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貼日期:Jul 04, 2011 3:58:9 PM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BD%8C%E5%8B%92%E8%8F%A9%E8%96%A9
在南傳佛教《小部·經集》的「彼岸道品」(波羅延品)中,帝須彌勒(Tissa-metteyya)與阿耆多(Ajita,又譯為阿逸多)是佛陀的兩位弟子[5]。《中阿含經》記載佛陀授記他們兩位,一位成佛,一位成為轉輪聖王[6]。
在大乘經典中,彌勒是姓,阿逸多是名[7],與上座部的傳說不同,可能是來自大眾部的傳說[8]。據說彌勒出身於南天竺婆羅門家庭[9],鳩摩羅什(344--413)翻譯的《法華經》說彌勒初名「求名」,經佛陀教化,後「當做佛,號名曰彌勒」。他是釋迦牟尼佛的弟子,常修行菩薩道,現住兜率天[10]兜率內院[11]修行、說法[12]。根據《雜阿含經》,兜率天的天人壽命是四千歲,相當於人間5.76億年[13],這是以萬萬為億,如果以千萬為億[14]則有如《彌勒上生經》中五十六億年這樣的記載,等時機成熟後,他將會繼承釋迦牟尼佛而降生人間,出家修道,覺悟成佛[15]。並將於龍華菩提樹下舉行三次傳法盛會(又稱龍華三會),分別度化九十六、九十四、九十二億眾生[16],令他們開法眼智,證阿羅漢果,脫離生死輪迴。大乘佛教由此發展出人間淨土的觀念[17],認為當彌勒菩薩降世,將可以救度世人。
彌勒信仰在古印度就甚為流行。據巴利文《大史》記載,公元前2世紀有錫蘭王杜多伽摩尼(duṭṭhagāmaṇī)臨終時蒙眾天神駕車迎往兜率天[18];據《大唐西域記》、《婆藪槃豆法師傳》記載,無著、世親、獅子覺都發願往生兜率淨土。
彌勒經典[編輯]
以上三部經,合稱「彌勒三部經」,若加上同樣描述彌勒下生內容的
則合稱「彌勒六部經」。也有觀點認為彌勒經典還應加上彌勒的本生談《一切智光明仙人慈心因緣不食肉經》(譯者不詳)、竺法護譯《彌勒菩薩所問本願經》(Maitreyaparipṛcchā)、《楞嚴經·彌勒菩薩圓通章》等經典。
貴霜時期的彌勒菩薩塑像
漢傳佛教認為彌勒寫作了五部主要的論書,稱為「慈氏五論」[21][22]。
淨土宗慧遠的導師道安,因為對經文原義有疑問,發願上升兜率天親自聽彌勒菩薩說法。玄奘、窺基等一代高僧也以往生兜率內院為臨終之大願。
1922年武昌佛學院初創時,太虛大師便規定晚課誦《彌勒上生經》及念彌勒菩薩,回向兜率。以後但凡是太虛大師所開創的道場,皆奉行這一做法。他於1924年2月5日,在武昌佛學院編定《慈宗三要》,以《瑜伽師地論·瑜伽真實義品》明境,《瑜伽菩薩戒本》次軌行,《觀彌勒上生經》以明果。
http://www.facebook.com/topic.php?uid=344154061893&topic=14575
一、彌勒其人
彌勒淨土法門,是以彌勒菩薩為宗主,修習者發願往生彌勒菩薩現在所居的兜率內院。彌勒,是梵文,華譯為慈,是菩薩之名,所以彌勒菩薩又被人稱為慈氏菩薩。有些經中所說的阿逸多,是彌勒菩薩之號,阿逸多,漢譯為無能勝,因為慈悲心偏勝,其他人不能相比之緣故。下面對彌勒菩薩在往昔最初發心和隨釋迦牟尼佛降生在印度的事蹟作一簡單介紹:
(一)往昔發心:在過去久遠劫以前,有弗沙佛在南贍部州出世,當時有曇摩留枝王前往佛的處所時,見到一比丘正在修入慈心定,儀態安祥,放大光明,於是生大歡喜心,便問佛,佛告訴他這位比丘正在修慈心定,王聽了後信心大增,更加欽仰,說:“這種慈心定有這麼不可思議的功德,我也要發心修這種禪定!”那時的曇摩留枝王即是以後的彌勒菩薩,從此以後,修習慈心,未曾間斷,直到成佛。(見隋吉藏《彌勒經遊意》)
(二)隨佛降世:彌勒菩薩自從發起大菩提心後,生生世世不斷地修習菩薩行,在即將成佛之前,也隨釋迦世尊降生印度,接受授記成佛。
彌勒生在波羅捺國(印度當時的諸候國,跟釋迦佛的迦毗羅衛國相似)劫波利村的宰相家中,初生時具足三十二相,身紫金色,姿態和儀容都很奇特,宰相十分歡喜,請相師來為看相、取名,相師問到出生時的瑞相時,宰相告訴他,兒子的母親平素性情不很調順,但自從懷孕之後,慈悲心特別強,非常同情貧苦之人。相師經推算後,認為這種慈心便是兒子的志願,因此取名彌勒(慈)。由於父母極其愛重,使得彌勒殊勝的相貌和名子聞名全國,於是引起波羅捺國王梵摩達的憂慮,恐怕他長大之後奪取王位,就想在他未成年時設法除掉。父母知道後,立即將彌勒送到他舅舅波婆利那裡,波婆利是當時的大宗教師,帶領五百弟子在別的國家學道。彌勒來到舅舅身邊之後,不到幾年時間,便學通了當時的經典。後來波婆利聽說釋迦佛出世,便帶領彌勒等十六位弟子去親近佛,彌勒向佛提了四個問題:一問自己具足幾相,二問自己的年齡,三問他們一行的人數,四問自己的種姓。佛一一作答,並方便開示,其餘十五人得法眼淨,當即要求隨佛出家,佛說:“善來比丘,鬚髮自落,袈裟嚴身。”而成善來比丘,再聽佛說法,很快成了阿羅漢。彌勒這時才七歲,只是發心而已。
彌勒後來跟佛回到迦毗羅衛國,佛的姨母波闍婆提親自紡線織布,為佛做了一件非常精緻的金縷袈裟,佛要姨母供奉僧眾,弟子們都不敢接受,只有彌勒才取披在身上。
有一次,彌勒隨佛遊化到波羅捺國,身紫金色,又披上金縷袈裟,表裡相稱,行儀莊嚴,在大街小巷裡托缽乞食,眾人觀賞無厭,雖然很敬重,但無人給食物,只有一位穿珠子的工匠供養他一顆珠子,彌勒便將穿珠師帶到僧團中,僧眾為他廣說供養的利益,佛也為他舉例說阿那律過去因為佈施一條毛毯而生生世世不受貧躬之苦,也說明今天他佈施彌勒未來果報的事。(見《賢愚因緣經》卷十二)
在《佛說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陀天經》中,佛授記彌勒菩薩十二年後上生兜率陀天,教化天人,再過五十六億七千萬年後下生南贍部洲龍華樹下成佛,廣度眾生。
彌勒菩薩現在雖然在兜率內院教化天眾,但也常常在其他各處示現,度化有緣。例如,在我國五代梁朝時,有一位自稱契此(又名長汀子)的聖僧在浙江奉化一帶游化,常以杖荷一布袋,供身之物皆貯於囊中,見物則乞,故人稱布袋和尚或長汀子布袋師。布袋和尚身材肥胖,眉皺而腹大,隨處寢臥,又出語無定,然而頗能示人凶吉、預知時雨。梁貞明三年三月,師將示寂,于岳林寺東廊下端坐磐石,而說偈曰:“彌勒真彌勒,分身百千億;時時示時人,時人自不識。”然後安然入寂。後來又有人在別處見師負布袋而行,因此,世人認定布袋師是彌勒菩薩化現,江浙一帶多畫其像流傳。(見《宋高僧傳》卷二十一)現在漢傳佛教各寺廟天王殿正中的彌勒佛像就是布袋和尚的塑像。
https://read01.com/yDykAe.html
唐朝的玄奘大師及祺弟子窺基大師,也都發願往生彌勒凈土,聆聽彌勒菩薩說法。
智晞大師是天台宗智者大師之門徒。智晞大師臨往生時,其弟子問:「未審和上當生何所」答云:「如吾見夢,報在兜率,宮殿青色,居天西北,見智者大師,左右有諸天人皆坐寶座,唯一座獨空,吾問所以,答云:灌頂(智晞的同學)卻後六年當來升此說法。」而灌頂大師臨命終,蒙慈尊降迎。如傳所記,智者大師是生在兜率內院彌勒菩薩處。既然生兜率內院,那都是有無願而得往生的範例。
現代高僧虛雲和尚,在一百一十二歲的時候,因被軍警毆打,七竅出血,昏死過去,隔了八天,虛雲和尚又微微呻吟,並睜開眼睛。侍者見他復甦,告知虛雲和尚已經過了八天,虛雲和尚答道:「我覺才數分鐘而已。」令侍者法雲速執筆為他記錄,乃從容敘說神遊兜率天之事。師言曰:「余頃夢至兜率內院,莊嚴瑰麗,非世間有。
見彌勒菩薩在座上說法,聽者至眾。其中有十餘人系宿識者——即江西海會寺志善和尚、天台山融鏡法師、歧山恆志公、百歲宮寶悟和尚、寶華山聖心和尚、讀體律師、金山觀心和尚,及紫柏尊者等。余合掌致敬,彼等指余坐東邊頭序第三空位。阿難尊者當維那,與余座靠近。聽彌勒菩薩講『唯心識定』未竟,彌勒指謂余曰:『你回去。』余曰:『弟子業障深重。不願回去了。』彌勒曰:『你業緣未了。必須回去。以後再來。』」
http://enlight.lib.ntu.edu.tw/FULLTEXT/JR-AN/13162.htm
〈慧思傳〉記載,慧思在夢隨彌勒與諸眷屬同會龍華時,心自思惟云:「我於釋迦末法受持法華,今值慈尊(彌勒),感傷悲泣,豁然覺悟。」[26]又〈隋豫州慧緣傳〉云:「釋慧緣豫川人也,少出家,蔬食苦行,心欣生兜率。以所修行業,發願迴向彼業,志求奉見彌勒,十二年中更無休息。夢一人童子來告緣:『汝行業欣兜率,雖生彼天,不可奉仕彌勒大士。何以故?未讀法華故。若人受持十善,雖生彼天處,不受持《妙法蓮華經》者,唯在外天不事補處。』
玄奘以往生兜率為志,積極弘化彌勒兜率天信仰的記載,展見著錄。《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談到,玄奘於伊爛挈拔伐多國的迦布德伽藍誓發三大願,其中之一是「所修褔慧願生覩史多天宮,事彌勒菩薩。」[38]在他臨終前不久,玄奘還畫彌勒像千幀,且教旁人說偈:「南無彌勒如來應正等正覺,願與含識速奉慈顏,南無彌勒如來所居內眾,願捨命已必生其中。」[39]當他命終之際,弟子光等問玄奘大師:「和尚決定得生彌勒內院不?」法師報云:「得生。」[40]玄奘誠摯地期冀往生兜率內院,於此可見一斑。同時,他更積極地譯出〈讚彌勒四禮文〉[41],弘傳彌勒兜率天信仰之精髓。而除了彌勒的天上淨土外,玄奘對彌勒的人間淨土亦十分重涀,僧傳所提,彌勒下生時,玄奘「亦願隨下廣作佛事,乃至無上菩提」[42],便是一最清楚的證明。
以敦煌第445窟的“彌勒下生經變相”(圖七)為例,中央善跏倚坐,右手作說法印的自是彌勒佛,他左右的脇侍菩薩──法華林和大妙相──也都採善跏的坐姿。
《彌勒上生經》言:「(彌勒菩薩)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皆悉具足。頂有肉髻,髮紺瑠璃色。釋迦毘楞伽摩尼,百千萬億甄叔迦寶以嚴天冠。其天寶冠有百萬億色,一一色中有無量百千化佛。」[116]玄奘所譯之〈讚彌勒四禮文〉也提到,「慈尊(即彌勒)寶冠多化佛,其量超過數百千。」[117]無論是繪畫或是雕塑,藝匠們均無法表現冠中之百千萬佛,故僅以一尊坐佛來傳達同樣的觀念。
[121]這尊菩薩站在一蓮花上,左手持鉢,右手輕提瓢帶,最令人注意的當是他頂有一窣闍波(stūpa,佛塔)。笈多王朝(約320-600)末期,頂有佛塔的彌勒菩薩像才開始在印度出現。[122]八、九世紀時,這個圖像特色已成了印度[123]和東南亞美術[124]中辨識彌勒最重要的要素。反之,在中國佛教美術裡,這種作品的數目極為有限,除了敦煌323窟的彌勒外,筆者至今僅發現一件遼代(907-1125)彌勒菩薩像頂戴窣堵波。[125]
不空(704-774)所譯之《八大菩薩曼陀羅經》云:「想慈氏菩薩,金色身左手執軍持,右手施無畏,冠中有窣堵波,半跏坐。」
[126]《覺襌鈔》[127]和《阿娑縳抄》[128]也都提到,彌勒有時持一蓮花,花上置一佛塔。這些經典論著均是密教典籍,故而推斷,無論彌勒是頂有佛塔,或手持蓮花佛塔,很可能都是密教彌勒的圖像。至於為何彌勒與佛塔的關係如此密切呢?蓋蒂女士(Alice Getty)解釋為,彌勒冠中的佛塔是代表迦葉的窣闍波,於此,迦葉靜待彌勒成佛,以便傳付釋迦佛之僧衣。[129]《演密鈔》則言:「猶如觀音菩薩將紹阿彌陀佛位,是以頂上持阿彌陀佛,以此慈氏菩薩將補釋迦之處,所以手持率睹波(即窣闍波)印,以標表之。」
大乘佛教早期經典《惟日雜難經》記載了阿羅漢遇到世友菩薩問難時,入定以神通上至兜率天,親自向彌勒求教的傳說[19]。在大乘佛教中期,一批以修習瑜伽行為主的大乘修行者被稱為瑜伽行派,他們尊奉彌勒為祖師。在無著、世親之後,進一步發展成為瑜伽行唯識學派,並流傳著無著入定上升兜率內院聆聽彌勒教誨、回來弘揚《瑜伽師地論》的傳說[20]。
在4世紀至5世紀間的中觀派中,由僧護的弟子解脫軍傳出的《現觀莊嚴論》,是對《般若經》的註解,據說也由彌勒所傳。其後的師子賢作《現觀莊嚴論釋》、《現觀莊嚴般若波羅密多釋》,被視為早期的中觀與瑜伽行兩派的調合論者。至清辨門下的寂護、蓮花戒論師時,以清辨中觀自續派理論,加上瑜伽行派的教義,成立了順瑜伽行中觀派,他們同樣尊奉彌勒的《現觀莊嚴論》。此派後傳入西藏,對藏傳佛教產生很深的影響。
秣菟羅地區的彌勒菩薩塑像,2世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