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貼日期:Dec 13, 2010 4:1:5 AM
作者: 潘明權
上海的各大寺院,每年農曆正月十五日,是傳統的「請職」(或稱為「請執」)儀式,是繼春節後的最繁忙的時候,也是寺院人事變動最重要的時候。所謂「請職」,用現在的話來講,就是每年一次的「聘任」僧人擔任職事的儀式。有的寺院每年正月十五和七月十五進行兩次請職。現在大部分寺院都是每年一次「請職」,有的寺院考慮新年期間活動繁
忙,不易交接更替,就放在七月十五日,即佛教夏季「安夏」後,寺院內活動相對少一些的時候進行請職。
佛教寺院的管理,尤其是大叢林,管理都有一整套嚴格的制度,除清規戒律,宗教法務,佛教儀規外,寺院的內部行政管理機構,組織形式、人事制度,職責分工上大致也有一套嚴密的制度。
寺院的「職事」、也叫「執事」。寺院內部猶如一個小社會一樣;大叢林裏的各種事務繁多,從工作性質來講,有行政管理,宗教法務;經濟活動。教學研究和生產勞動等。
從工作內容來講,有人事、財務、物資、生產服務;宗教活動、接待、安全,後勤保障等。
從職務分工層次來講,有行政領導、部門負責人、基層管理人員,有文書人員、技術專業、生產勞動、後勤服務等多種崗位和分工。
我們在看小說、電影、電視中,常常可以看到有方丈、當家、知客、維那等叫法。如《水滸傳》第六回,講到魯智深由五台山文殊院智真長老推荐到開封大相國寺後,魯智深對大相國寺方丈智清長老說,要討個「都監、監院」做做。相國寺的首座、知客就對魯智深講了一番話,把寺院的職事分工,工作性質,作了概要的介紹,就可知道一個大概:「你聽我說與你:僧門中職事人員,各有頭項;且如小僧做個知客,只理會管待往來客官僧眾。至如維那,侍者,書記、首座,這都是清職,不容易做得。都監、監院,提點、院主,這個都是掌管常住財物。你才到的清眾(廟裏來),怎便得(到)上等職事。還有那管藏的,喚作藏主;管殿的,喚作殿主;管閣的,喚作閣主;管化緣的,喚作緣主;管浴堂的,喚作浴主。這個都是主事人員,中等職事。還有那管塔的塔頭,管飯的飯頭,管茶的茶頭,管東廁的凈頭,與這管菜園的菜頭。這個都是頭事人員,末等職事。假如師兄你管了一年菜園好,便升你做個塔頭;又管了一年好,升你做個浴主;又一年好,才做監院。」
這裏講的是宋元時代的寺院職事分工。據元至元二年(1265)江西百丈山大智聖壽禪寺德輝禪師,奉元代皇帝旨意敕修了《百丈清規》,以及明代幾個皇帝又重刊元《敕修百丈清規》中,有關寺院職事的分工,已有了一些變化,但大致仍差不多。
佛教寺院中的分工很細,專業化也很強,按《百丈清規》的規定,將寺院的職事,分為序職和列職兩大類。《百丈清規》中,把序職人員稱為西序頭首,把列職人員稱為東序知事,前者主要是負責宗教本身的事務,後者則側重於行政管理事務。序職是負責寺院活動,佛教儀式,修持活動,人事安排,組織紀律、接待聯繫和文件書信等行政、宗教性工作的;列職,則是負責物資財務、後勤保障,生產服務,伙食供應等事務性工作的。所謂「序」,是指寺院僧人在大殿上站位的次序,如同朝庭中文東武西,左右兩班分開站立,站在西邊的稱為西序,主要是由德高望重,品學兼優的僧人擔任;站在東邊的稱為東序,是由熟悉僧俗事宜,工作能力較強的僧人擔任。列職則是寺院中管理比較具體事情執事僧人的分工。
序職(序執)分為:
西序——座元、首座、西堂、後堂、堂主、書記、藏主、僧值、知藏、知客、參頭、司水;
東序——維那、悅眾、祖侍、燒香、記錄、衣缽、湯藥、侍者、清眾、知客、行者、香燈;列職(列執)分為:
東序——都監、監院、副寺、庫司、監收、莊主、磨頭、寮元、殿主、鐘頭、鼓頭、夜巡;
西序——典座、貼案、飯頭、菜頭、水頭、火頭、茶頭、行堂、門頭、園頭、圊頭、照客。
不過,現在寺院的職務已經不再分得那麼仔細了,有些執事的名稱也很少聽到了,甚至在寺院裏有的人也弄不清楚了。原因很簡單,一是因為在漢族地區已經沒有古代那種擁有幾百甚至上千僧人的大叢林,像上海玉佛寺、龍華寺這樣上百僧人的寺院也不多了;二是隨著時代的變化,寺院的許多職務分工,在寺院裏已不存在了;三是現代寺院的管理職能、管理方式也有了很大的變化,原來的分工形式不再適用。
下面根據現在的的情況作一介紹。其他所謂「四十八單執事,分工職責如下(以今年上海幾個大寺院的「請職」情況為例,有些職務分工,各寺略有不同);
佛教叢林裏,有「四大寮口,八大執事(有的說是八大頭首)、四十八單執事」的說法。實際上就是指寺院中四個主要部門,八種主要崗位和四十八種工作的人員分工。其實,各地寺院,由於體制、規模和管理形式的不同,也都不盡相同的。
四大寮口,即寺院的四大部門,即庫房、客堂、寮房,衣缽寮:
庫房,是掌管寺院的經濟、財務、物資大權的重要部門;
客堂,是負責寺院人事、內外交流、接待來往政府官員、僧俗人員、及重要賓客的部門;
禪堂,是保證寺院宗教活動、督促僧人修持、培養和提高僧人佛教素養的部門;
寮房(雲水堂),是管理僧人日常生活,作息制度,使寺院能進行有序的生活,生產、宗教、工作的部門。
寺院的總負責人為住持(方丈),一般由都監(都寺)和首座分別協助住持主管行政和法務方面的事務,寺院的都監和首座,可以是一人,也可以是分別為幾個人擔任。
八大執事(寺院裏八個方面的主要負責人):
監院(監寺)是在住持(或都監分管)領導下,負責全寺行政工作;并主管財務)相當於企業的行政經理兼財務經理,管理寺院,掌管庫房(庫房負責人是副寺),因此又稱做「當家」。現在許多大寺院,監院都不止一人,而是有幾個監院,分別協助住持分管有關部門。
知客「職典賓客。凡官員檀越尊宿諸方名德之士相過者」由知客負責接待。他是寺院客堂的總負責人,因此相當於人事部的經理或公關主任。諸如對外來的僧人是否允許掛單和遷單(開除)都由知客決定,同時又負責對來寺官員,施主,齋主的接待。現在寺院中的知客,則側重於後一類工作了。
維那「綱維眾僧,曲盡調攝。」在唐代為寺院「三綱」,即上座、寺主、維那三個主要負責人之一,地位僅次於住持。以後是寺院中管理人事(僧人的組織紀律)和宗教事務的主要負責人,管理僧人,調解矛盾,在寺院內負責擔任主持宗教儀式的司儀,上殿和宗教活動的領誦,唱念的起梵腔定調人。現代寺院中,也偏重於後者。
僧值,是寺院僧人禮儀、制度,紀律、行為規範的監察人,是禪堂的負責人之一,也常常是寺院宗教活動的人員調度員,除了在禪堂執法外,在全山(即寺院)也有監察執法的權力,《百丈清規》中也稱之為「糾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