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貼日期:Dec 23, 2010 12:37:55 PM
http://zh.wikipedia.org/zh-tw/%E8%A1%A5%E7%89%B9%E4%BC%BD%E7%BD%97
補特伽羅(梵文pudgala),佛教術語,意譯為數取趣,泛指通常所說的「有情」、「眾生」,實指輾轉輪迴於六道的主體。
佛教的宗旨是讓人脫離六道輪迴。因為人們執著有我和外部世界的真實存在,而為了「我」的生存時常跟他人產生矛盾,由此造作種種身、口、意之不善業,並不可避免地接受所造業力的果報,這樣因果相續、始終不得出離。
為了避免將這一造業受報的連續體誤認作「我」,佛學將他稱之為補特伽羅。補特伽羅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由業力的牽引逐漸產生變異,與其說他是由「我」任意支配的主體,不如說他是遵循因果規律的一個客體。
佛教徒追求的「見性」或「開悟」,跟正確地認識這個問題有密切關係。佛陀講了十二部經、八萬四千法門,但簡單說來,重點之一就是「人無我」和「法無我」。世親菩薩撰寫的《大乘百法明門論》就是用來闡釋補特伽羅無我和法無我這一深刻道理的專論。
佛教中最早提出補特伽羅學說的是犢子部犢子部認為,眾生在輪迴之中,必定有個主體在轉移,這個主體即是補特伽羅,又被稱為即蘊我、不可說我。補特伽羅攜帶著業,從前世轉生至後世,形成各種不同的生命型態。
犢子部認為,補特伽羅有三個特徵:
經量部提出種子說,認為業力的傳遞,如同植物一般,有種子、相續、結果三個階段。眾生因為業報,在心識中薰成種子,種子流轉到後世,再度發芽,形成下一生。因此補特伽羅即是心識的種子。
唯識派在經量部的種子說的基礎上,提出八識說。認為存在一種細微的心識,稱為阿賴耶識,它是生死的根本。補特伽羅就是阿賴耶識流轉受生所形成。
說一切有部提出假名說,認為補特伽羅只是五陰所形成的假名,並沒有實質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