張貼日期:Jun 10, 2011 2:18:30 AM
http://www.shizhengru.com/bencandy.php?fid-7-id-246-page-1.htm
在家居士受五戒可以搭縵衣嗎?
正如
“在家居士受五戒可以搭縵衣嗎?”有同修問起這個問題。 關於這個問題,佛經律部,均無明文具體規定,於是乎在家居士受五戒搭縵衣,便有了能搭不能搭等說法。 都怎麼說? 讓我們來看看。
一、在家居士受五戒不可搭縵衣的說法
這一說法,比較有代表性的當推淨空法師。 當然,據我所了解的,許多人就是從老法師那裡得到這個訊息。 訊息來源,羅列如下:
(一)《淨空法師答香港參學同修》之七中說:“佛門裡面的搭衣,在家居士搭縵衣,受菩薩戒的可以搭縵衣,不受菩薩戒不可以,不受菩薩戒搭縵衣就有罪過,這個一定要知道。五戒沒有衣的。”
(二)《淨空法師解答於新加坡佛教居士林》(2001年5月15日)中記錄:“問:請問居士們穿海青的原因、意義與作用?
答:……在家人可以穿海青,沒有限制,但是搭的衣有限制,沒有受過菩薩戒的不可以搭衣。 現在有很多人受三皈、五戒就搭衣,那是絕對錯誤。 戒經裡面,在家人受菩薩戒才可以搭衣,搭的是縵衣,沒有條紋的,有條紋的是出家人搭的。 這要清楚! ”
(三)《淨空法師答香港參學同修》之八(2005-7-8)法師開示:“如果是受過菩薩戒的在家居士,搭衣,搭縵衣。沒有受過菩薩戒,只受過三皈五戒,不能搭衣,這諸位要知道,不可以搭衣,穿海青。”
(四)淨空法師在《地藏菩薩本願經講記》第二十七卷中說:“受菩薩戒他就可以搭縵衣,那就不是白衣;沒有受菩薩戒不可以搭縵衣。現在有很多地方,說受五戒就搭縵衣,這是錯誤的,不可以,決定不可以。
二、沒有明確說明的說法
這裡,他們都提到了,在家人可以著縵衣,但是,可能由於疏忽而未能向人們明確指示:是那一類在家人可以披縵衣? 現例在下:
(一)《印光大師全集問答擷錄·搭衣》中寫到:“所搭之衣,按律,是五條直條,名縵衣。無一長一短之橫紋。今人多不依法,或搭一長一短之五衣,或搭二長一短之七衣,皆為違律。在家人,即依法縵衣,亦只禮拜持誦,敬禮三寶時可搭,不宜常搭。”文中說到“在家人,即依法縵衣”,但未說清楚這裡的“在家人”是受五戒的“在家人”? 還是菩薩戒“在家人”?
(二)《弘一大師文集·新集受三皈五戒八戒法式凡例》中提到:“八、今人受五戒已,輒爾披五條衣,手持坐具,壞濫制儀,獲罪叵測。依佛律制,必出家落髮已,乃授縵條衣。若五條衣,惟有大僧方許披服。今以白衣,濫同大僧,深為未可。(方等陀羅尼經云:在家二眾入壇行道,著無縫三衣。無縫,即是縵條,非五衣也。又成實論云:聽畜一禮懺衣,名曰缽吒。缽吒,即縵條也。據經論言:著縵條衣,亦可聽許;但準律部,無是明文,不著彌善。)”
大師文中提到:①受五戒者不可披“五條衣”。 ②文中又引《方等陀羅尼經》說:“在家二眾入壇行道,著無縫三衣。無縫,即是縵條,非五衣也。”這裡,雖然提到“在家二眾入壇行道,著無縫三衣。無縫,即是縵條(衣)。”但沒有說明“在家二眾”指的是受五戒的“在家二眾”? 還是菩薩戒的“在家二眾”? ③最後表明在家二眾? 依據經論說,穿縵衣勉強亦可,但依律部,則無明文規定,故不穿縵衣也好。
三、受五戒可以披縵衣的說法
受五戒披縵衣,這一作法,如今在教界大有大勢所趨之態,儼然已成普遍現象。 主張這一說法的有:
(一)虛雲和尚說:“縵衣者,梵語缽吒,此云縵。縵者漫也,謂通漫而無條相之衣。亦名禮懺衣。原為沙彌、沙彌尼之衣。但曾受三歸五戒之優婆塞、優婆夷,及曾受菩薩戒之在家二眾得披之。然唯聽作諸佛事,及禮懺之時披著。除是之外,一切時中,若居家,若出入往返,皆不得著。若詣庵寺當以囊盛之隨行。如在家宅,可以掛置淨處。”(《虛雲和尚年譜·乙未十月雲居山真如寺戒期開示》)文中明確談及:“受三歸五戒之優婆塞、優婆夷,及曾受菩薩戒之在家二眾得披之。”
(二)印光法師在《文鈔·复海門蔡錫鼎居士書三》中寫到:“受五戒者,應搭縵衣,系五直條,不是一長一短之五條。今則一長一短之五條,二長一短之七條,每每亂搭,實為僣越。” 又《文鈔·复熊赫居士書》中說:“五戒,當按文鈔第一冊,與徐福賢女士書所說之法,佛前禮拜自誓受。所搭之衣,按律是五條直條,名縵衣,無一長一短之橫紋。今人多不依法,或搭一長一短之五衣,或搭二長一短之七衣,皆為違律。在家人即依法縵衣,亦只禮拜持誦敬禮三寶時可搭,不宜常搭。”
(三)明末律學大師寶華山見月律師編寫的《三歸五戒八戒正範》中第九項“宣戒相”中清楚地寫有披縵衣及誦披衣偈內容。 《正範》教示,受五戒披縵衣。
(四)《佛光大辭典》第6485頁“縵衣”條解釋說:“(縵衣)又作縵條衣、縵衣、禮懺衣,為沙彌眾及受五戒、菩薩戒之在家信眾所穿著。”
(五)目前漢傳佛教界大多數有一定影響的法師授五戒時都教令受五戒在家信眾披搭縵衣。
四、戒經中的說法
下面,主要引證菩薩戒本中有關何人可擁有穿著僧衣袈裟這方面的一些說法,可以提供我們一些信息。
(一)《優婆塞戒經》說,優婆塞受戒已,若不畜僧伽梨衣、缽盂、錫杖,得失意罪。
《優婆塞戒經·受戒品》第十四中,佛言:“若優婆塞受持戒已,若不儲畜僧伽梨衣、缽盂、錫杖。是優婆塞得失意罪。”僧人三衣之一的大衣,梵語稱僧伽梨。 儲畜,就是擁有。 這裡說,在家菩薩,可以儲蓄僧人的僧伽梨大衣、缽盂、錫杖,而不是說儲存縵衣。 他們擁有衣、缽、杖作什麼用途呢? 是否穿著使用? 經中沒有明說。
(二)《瑜伽》說,菩薩為利他,應蓄種種憍奢耶衣諸坐臥具。
受菩薩戒,依據的戒本有《梵網經》、《菩薩瓔絡本業經》、《瑜伽菩薩戒本》、《菩薩地持經戒本》、《菩薩善戒經戒本》、《優婆塞戒經》等。 其中《瑜伽》、《地持經》、《善戒經》為同本異譯。目前,漢傳佛教菩薩戒的傳承主要分二支,一是梵網經菩薩戒,二為瑜伽菩薩戒。 梵網、瑜伽菩薩戒,都是通出家在家。
《瑜伽菩薩戒本》中表明,“菩薩為利他故,從非親裡、長者、居士、婆羅門等,及恣施家,應求百千種種衣服。觀彼有情有力無力,隨其所施如應而受,如說求衣求缽亦爾。如求衣缽如是自求,種種絲縷,令非親里為織作衣。為利他故,應蓄種種憍奢耶衣、諸坐臥具。 ”憍奢耶衣,即以野蠶絲製成的衣。也是僧衣的一種。 在《十誦律》卷七中,佛陀制定不能以憍奢耶作敷具戒。
僧團剛成立時,僧人也穿便衣,所以有“憍奢耶衣”之稱。 到後來僧服才逐步得以規範。 憍奢耶衣,即是當時的袈裟。 上面說到受菩薩戒者可求衣求缽,蓄諸坐具臥具。 後人註釋《瑜伽》說這條是出家菩薩戒,可原經文並沒有這樣說。
《菩薩地持戒本》中說到這條戒文,意義大略相同。 經說:“菩薩為眾生故,從非親裡婆羅門居士所求,百千衣及自恣與,當觀施主堪與不堪,隨施應受,如衣缽亦如是。如衣缽如是自乞縷,令非親裡織師織。為眾生故,應蓄積憍奢耶臥具坐具乃至百千。”
(三)《梵網經》說,一切眾生受菩薩戒,應教身著袈裟。
《梵網經》下卷,佛說:“若佛子!常應二時頭陀,冬夏坐禪結夏安居。常用楊枝、澡豆、三衣、瓶、缽、坐具、錫杖、香爐、漉水囊、手巾、刀子、火燧、鑷子、繩床、經、律、佛像、菩薩形像。而菩薩行頭陀時及遊方時,行來百里千里,此十八種物常隨其身… …若布薩日,新學菩薩,半月半月布薩誦十重四十八輕戒,時於諸佛菩薩形像前,一人布薩即一人誦,若二人三人乃至百千人亦一人誦。誦者高座,聽者下坐,各各披九條七條五條袈裟。”這是《梵網經》中“四十八輕”戒條中的第三十七條冒難遊行戒。 九條衣是袈裟“僧伽黎”大衣的一種。
经中佛说:佛子“常应二时头陀,冬夏坐禅结夏安居”,常用三衣、钵、坐具等十八种物。诵戒时“各各披九条七条五条袈裟”。有人说,这一条是出家菩萨戒,是对出家菩萨戒者说的。其实,这是后人的解释,佛在经中并没有这样说。
《梵网经》(第四十条拣择受戒戒)中,“佛言:佛子!与人受戒时,不得拣择一切国王、王子、大臣、百官、比丘、比丘尼、信男、信女、淫男、淫女、十八梵天、六欲天子、无根、二根、黄门、奴婢、一切鬼神,尽得受戒。应教身所著袈裟,皆使坏色与道相应。皆染使青黄赤黑紫色一切染衣,乃至卧具尽以坏色。身所著衣一切染色。”这里说得更清楚,无论是什么人,只要受梵网经菩萨戒,“应教身着袈裟”,乃至“卧具”,都必须“皆染使青黄赤黑紫色”,成为“坏色”。
(四)在家佛徒也有三衣。
《大方等陀罗尼经》卷二中说,阿难问佛,此人辞家出时不剃除发,“云何语言具于三衣?佛告阿难言:三衣者,一名单缝二名俗服。阿难白佛言:世尊向说,一出家衣二在家衣。若在家者用三种为?佛告阿难一出家衣者,作三世诸佛法式。一俗服者欲令我弟子趣道场时当着一服,常随逐身寸尺不离。若离此衣即得障道罪。第三衣者具于俗服,将至道场常用坐起。其名如是汝当受持。”
经中所说的“此人”,是指“念此陀罗尼句”、“修行此经者”。此人没受菩萨戒,也没受“三归五戒”,只是“辞家”,仍未“除发”的佛教信徒,佛说,他可具三衣,“一名单缝二名俗服”。
五、缦衣原是僧衣的说法
汉传佛教出家众所著三衣,即五衣、七衣、大衣,乃是有田相的袈裟。依《十诵律》所载,瓶沙王请佛制僧服,用以区别外道服。一日佛到南方游化,见良田畦畔齐整,遂命阿难根据田相裁制三衣。田相,表僧宝为世间福田,能令善信植福增慧。因此,僧衣又称“田相衣”、“福田衣”。
袈裟本是一种草,用这种草汁染色就成“赤褐色”,引申为“不正色”、坏色”。不是正色或显色称“坏色”。用袈裟草汁染成的“赤褐色”衣,称名“袈裟”。佛陀规定弟子们穿坏色衣。
袈裟,义译为“浊、坏色、不正色、赤色、染色”等。赤色,即红色,属不正色。可见,当时就有红色袈裟。后来,部派兴起,僧人开始穿不同颜色的僧服,用以区别不同部派信仰。《舍利弗问经》中载,萨婆多部穿皂色衣,摩诃僧祇僧穿黄色衣,弥沙塞部穿青色衣,昙无德部穿赤衣,迦叶维部穿木兰衣。佛教传入中国后,僧侣还是披赤衣。据《弘明集》中载汉末牟融的《理惑论》中说:“今沙门被赤布,日一食,闭六情,自毕于世。”直到现在近两千年,沙门的袈裟还是以赤色为尊。现在,有人说僧人不可披赤色袈裟,所以,这里特加以说明。
《十诵律》卷四十六中提到:“若僧伽梨缦,是僧伽梨缦衣受持。若郁多罗僧缦,是郁多罗僧缦衣受持。安陀会缦,是衣缦安陀会受持。” 僧伽梨,习惯称大衣或九衣。郁多罗僧,习惯称七衣。安陀会,习惯称五衣。但律中唯称僧伽梨、郁多罗僧、安陀会,没有称大衣七衣五衣。这是律中有关缦衣的早期记录。并且提到有三种缦衣,曰僧伽梨缦衣、郁多罗僧缦衣、安陀会缦衣。
唐代道宣撰述的《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卷下一说,“云,安陀会乃至僧伽梨,人名七九条也。若就通相,亦有缦僧伽梨。”又说“若缦衣者,十诵云:大德一心念,我比丘某甲,是缦僧伽梨受持。”这里也明确讲到有僧伽梨缦衣,更说缦衣者,僧伽梨缦衣。又说,“彼律受戒前教言:我某甲,此衣僧伽梨若干条受,若割截若未割截是衣持,三说乃至安陀会亦尔(此未割者是缦衣也)”说到,僧伽梨衣有割截和无割截,乃至郁多罗僧、安陀会亦尔,亦有割截和无割截。括符中更注明:未割截的衣称缦衣。道宣法师也引《十诵律》说有僧伽梨、郁多罗僧、安陀会三种缦衣。此缦衣是比丘众受持。说明缦衣原是僧服。
在北宋释道诚所集的《释氏要览》卷上,我们看到了有关缦衣的解说:“缦衣,梵音钵咤,唐言缦条。即是一幅氎量以,三衣等,但无田相者是(西国氎幅只阔故)。自佛法至汉,涉一百八十七年,凡出家者,未识割截法只着此衣。贴相此法自缦条起也。十诵律云:比丘居山野,许着缦条衣,不许着入聚落。应于衣上,贴作田相。又云:比丘贫少衣,不能割截应于衣上安贴。若五七九条,若过十五条等。”依据上说,有比丘贫寒穿不起割截衣,只好穿未割截衣。如果需要穿未割截衣时,则往未割截衣上安贴五七九条等,而成“割截衣”。比丘住山野,穿未割截的缦条衣,入村落则要穿割截衣。佛法传到中国之初,中国出家人也穿缦条衣,不知道有割截法的袈裟。
从这里我们得知,缦衣,音译钵咤,指未经过割截、无田相的袈裟,也称缦条、缦条衣、礼忏衣。衣的大小与割截的三衣袈裟相等。缦衣,原是僧衣的一种,后来,才成为专属于沙弥众及菩萨戒在家众的戒衣,现在受五戒在家众也穿。但是,有个规定,就是五戒菩萨戒在家众只有在诵经礼佛求忏法会时才穿缦衣,平常不穿。
今天,我稍微观察,更发现有四种不同规格的缦衣。一种是五块布制成;一种是三块布制成;一种是一大块布制成,还有一种是两块布制成。缦衣制作规格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
六、最后的说法
《优婆塞戒经》说,优婆塞受戒已,不畜僧伽梨衣、钵盂、锡杖,得失意罪。《瑜伽戒本》中说,菩萨“为众生故,应蓄积憍奢耶衣、诸坐卧具”。《梵网经》说,菩萨常用三衣、钵、坐具等十八种物,诵戒时“各各披九条七条五条袈裟”。《大方等陀罗尼经》说,辞家出时尚未剃发,“具于三衣”,等等。在以前,受菩萨戒者拥用三衣,甚至披搭三衣,还使用十八物。民国时,可能还有受五戒受菩萨戒在家众披挂五衣或七衣。所以,印光法师说:“受五戒者,应搭缦衣,系五直条,不是一长一短之五条。今则一长一短之五条,二长一短之七条,每每乱搭,实为僣越。”弘一大师也说:“今人受五戒已,辄尔披五条衣,手持坐具,坏滥制仪,获罪叵测。”
如今,僧人的袈裟样式在不同语系佛教中不一样,就是同一语系佛教的僧人的袈裟也差别很大。日本僧人搭的二十五条衣是一个“小方块”,平常放在西装口袋里,遇到法会时才挂在脖子上,表示袈裟披身。今日,汉传僧人所披的“五衣”“七衣”“大衣”的款式也不是原始僧人的袈裟的模样。袈裟的布料、颜色、用途等,都已发生重大变化,已是历史地域演变发展的产物。袈裟,原是僧人的常服,现在,汉传佛教僧人平常并不穿,只有到了诵经礼佛法会时才穿,成了礼服。缦衣,原是袈裟的一种,后来成了在家菩萨戒的戒衣,尔后受五戒者也披搭。这些也都是佛教发展的结果。
受三归成为正式三宝弟子,受五戒成为优婆塞优婆夷。如果说受五戒要授以某些信物作为象征性的话,那么授“戒衣”当然是最好的方法之一。受五戒授戒衣,给予象征,予以策勉,激发修行,有特别意义。某师在尚未征得教界大众意见之前,授予受五戒者缦衣,以至今日大有约定俗成,已成定局。
现在,汉传佛教中国教界比丘众披三衣,在家菩萨戒披缦衣不披三衣,在教界已有共识。至于受五戒可不可以披缦衣?以及缦衣的颜色质料样式等问题,仍有待教界讨论以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