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貼日期:Jul 27, 2011 1:23:24 AM
http://book.bfnn.org/books2/1030.htm
大願法師講述
你殺死蒼蠅、蚊子、蟑螂、螞蟻,有可能每天都有機會,所以殺戒變成這個問題,在我們來說比較大問題而已,不然除非是屠夫,殺豬殺羊的屠夫,每天都要殺呀!都要犯殺戒,尤其現在登革熱傳染的蚊子,有人說持戒,佛教說不殺生,好啦!蚊子都不撲滅,看到蚊子讓它去繁殖,你要保護蚊子,換成蚊子以後傳染疾病,人都滅了,所以推廣消除登革熱,撲殺蚊蟲是對的,在佛教的立場是准許的,有的人不瞭解,認為不可以,所以有的人不敢說而認為:「唉喲,這不能說,說了我們沒有慈悲心!」其實佛教重視維護人類生命財物,為了這樣,不得不驅蟲和殺蟲,所以不要認為不行,否則以後我們就被蟲吃了,我們看佛陀當初他是如何處理這件問題,怎麼處理呢?佛陀當初為了處理殺蟲的問題,在戒律中有些根據,有根據可尋,我們把那個根據找出來,譬如十誦律卷十一有記載,佛陀親自為僧伽的床褥除蟲,因為床鋪底下以前都鋪草。所以生蟲,蟲都會咬被子,咬被子底下的草和咬床腳,床拱,床繩,甚至枕頭都咬了。有一次佛陀在查看精舍的寮房時,看到一隻蟲,那只蟲在做什麼呢?開始在咬床腳,包括床上所鋪蓋的草,佛陀發現後,開始把蟲除掉,然後還找機會向比丘開示,佛陀開示什麼呢?信徒血汗布施的東西,我們必須好好保管,沒有保管被蟲咬了,床蛀了,將別人布施的東西蛀壞了,佛陀在這裏說,遇到這種情況須殺蟲。
再來說個比喻:十誦律卷三十七也有一個個案,因為印度每年有段時間天氣炎熱且潮濕,佛陀當時都是從這鄉鎮走到那個鄉鎮,不像現在可以開車,坐火車或是坐飛機,過去佛陀是用走的,打赤腳徒步而行,帶著弟子從這裏走到那裏到處弘法,佛陀走的路程遙遠,從這個精舍到那個精舍,來回的時間很久,所以浴室裏潮濕又熱,生蟲的機會就多,有一次佛陀去別地方弘法,弘法完後要回到精舍,於是叫他的弟子先清理環境,他的弟子在清理時看到浴室裏蟲一大堆。問佛陀該怎麼辦?佛陀說:「應蕩除令淨」,也就說應該要清理乾淨。舉出十誦律兩個個案的資料,我們來看就瞭解,佛陀允許我們除去對人體有害的蚊蟲,我們提出十誦律為證據,以免大家說我們亂講,標新立異,說得跟別人不一樣。但最重要是保持衛生,平常衛生保持良好,你就不用煩惱蚊蟲的問題,像登革熱,只要你將花盆、花瓶、或是潮濕的東西,時常換水,清理好,就不會讓登革熱有繁殖的機會,也就不用為了殺蟲而煩惱呀!你家有蟑螂,環境保護好,蟑螂就沒有機會生存了,也就沒有機會生蚊蟲了,只要經常保持我們周圍環境衛生,就不用為了蟲的問題來煩惱,這是最好的防止方法,要不就常常消毒,讓蚊蟲沒有機會衍生,不用等到蚊蟲生起來才困擾,這種方法是最好的辦法,如果我們周圍環境沒有辦法做到使它不生蚊蟲,因為環境複雜,我們的力量有限也無法做到,那你要除蚊蟲就要小心來除,如何小心呢?盡量用你的慈悲心,認為這蚊蟲雖然也是動物,但是由於它的業力故,非我故意。你若認為不可以除蚊蟲,蚊蟲不能除,有一天所有的人會被蚊蟲除去,佛教並不是這種不理性的宗教。有的人則會反過來說,你除蚊蟲有因果嗎?那麼我反問他,到底是因或是果呢?你除蚊蟲到底是因或是果呢?看你的動機是什麼,佛教殺生是重於動機,佛教所謂的「不故殺」,是因為廣泛的大乘慈悲思想而來的,換句話說,佛教的不殺生是站在偉大的精神主義和甚深慈悲的觀念,在行為中必須要有選擇,不是盲目,而是採取重點主義。並不像耆那教那種不可殺生的僵硬化、機械化的精神,怎麼說呢?耆那教的不殺生像是機械化似的,走路一定要掃地,要坐下來前一定要掃乾淨,不能坐到蚊蟲動物、生物,耆那教的不殺生和佛教不殺生的精神並不一樣,耆那教的不殺生,走路前要掃前面,用一個毯子掃前面,要坐下前地上要掃幹淨,包括喝水和吃水果或是吃樹葉,都要注意蚊蟲,耆那教這種頑固的態度,是與佛教採取中道的重點主義不同。所以不殺生的根本精神,是在於慈悲的觀念,並不是在行動中的頑固和形式的苦行,以及乃致否定人的生命,就是說蚊蟲不要殺讓蚊蟲吃死也沒有關係,這是否定人的生命。佛陀制定不殺生戒,是論心成罪的,而非否定生命,不論它的輕重——都是論心成罪,看你的心態動機是什麼。佛陀看自殺問題的立場,持守不故殺戒的佛教徒是必須要瞭解,自殺也是犯殺生戒的,所以佛陀認為自殺犯殺戒,並不是你自殺,就沒有犯殺戒,因為害死自己的生命,害死你自己寶貴生命已是故殺了,所以我們一定要持守五戒,在持守五戒的殺戒當中,一定要瞭解千萬不要亂作妄作,否則這樣果報還是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