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貼日期:Mar 24, 2016 2:3:23 AM
根本煩惱
(術語)又曰本惑,本煩惱。謂大乘百法中貪、瞋、痴、慢、疑,惡見之六大煩惱也。惡見以外,謂為五鈍使。開惡見之一,則有身、邊、邪、取、戒之五見,此謂為五利使。合而為十。謂之十隨眠或十使。共為根本煩惱。其他為隨煩惱。又五住地之中,第五之無明住地為根本煩惱。其他之四住地為枝末。
梵語 mūla-kleśa。又作本惑、根本惑。略稱作煩惱。與「隨煩惱」對稱。指諸惑之體可分為貪、瞋、癡、慢、見、疑等六種根本之煩惱。其中,見復分為五,稱為五利使;其他之五煩惱則稱為五鈍使。兩者合之,即為十隨眠。此外亦有八十八使或九十八使之分類。反之,枝末煩惱乃從屬於根本煩惱,具有染污心之作用(染污之心所),又稱隨煩惱、隨惑。
「隨煩惱」之對稱。又名根本惑或本惑。即諸惑之體,包含貪、瞋、慢、無明、見、疑等六種煩惱。《俱舍論》卷二十云(大正29‧108a)︰「根本煩惱現在前時,行相難知,故名微細。」《成唯識論》卷六云(大正31‧31b)︰「此貪等六,性是根本煩惱攝,故得煩惱名。」此中,貪可分為欲貪、有貪,而說七隨眠;見可分為身見、邊執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加上其他的五煩惱而成十隨眠。此外,亦可析為九十八使、一二八根本煩惱等。
◎附︰水野弘元《佛教要語的基礎知識》第八章(摘錄)
「煩惱」(kles/a,kilesa)又譯作「惑」、「塵勞」、「染」等名。這是指潛在內心深處的邪惡性格與偏見。此等性格與偏見一遇機緣,便表面化為行為,而擾亂自己的身心,障礙學佛的理想。印度大乘佛教的瑜伽行派將煩惱分為根本煩惱與隨煩惱兩種。根本煩惱包含下列六種︰
(1)貪(lobha,ra^ga,abhidhya^,abhijjha^,貪欲)或愛(tr!s!n!a^,tan!ha^),皆為同義語。欲界的貪欲是欲貪或欲愛。色界的貪欲是色貪,無色界的貪欲是無色貪,此後二者也稱為有愛。貪欲就是對所好對象的愛著。
(2)瞋(dves!a-dosa,pratigha,pat!igha,vya^-pa^da,瞋恚、恚、怒),即指對不喜歡的對象的反抗、拒斥與瞋恨。隨煩惱所說的忿、恨、害等都是瞋的部類。忿(krodha,kodha)是激烈的怒、就是癇癪。恨(upana^ha)是瞋恚在心中積結的「怨恨」。害(vihimsa^)是由瞋發出行動而加害別人的心。
(3)慢(ma^na),是抬高自己輕視他人,以自我為中心的心情。有三慢、七慢、九慢等種。三慢是我勝慢(atima^na,過慢)、我等慢(ma^na)、我劣慢(avama^na,卑慢、卑下慢)。七慢是慢、過慢、慢過慢(ma^na^ti-ma^na)、卑慢、增上慢(adhima^na)、我慢(asmima^na)、邪慢(mithya^mana,mic-cha^ma^na)。九慢是由三慢各再加上勝、等、劣三等而成。
還有,慢是類似隨煩惱中的憍(mada)。它是對家世、財產、地位、權勢、盛壯、健康、博識、美貌、能力等等的自豪,普通又稱為驕慢。但是根本煩惱中的慢與隨煩惱中的驕有所區別。慢是與他人比較而後的自豪,驕是未經比較的本身的自豪。
(4)無明(avidya^,avijja^),就是愚癡(moha,癡),與十二緣起中的無明相同。不知道四諦緣起的道理,以自我為中心,而沒有公平正確之真實智見。無明是出於我執的邪分別性,邪心是無明之體,而無明是一切邪惡煩惱的根源。
(5)見(dr!s!t!i,dit!t!hi),是一切邪惡的見解,指佛教以外錯誤的想法,也就是六十二見。而說一切有部等派將它歸納為五見。五見簡述如下︰
{1}身見(satka^ya-dr!s!ti,sakka^ya-dit!t!hi,有身見、薩迦耶見),視五取蘊為有我(自我)、有我所(我之所有)的想法,是一種實體式的見解。
{2}邊見(antagra^ha-dr!s!t!i,antagga^ha-dit!t!hi,邊執見),是這些偏於極端的錯誤想法︰世間是常、是斷、有邊、無邊;肉體與靈魂為同、為異;如來死後是有、是無等等。此外,又有苦見、樂見等邊見。
{3}邪見(mithya^-dr!s!t!i,miccha^-dit!t!hi),廣義是指一切邪惡的見解。但在這裏則指十事之邪見,也就是不布施、不獻供、不祭祀、無善惡業的果報、無此世、無他世(來世)、無母、無父、無化生有情、無修行證果的宗教家。此十種不承認善惡業報、三世因果的錯誤見解,即是十事邪見。邪見也指不承認佛教的因果緣起法、依修行開悟的佛陀與僧寶。亦即否定三寶。而否定因果是決不能進入佛教教法的,這種邪見是最壞的。
{4}見取(dr!s!t!i-para^mars/a ,dit!t!hi-para^-ma^sa,見取見),這是以自我為中心的惡見,即認為自己的意見為絕對確實的真理,而其他人說的全都是錯誤,也就相當於現代之具排他性的意識形態。
{5}戒禁取(s/i^lavrata-para^mars/a,si^lab-bata-para^ma^sa,戒取、戒禁取見),是外教為了得到解脫及生天而立誓守的戒,如狗戒、象戒、苦行等等,這種是錯誤的想法。它絕不會導入解脫或生天。說一切有部將其區分為非道計道(不是解脫道而看成是解脫道)的戒禁取、與非因計因(不是生天的原因,而將它當作生天的原因)的戒禁取兩種。
{6}疑(vicikitsa^,vicikiccha^),指懷疑三寶,懷疑善惡業報,懷疑三世因果,懷疑四諦與緣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