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貼日期:Nov 27, 2015 8:23:14 AM
http://www.mahabodhi.org/files/yinshun/00/yinshun00-02.html
菩薩道的修學歷程:二道、五菩提
發心修菩薩行,欲成就佛道,這修行的歷程如何劃分?《華嚴經》說菩薩有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階位;《般若經》則簡單分為二道、五菩提。二道,是菩薩從初發心一直到成佛,大體可分成二階段:先是般若道,後是方便道。
般若道:是菩薩從初發心到得無生法忍。什麼是無生法忍?「忍」是智慧的別名,深刻體認到諸法無生、不生不滅的智慧,叫無生法忍。如依《般若經》或《大智度論》來說,它相當於七地的菩薩;依《華嚴經》來說,則是八地菩薩。所以,般若道的內涵:從初發心,修空無我慧,到入見道,證聖位,這一階段重在通達性空離相,所以名般若道。大乘菩薩見道,即在無生法忍,著重性空離相,即《金剛經》所說:「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以無相來修一切善法,修行的重點是上求佛道、絕諸戲論,這過程稱為般若道。
方便道:菩薩得無生法忍,徹悟法性無相後,進入修道,一直到佛果,這一階段主要為菩薩的方便度生,所以名方便道。這階段的修行著重在莊嚴佛土、教化眾生,所以說「般若將入畢竟空,絕諸戲論;方便將出畢竟空,嚴土熟生。」般若帶領著菩薩入畢竟空,滅絕種種戲論;但不能一直沉浸在畢竟空,還要出畢竟空,繼而莊嚴佛土、度化眾生。
除了二道,也可用五種菩提來說明,菩提是覺悟的意思。般若即菩提,約菩提說:此二道即五種菩提。五菩提是發心菩提、伏心菩提、明心菩提、出到菩提、究竟菩提。以下說明五種菩提。
發心菩提:從剛開始初發心,立志要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發無上菩提心,名為發心菩提。
伏心菩提:發心還只是信願而已,行為不一定很積極。如有強烈的信願,就會依著本願努力修行,從六度萬行的實踐中,漸漸降伏煩惱,漸漸與性空相應。這階段著重在行,因降伏煩惱,所以名為伏心菩提。所以,無論我們修學的時間有多久,要反省自身有沒有降伏煩惱,有沒有跟性空相應。如果沒有,那只是原地踏步而已。
明心菩提:折伏粗重的煩惱之後,進而切實修習止觀,斷一切煩惱,徹證實相般若,這名為明心菩提。這時不會有任何的煩惱、罣礙,《般若經》說是第七地菩薩的階段。從初地到七地,包含了發心菩提、伏心菩提、明心菩提的階段。明心菩提,正好介於般若道的頂端和方便道的起點,它銜接兩邊。參照下表:
┌──發心菩提 -----發心
般若道─┤ 伏心菩提 -----修行
└──明心菩提 -----證果
┌──明心菩提 -----發心
方便道─┤ 出到菩提 -----修行
└──無上菩提 -----證果
般若道有發心、修行、證果,方便道也有發心、修行、證果。二乘著重在前半段的般若道。二乘證得我空以後,認為所作皆辦,不受後有;但是菩薩並不因此而滿足,更進一步行方便道,嚴土熟生。所以,菩薩比二乘更加殊勝、超越的,其實是在得無生法忍之後。明心菩提,對般若道來說是證果,但從方便道來說,是真正大乘勝義的發心──勝義菩提心。前面的發心菩提、伏心菩提是世俗的、願行的菩提心;而此階段的明心菩提是勝義、殊勝的菩提心,這才是真正的真菩提心。
出到菩提:這是得無生法忍之後,一直到佛果的中間過程。為什麼名為「出到」?菩薩在這階段瞭解到性空,自己得到解脫以後,有的會覺得既然眾生是空,我也是空,那沒什麼好度的,想要入涅槃。這時候佛來勸請、摩頂,再啟發他,說你以前發願要度化眾生、要成就佛的一切功德,這些都尚未成就,怎麼可以現在就入涅槃呢?此時菩薩再回復悲願,實踐嚴土熟生,漸漸的出離三界,到達究竟佛果。所以,為什麼名為「出到」?「出」是出離三界,「到」是指到達究竟的佛果。出離三界、到究竟的佛果之間,這階段稱為「出到菩提」。
究竟菩提:這是不但斷盡煩惱,還斷盡一切的習氣,自利利他究竟圓滿──成佛,這時名為究竟菩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