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貼日期:Feb 05, 2012 11:1:24 AM
http://www.bya.org.hk/quarterly/137/default.htm
http://club.fjdh.com/13252/viewspace-118364
http://club.fjdh.com/?uid-1523-action-viewspace-itemid-13650
http://www.modernpureland.org/sutra/terminal-dharma.html
http://forum.cbeta.org/index.php?topic=607.0
http://www.xianmifw.com/bbs/viewthread.php?tid=538
http://blog.udn.com/zunzhe/3487028
http://hkdllsh.blogspot.com/2011_02_20_archive.html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0/0922/14/2867545_55560431.shtml
http://www.fjdh.com/fjask/2011/09/101207175280.html
http://tw.myblog.yahoo.com/dakuan00/article?mid=881&next=880&l=f&fid=9
http://www.minlun.org.tw/old/406/t406/t406-4-8.htm
http://www.bskk.com/viewthread.php?tid=250579
http://club.kdnet.net/dispbbs.asp?id=7630255&boardid=32&page=1&1=1#7630255
當今念 佛法門有一種說法是:《大集經》雲:' 末法億億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每當讀到此句時,筆者心中不免生起疑惑,佛陀在世時,度人方法千千萬,那時的人們心靈單純尚且需要多種法門,末法時期的人心緒煩亂、障礙眾多,應有更多的法門對治才對,又怎會出現這種唯一的、極端的說法呢?於是筆者查閱校對原始經典《大方等大集經》,可是查閱的結果是在該經典中並未發現這句話,也未發現類似含義的說法。於是筆者又參閱其他學者對此觀點的看法,發現有很多學者對此觀點也都有所異議,筆者學識淺薄,閱歷不豐,也毫無修行經驗,不敢對此妄自結論,現將筆者個人考證和參閱的結果公佈如下,並懇請前輩們指正,以解末學的心頭之惑。
《大集經》全稱《大方等大集經》,屬於各種大乘經籍的彙編。最早出現的時間大概在龍樹菩薩時期,即公元2~3世紀。《大集經》作為一個整體加以編纂,大概在公元400年左右,也有人認為在5世紀以後。漢譯《大集經》為北涼曇無讖等譯。30卷。隋代在曇無讖譯30卷本的基礎上,增加了那連提耶舍等編譯的《大乘大方等日藏經》、《大方等大集月藏經》、《大乘大集須彌藏經》,東漢安世高譯的《明度五十校計經》(即《十方菩薩品》),合成60卷。
《大集經》以闡述大乘六波羅蜜法和諸法性空思想為主要內容,同時也含有一些密教說法。
從上可見,大集經並不是佛陀口述的原始經典,而是後人對佛陀經典的加工和匯集。雖然這並不影響它的可信度,但它卻不一定是原始經典的本意。也就是說,我們考證該經的內容時,應參考更為原始的佛教經典或是流派,看看在原始經典和流派中是否也存在這種說法。
在所有佛教流派中,上座部佛教最為接近原始佛教。上座部佛教的經典在流傳過程中為了防止遺失,每過一段時期就要對經典進行一次集結。集結的條件是至少要有一位比庫能夠完全背誦所有藏經。因此,上座部佛教的經典在流傳過程中還是保存相對比較完整的。筆者於2010年元旦期間曾參加了雲南上座部佛教曼聽佛塔寺的短期出家及禪修活動,雖然只參加了短短的一期,但還是對上座部佛教有了大致的了解。
上座部佛教屬於巴利語系佛教(據說巴利語是佛陀當年講法時所使用的語言),它們堅持佛陀當年制定的戒律和規定。如:過午不食,不持金銀財物,托缽乞食,穿衣也嚴格按照佛陀當年制定的規格、尺寸等。在翻譯經典方面,它們堅持按照佛陀當年講法時使用的語言-巴利語所著的經典進行翻譯。因為佛陀當年講經時就反對使用梵文,梵文做為古印度北方地區的官方語言,它雖然華麗和優美,但也因此脫離了佛教的普適和親民色彩,不能使底層人受益,而且在表達上不如巴利語更為準確。這種情況在我們以梵文本佛經做為譯經依據的漢傳佛教中比比皆是。如漢傳佛教中描述的'阿羅漢',漢傳佛教將它理解為這是小乘佛教的極果,成就阿羅漢的人也是小乘人。而在上座部佛教中'阿羅漢'是翻譯成'阿拉漢',他是佛陀的果位,佛陀當年就被尊稱為:世尊、全覺者、阿拉漢。'阿拉漢'也不是我們所說的小乘果位。上座部佛教也不認同我們將其看做小乘佛教的說法。又如:漢傳佛教將佛教的流傳分為三個時期,即正法時期一千年,像法時期一千年,末法時期一萬年。我們現在正處於末法時期;而上座部佛教則認為佛教的正法時期為五千年,我們現在正處於正法時期,因此,我們現在的人只要起心修行,無論是何種法門,只要當機,都能得度。
筆者在雲南學習期間,特為' 末法億億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這個觀點請教了我們的學處和業處指導老師瑪欣德尊者,還有幾位比庫法師,瑪欣德尊者是閱過藏經的人。瑪欣德尊者開示的原意是:在上座部佛教的藏經中,並無此種說法,也不存在這種觀點,這種觀點之存在於漢傳佛教中。後來筆者又接觸了幾位有修行的比庫法師,他們也認為這是漢傳佛教的觀點,在上座部佛教中並無此種說法,在經典中也沒有依據。在上座部佛教中雖有念佛法門,但念佛的目的不是往生,而是為了攝心。所念佛號不是阿彌陀佛,而是'佛陀'的原始發音:'布達'。
我們依據佛經的先後順序就可以看出,上座部佛教所依經典是最為原始的巴利語經典,而漢傳佛教所依經典則為梵文經典,梵文經典本身就是對巴利語經典的譯本,而且漢傳佛教的大乘思想是在500年後的龍樹菩薩時期形成,在時間上也晚於原始經典出現。因此,當我們對漢傳佛教的經典有異議時,可以參照上座部佛教的經典加以印證。這裡,筆者不是否認漢傳佛教經典的可信度,而是要證明它是出自何時,出自何人之口,不能將佛陀所講和菩薩或祖師所講混為一體,勿使學人因虔誠之心而放棄對自己原本當機的修行法門。
接下來我們再看'末法億億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的這種說法最早出現在何時?具文獻資料顯示,這句話最早出現在唐初道綽禪師所著的《安樂集》。原話是這樣記載的:是故《大集月藏經》雲:「佛滅度後:第一五百年,我諸弟子學慧得堅固。第二 五百年,學定得堅固。第三五百年,學多聞讀誦得堅固。第四五百年,造立塔寺修福懺悔得堅固。第五五百年,白法隱滯,多有諍訟,微有善法得堅固。」是故《大集月藏經》(卷五五意)雲:我末法時中,億億眾生起行修道,未有一人得者。當今末法,現是五濁惡世,唯有淨土一門,可通入路。
從上我們可以看出:道綽禪師在《安樂集》中的這句話是分為前後兩段的。第一段應為'我末法時中,億億眾生起行修道,未有一人得者'。這句話是對《大集月藏經》雲:「佛滅度後:第一五百年,我諸弟子學慧得堅固。第二 五百年,學定得堅固。第三五百年,學多聞讀誦得堅固。第四五百年,造立塔寺修福懺悔得堅固。第五五百年,白法隱滯,多有諍訟,微有善法得堅固。」這段經文的總結。後一段'當今末法,現是五濁惡世,唯有淨土一門,可通入路'這句話是祖師自己的敘述。依據很明顯,'當今末法'中的'當今'是指現在,也就是祖師著書的當下,因此它不可能是指經中的原文。我們當今流行的'末法億億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這句話是將原本的兩句話合二為一了而統統歸結為了《大集經》的原話。
筆者在查閱和校對期間,也匯集了其他學者及前輩們的一些看法,大致總結為以下幾點:
1這句話是在《大集經》的流通和匯集期間遺失了;
2 這句話並不是經中的原話,而是《大集經》的大致原意;
3 這句話是道綽禪師對經典的引申。
我們分別分析一下以上三種看法:
1這句話是在《大集經》的流通和匯集期間遺失了;
有學者認為: '隋代僧就法師將《大集月藏經》與其它幾部經合編而成《大集經》。唐代智升撰的《集諸經禮懺儀·卷上》載十小咒之一的“功德寶山神咒”出自《大集經》。宋人智廣、慧真編集,由金剛幢所譯的《密咒圓因往生集》中載:“《大集經》雲:若人誦此咒一遍,如禮《大佛名經》四萬五千四百遍;又如轉《大藏經》六十萬五千五百遍。造罪過十剎土,入阿鼻大地獄,受罪劫盡更生。念此咒一遍,其罪皆得消滅,不入地獄,命終決定往生西方世界,得見阿彌陀佛、上品上生。”但是,在現存的《大藏經》中的《大集經》中,卻已經找不到“功德寶山神咒”這個咒了。可見,《大集經》中的部分經文,由於歷代戰亂和法難等原因在千百年集結流傳的過程中已經散失了。並且,同一本佛經的各種不同譯本的文字內容也往往有較大出入,一種譯本中有的語句在其它譯本中沒有,這也是常見的正常現象。'
又:'據傳藕益大師曾三次閱藏,沒有看到原文,但他並未否認道綽的說法。印光大師也是三次閱藏,也沒有對此予以否認。這其中是有原因的。其一,經論入藏,早在羅什之前,但南北朝以來,戰火紛飛,至北宋時,佛法曆三武一宗之難,先前藏經幾乎蕩然無存。我們現在看到的藏經,也基本上是以乾隆藏為原始版本的,清代以前的經藏已經很難找到。誰能說過去的藏經與現在流傳的藏經完全一樣呢?其二,祖師不否認,有祖師的智慧在裡面,焉知祖師並未錯會經意?'
以上這種認為有道理嗎?末學認為:經典在流傳的過程中部分遺失的情況是普遍存在的。這種情況遠在唐朝玄奘法師時期就普遍存在了。也正是這個原因才促使了玄奘法師西度求法。但這只證明了現今的藏經並不完備,卻不能證明'末法億億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這句話一定出自《大集經》。道理很簡單,這種說法並不符合所有的佛教流派,它只是漢傳佛教一派的說法而已。它既沒有過硬的佛經依據,也沒有其他佛教流派的佐證。因此,末學認為:這並不是經典在流傳過程中的遺失,而是祖師添加的個人看法,當然,這並不影響它的可信度。
2 這句話並不是經中的原話,而是《大集經》的大致原意;
關於這種觀點,上文已有所敘述。我們再引述一遍經中的原話:「佛滅度後:第一五百年,我諸弟子學慧得堅固。第二五百年,學定得堅固。第三五百年,學多聞讀誦得堅固。第四五百年,造立塔寺修福懺悔得堅固。第五五百年,白法隱滯,多有諍訟,微有善法得堅固。」《大集月藏經》。從經文我們可以看出,這是佛陀對末法時期佛法現象的描述,末學理解為:這是佛陀在提醒和警示後人而非否定後人之意。
3 這句話是道綽禪師對經典的引申。
我們看道綽禪師在《安樂集》中的原話:'是故《大集月藏經》(卷五五意)雲:我末法時中,億億眾生起行修道,未有一人得者。當今末法,現是五濁惡世,唯有淨土一門,可通入路。'從這句話我們可以看出這是祖師對經典的個人理解並添加了個人意見,而不是對經典語句的註解。因此,這句話應是道綽禪師對經典的引申,我們引用此句時,應說明其出處是引用了道綽禪師《安樂集》中對《大集經》的理解,而非《大集經》雲。
結論
綜合以上分析和論證,本文做出如下初步結論:
1這句話不是在《大集經》的流通和匯集期間遺失了;
2 這句話不是《大集經》的大致原意;
3 這句話是道綽禪師對經典的引申,是祖師的個人觀點。
注:由於末學的才疏學淺,不知考證的是否妥當,歡迎前輩和賢友們前來評論並慈心指正,以解我心頭之惑。
吉祥!
順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