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貼日期:May 30, 2011 9:50:9 AM
1993 年
◎在台灣首次傳授菩薩戒。
民國八十二年(一九九三) 法師六十四歲
二月十五日至二十一日,於農禪寺分兩梯次舉行菩薩戒法會,為八百多位男女居士傳授菩薩戒。此為 法師首度在國內傳授菩薩戒,戒法規範多有異於各道場習用者。
菩薩戒會回歸佛陀時代精神,著重菩薩精神,不要求受戒者受持無法遵守之戒條,而側重於實際生活中實用、易實踐之軌範,著重於發菩提心、行菩薩誓願之精神。故不以菩薩戒經之條文為主,而以「三聚淨戒」為主。
「菩薩戒的目的,是在於發菩薩悲願的大菩提心,不在拘泥於瑣碎戒條項目的授受,我在大乘經律中發現三聚淨戒是有相當大彈性的,可以由於受持者的程度而作不同層次的持守,遇淺則淺,遇深則深;淺者持淺,深者持深;根淺者見淺,根深者見深。
《梵網菩薩戒》的確很好,可是到了現在,其中已有好多條文,不能適用於我們的社會,但又誰也不敢擅改菩薩戒律,我是根據大乘菩薩的精神,找出漢藏兩傳與有關菩薩戒的內容,發現了三聚淨戒是富於彈性,而且各種菩薩戒本,本身就是為了因應時代環境而有繁簡不同的要求。若依三聚淨戒來受菩薩戒,便會成為任何時地、任何個人都可以接受的了。」(《行雲流水》頁一九~)
法師昔於高雄山中閉關撰寫《戒律學綱要》時,便有推廣菩薩戒精神及改良菩薩戒授受之心願。經三十年之蘊釀,近年提出論文報告心得,於是有今日法鼓山農禪寺傳授菩薩戒之成熟因緣。
「近代中國傳菩薩戒都是以梵網菩薩戒為主要的範本,許多人看了《梵網經》之後,不敢受菩薩戒了。原因是:怕犯戒,會墮地獄。而那些多半不看也不懂的人,反而去受了戒。這是中國佛教衰敗的主因。
早在民國五十~五十一之間,我在瓔珞關房寫《戒律學綱要》這本書時,就有了推廣菩薩戒的精神,改良菩薩戒授受的心願。民國七十九年,法鼓山中華佛學研究所舉辦第一屆國際佛學會議,以『從傳統到現在』為主題,我當時發表的論文,一再的強調,佛教倫理,除了戒律,別無其他,唯有社會每一角落都能接受佛教的戒律,佛法才能推廣,否則只是空口說白話,與社會脫節。一九九二年,我們再舉辦第二屆國際佛學會議,主題是『佛教戒律和現代社會』,所邀請的是國際頂尖的學者,在我提出的論文–〈從三聚淨戒論菩薩戒的時空適應〉之中,再度強調佛教的戒律要適應時空,乃能可大可久,受到當時與會學者一致的認同。經過三十多年的醞釀,法鼓山農禪寺菩薩戒傳戒會,終於誕生了。
戒會用的傳戒範本是聖嚴根據學理、經論而編著,適應時代環境的變遷,著重在菩薩精神,內容簡要而豐富。我不是閉門造車,不是標新立異,而是回歸佛陀時代的精神。期待這種傳戒內容、方式的推廣,能為社會帶來積極淨化人心的作用:以平等的慈悲容納一切眾生,以清淨的戒行導正社會風氣。」(〈適應時空的菩薩戒會〉,《菩薩戒指要》)
傳戒前,有〈勉勵「萬行菩薩」都受菩薩戒〉發表,提出以「三聚淨戒」作為菩薩戒基準,期擺脫以往以《梵網經菩薩戒》十重四十八輕戒若干不合時代環境之要求。
「我們傳授的菩薩戒,僅以四弘誓願及三聚淨戒為基礎,再以淨化身口意三業的十善法為準則。
以三聚淨戒,作為菩薩戒的基準而言,富有極大的彈性,能適應不同的層次及不同時地的菩薩行者。
總之,以三皈、四願、三聚、十善組成的菩薩戒,乃是人人容易受持,人人應該受持的菩薩淨戒。我不敢更改菩薩戒,也無能發明菩薩戒,我僅參考了漢傳及藏傳的菩薩戒的內容,配合現代的社會人心,來提倡實踐菩薩戒的精神,鼓勵授受菩薩戒的風氣。」(《菩薩戒指要》)
【案】:此為 法師戒學研究方面甚具創見者,有體有用,深體法義復能適應不同層次及不同時地之菩薩行者。完整理論根據詳見其〈從三聚淨戒論菩薩戒的時空適應〉(《菩薩戒指要》)。 法師於一九九一年十二月,在紐約東初禪寺,首度舉行傳授在家菩薩戒儀式。稍後,達賴喇嘛於一九九二年至紐約市傳授時輪金剛大法。傳法之先,即為全體聽眾,講授《入菩薩行》,並普授菩薩戒。藏系佛教中,寂天論師之《入菩薩行》,亦即以三聚淨戒為菩薩戒綱領。經此不期然而所見相同, 法師必然深有所感。
十八日、廿一日上午,兩梯次共計八百餘人,由菩薩法師:聖嚴法師、宏印法師、今能法師主持正授典禮,成為新戒菩薩。
新戒菩薩不披縵衣,代以披掛菩薩披帶。菩薩披帶經 法師構思,而後由弟子果梵法師繪製,以佛像象徵佛,以法鼓山標誌象徵法,以錦色象徵瓔珞莊嚴。
「在家菩薩戒子本來應該沒有衣,所謂白衣居士,而縵衣等卻是緇色的。不過,為了表示紀念,或者是表示莊嚴、整齊,這次法鼓山農禪寺傳授在家菩薩戒,特別由果梵法師設計一件象徵意義深遠的『菩薩衣』,一邊繡有佛像,一邊繡有法鼓山的標誌,代表著學佛向法的精神。」(〈對在家菩薩戒的認識〉《法鼓》四十版四,《法鼓》三九版一。另參見:釋果梵〈菩薩衣的製作與意義〉《人生》一一七頁五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