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貼日期:Feb 04, 2016 5:49:22 AM
http://book.bfnn.org/books2/1907.htm
發菩提心的因緣,各人不同,或因自己,或因他人,或由順境引誘,或因逆境激發。雖然,逆境往往令人悲傷,消極,但有時卻能令人發奮向上;是以順逆二境,皆可以成為發菩提心的增上緣。
大方便佛報恩經言:「一切眾生發菩提心,其事非一,或因慈心,或因恚心,或因施心,或因慳心,或因喜歡,或因煩惱,或因恩愛別離,或因怨憎和合,或因親近善知識,或因惡友,或因見佛,或因聞法,是故當知,一切眾生發菩提心,各各不同。」在出生菩提心經中說:「一切眾生,若欲成就人天福報,須發菩提心。欲滅諸有苦,須發菩提心。欲供養諸佛,廣修福慧,須發菩提心。欲斷煩惱,得菩提,了生死,證涅槃,更須要發菩提心。」
又佛說發菩提心破諸魔經說:「若人想作轉輪王,帝釋,或梵王,增長人天勝福報,光明照世間,應當發起菩提心。有人想斷除三界顛倒行,減除一切罪,不生諸苦惱,遠離諸魔事,不見諸魔相,應當發起菩提心。有人欲修諸梵行,斷諸煩惱,證無漏道,應當發起菩提心。有人欲證菩提,轉法輪,饒益一切眾生,更應當發起菩提心。」
在天親菩薩所造的發菩提心經論中說:有四種因緣,令人發菩提心:
一、思惟諸佛發菩提心:意思是該:思惟十方諸佛,未成佛時,與我等無異,內心充滿煩惱,困惑作業,受無量苦。但因發菩提心,勇猛精進,勤求佛道,勤修苦行,積集功德,捨身命財。求一切智,結果自拔,超出三界,度生死苦海,終成正覺,得無上菩提。彼既丈夫我亦然,不應自卑生退屈,誠應學佛,自拔自濟,因此,故發菩提心,趣向佛道。
二、觀身過患發菩提心:觀察自己,由五陰四大和合而成的色身,污穢不淨,無常迅速,為無明煩惱所覆,造諸惡業,輪回生死,永無止息,因生厭離,發菩提心,求佛果菩提。
三、慈愍眾生發菩提心:因見眾生為煩惱所縛,為生死所纏,為眾苦所逼,廣作惡因,不知悔改,不修善因,不集善法,報墮三塗,長期受苦,求出無由。因此,為慈悲愍念眾生,欲拔其苦,而發菩提心,勤求佛道。
四、為求最勝果發菩提心:最勝果即是佛所證的無上菩提,因見佛法身清淨無染,集諸功德,具足十力,四無所畏,成就一切智,能從實施權,方便善巧,救濟群迷,因此發菩提心,行菩薩,求證佛果無上菩提。
菩薩持地經說:有四種緣,四種因,四種力,令菩薩發菩提心。四種緣是:一是薩於諸佛菩薩功德,或神通變化,親見親聞,而樂佛大智,發菩提心。二雖不親見親聞,但由聞法,歡喜信樂,樂佛大智,發菩提心。三雖不聞佛法,但見法滅,為護持正法,發菩提心。四、雖不見法滅,但見惡眾生,為煩惱所逼,為救眾生而發菩提心。
四種因是:一因種性具足:即是本具佛性,因緣成熟,自發菩提心。二因諸佛菩薩善友所攝:從佛聞法,或由善知識勸導,而發菩提心。三因大悲心:憫念眾生,生死苦惱,恆思救濟,而發菩提心。四因不畏生死苦:菩薩為度眾生,利益有情,恆住生死,於無量生死苦,心不怖畏,反而激發菩提心,願代眾生受苦,而發菩提心。
四種力是:一自力:自己自動自覺,發菩提心。二他力:因他勸導,而發菩提心。三因力:宿習大乘善根為因,今得見佛聞,便發菩提心。四方便力:由親近善友,聞法鼓勵,而發菩提心。
菩薩由於四緣、四因、及自力、因力而發菩提心,當然堅固不動,決定究竟。若由他力,及方便力而發心,則不堅固,動向不定,若遇四事,便會退失菩提心。四事是:一種性不具,二惡知識所攝,三於諸眾生悲心微薄,四於生死苦生怖畏心。
http://book853.com/wap.aspx?nid=1544&p=16&cp=4&cid=21
菩提心有兩種:一、緣事菩提心,是以四弘誓願為體。1.眾生無邊誓願度,念一切眾生悉有佛性而發願度之,令入大般涅槃,此為饒益有情戒,亦是恩德之心,亦是因緣佛性,亦是應身菩提之因。2.煩惱無盡誓願斷,願求自斷無邊的煩惱,是攝律儀戒,亦是斷德之心,正因佛性,法身菩提之因。3.法門無量誓願學,願求覺知無盡的佛法,是攝善法戒,智德之心,了因佛性,報身菩提之因。4.佛道無上誓願成,是願求證得無上佛果菩提。由前三行願具足成就而證得三身圓滿的菩提,不住生死,不住涅槃而廣利益一切有情。二、緣理菩提心,一切諸法,本來寂滅,安住於此中道實相而成上求下化的願行,是為最上菩提心。諸經論開導菩提心的教說很多,參究之士,應當廣為閱讀修學。但是經裏說,任何發菩提心的人,各自可以發起很多不同的願行,而四弘誓願是菩薩的通願,每個發菩提心的人都必須發心修學此四弘誓願,才能稱為菩薩。
菩提,舊譯為道,新譯為覺。智度論四十一:「菩薩初發心,緣無上道,我當作佛,是名菩提心。」淨影疏:「菩提是道。佛果圓通,說為菩提。起意趣向,名發心。要而論之:如佛所得,我亦當得。」四帖疏:「菩提者,即是佛果之名。心者,即是眾生能求之心。故云發菩提心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