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貼日期:Jun 10, 2011 1:20:13 AM
http://www.amtfweb.org/artofbuddha/haiqing.htm
海青是中國古時候民間的禮服,不是佛教的,佛教的禮服只有搭的三衣,我們叫福田衣,那是佛教的。佛教傳到中國來之後,佛教是非常開明,一切隨俗,絕沒有刻意的規定。我們現在交通方便,到印度的人很多,印度人穿的衣服是什麼?一塊布裹在身上,釋迦牟尼佛當年也是一塊布裹在身上,印度人的衣就是這個,衣很大才能裹得住。
到中國來之後,因為隨中國的風俗,他們出家人都穿中國人的衣服,只有在典禮、集會時,把他們的衣再披在身上,做一個象徵性的紀念。中國的衣已經縮小了,大概縮成二分之一,沒有那麼大,我們現在用鉤環比較方便,以前是兩根帶子繫起來。你們看到中國隋唐時代的壁畫、畫卷,你能看到出家人這個地方是用帶子繫起來的,那時候還沒有鉤環,鉤環比帶子方便。衣已經把它縮小了。
日本人比我們就更簡單,日本法師他們搭的衣,二十五條衣做成小方塊,平常放在西裝口袋裡,到典禮的時候,他有一根繩子掛在脖子上,象徵性的。所以海青是中國古時候的禮服,不是出家人專用的,這個要知道。中國古時候的禮服,隨著自己的身分地位,上面繡花紋,花紋是不能隨便用,上面有分階級,顏色、花紋都代表階級。從前皇帝穿的是黃色,宰相穿的是紫色,大概穿紫色的官位就非常高,下面是紅色,再下去是藍色、綠色,它都有分等級,這叫章服。皇族是穿黃色,繡的是龍,龍也有階級。階級從哪裡分?以龍的爪分,皇帝的龍是五爪,親王是四爪,就降一等了,像滿清時候的貝勒又降一等,是皇孫一類,龍是三爪。你看龍幾個爪,就曉得什麼人穿的,它分等級的。
出家人素服,裡面完全沒有花紋,所以一般穿灰色、黑色,一個顏色很樸素,取這個意思。所以海青在家人可以穿,沒有限制,但是搭的衣有限制,沒有受過菩薩戒的不可以搭衣。現在有很多人受三皈、五戒就搭衣,那是絕對錯誤,這是戒經裡面所沒有的。戒經裡面,在家受過菩薩戒才可以搭衣,搭的是縵衣,沒有條紋的,條紋一定是出家人搭的。在家菩薩受戒的時間再長、年歲再大,他搭縵衣,縵衣就是沒有一格一格的相,這一定要懂得。
-------------------------------
『海青』是我國僧團中主要的服裝之一。款式:腰寬袖闊,圓領方襟,比較其他衣裳肥大很多。
通常也叫『大袍』。在辭源解釋:「吳中稱衣之廣袖者為海青」。按李白詩:「翩翩舞廣袖,似鳥海東來」。蓋言廣袖之舞,如海東青也。今亦稱僧衣曰『海青』。另據星雲法師所著無聲息的歌唱解釋說:「海青本是雕類的鳥名,生得俊秀文雅,常在遼東海邊飛翔,其狀類似衫之大袖。因此,把海青鳥名,借來當做大袍的名字」。『海青』的服式,它原是從我國漢唐時代的服式衍流而來的。在從前,無論僧俗都穿用它。不過由於世界潮流的演進,生活方式的變革,世俗大眾都早已改穿「滿服」「西服」、以至於穿著多彩多姿的「時裝」了。
佛教尊重古制,"出家人"生活保守。同時為了整肅儀容、莊嚴道風,所以"海青"雖然不是「法衣」,但至今都遵守穿用。『海青』雖是脫胎於漢服,但究竟還有一些特異之處。海青的衣領,用三層布片復疊縫製而成的;稱做「三寶領」。在衣領的前面中段,還有五十三行藍色線條;稱做「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其實都是穿鑿附會之談。實際上,無非是加強衣領的耐用而已。另外,俗袍的袖口是敞開的,而『海青』的袖口,卻是縫合起來。這也是僧袍和俗袍彼此不同的一點。
『海青』縫合袖口,有一傳說。據說:「梁武帝的后妃郗氏,她不信奉佛教,時常想用方法誣害僧尼。有一次她命宮人做了一些豬肉包子,召請寶誌禪師師徒用齋;以便造成和尚犯戒,羞辱佛門。若僧眾當時不吃,就會構成違逆皇后旨意之罪。寶誌禪師乃是得道高僧,早已預知其意。於是事先命令門徒,都把『海青』袖口縫合起來,先把饅頭預藏袖筒之中。當進宮接受午宴之時,一手把包子放進空袖筒裏,一手取出饅頭來吃。這樣子才逃過了郗氏的詭計」。這傅說是否屬實,無從查證。
至如『海青』的顏色,一向是以青黑色為主。只有少數名位崇高的長老--如"方丈、首座、法師……之流,才穿著黃褐色的『海青』。在僧團中,除『袈裟』,『海青』是最尊勝的僧服。穿著『海青』,多在「禮誦、聽經、會賓、議事」、以及晉見長老等重要的場合。由於『海青』體量龐大,用布過多;而且寬鬆搖擺,動作不便,同時又非「佛制」;所以近世以來,已經有人提議改革。民國太虛大師等,就曾經倡導過新式的僧裝。不過在同時也有一些人士,抱持相反的意見。認為傅統的服式,肅穆莊嚴,不宜輕言改革。因此,在見仁見智的情形下,到現在仍無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