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貼日期:Mar 17, 2011 7:2:21 AM
菩薩戒的由來
說到菩薩戒的由來,可以分為三類:瓔珞及梵網為一類,瑜伽、地持、善戒為一類;優婆塞戒經獨成一類。現分述如下:第一、瓔珞梵網類:有人以為梵網經屬於華嚴部,佛初成正覺,即於妙光堂,誦出梵網。太賢古跡記說:“妙光堂者,即華嚴雲普光堂也,因佛放光而立名也,在摩伽陀國,寂滅道場界,去菩提樹三裏也。”可知梵網戒是在頻婆沙羅王治下的摩伽陀國境內,距離諸佛成道之座的菩提樹只有三裏之遠。瓔珞經的說法緣起,也是在“一時佛重游于洴沙(頻婆沙羅)王國,道場樹下,成正覺處,複坐如故”,“複放四十二光”,放光之後,便說出五十二位的菩薩境界,接著於下卷便說受十無盡戒的受戒方法。梵網經的說出,在時間上離早於瓔珞經,說出的地點及說出前的放光,則頗相似。梵網經也是先放光明,次說菩薩的階位,再於下卷說出十重四十八輕的戎相條文。所不同者,瓔珞經沒有輕戒,梵網經則沒有受戒的方法。但是,瓔珞與梵網,相同之處太多。
梵網戒經是所有菩薩戒經在中國流通得最廣的一種,但對梵網的真偽問題,那也是自古已然,由來已久的事了,諸家舊時的經錄,都將梵網列人疑品。據梵網經菩薩戒序文中說:“此經本有一百一十二卷,六十一品。”法藏大師的菩薩戒本疏卷一則說,“若論具本,什公相傳,雲西域有十萬頌,六十一品,具翻應成三百卷。”因為梵網經的大部未曾傳來,中國的梵網經上下二卷,是由羅什三藏,口中誦出全部梵網經中的第十品,叫做“菩薩心地法門品”,但因上卷的文字,很難解釋,前後序文亦有可疑,戎相條文也很難解,致被學者疑為中國人的偽造,不過這恰是一部很受歡迎的菩薩戒經,所以歷代多有諍論。晚近的太虛大師也有“梵網經與千缽經抉隱”一文,他以為梵網經上卷所說的十發趣、十長養、十金剛、十地的文字,與大乘瑜伽金剛性海曼殊室利千臂千缽大教王經之第七卷半到第九卷,所說十發趣等四十心位元,文字加詳,而義旨全同梵網心地品上卷。並說:“所謂一百一十卷的梵網經,或千缽經,亦為梵網六十二品中之若干品。……其文既有千缽經可證,必有梵文根據,而疑偽之見可祛。”這是主張真實非偽的見解。但是近人續明法師的意見,又是另有看法的。他說:“由於序與後記之文,雷同影附之跡甚多,不似出於肇公之手,故有人既疑經非羅什譯,又疑序非僧肇作,由疑序而更疑經!”又說:“梵網經上卷,按之文字,與羅什所譯諸書不合,復查與唐譯千缽大教王經中之一段文義相同,但以缺乏兩經以外之證據,故難據下任何論斷。”(詳見“戒學述要”)根據續明法師的考證,他認為梵網的序文及後記是有問題的,上卷的經文也不是羅什三藏所譯的,並比照小乘律形式的推斷,以為梵網經必定也有大本的根據,同時以為梵網戒的十重四十八經.並非如相傳所說那樣是出於“心地法門品的一品”,而是由大本的各品之中摘取出來的。這一發明,非常可貴。
但我希望也來補充意見:在前面說過,梵網與瓔珞的相同之處很多.它們同是頓立戒,同是在摩伽陀國菩提道場附近,于一時說出;同是說了相同的十修重戒.那麼,我們也不妨相信:“一卷譯本的梵網經,是由羅什法師誦譯而出,二卷本的梵網經,則是由於受了瓔珞經形式的影響,而被附加了一卷上卷。又因梵網經下卷之中,對四十位賢聖菩薩的總稱為十發趣、十長養、十金剛、十地,所以用千缽經的一部分作為梵網經的上卷。”不過,這也是有問題的,二卷本的梵網經,在費長房的歷代三寶記(隋開皇十七年)就有了,千缽經則為唐代的不空三藏譯出,這在時間上是倒置了,也許千缽經或同一性質的梵本早已到了中國?
另外,續明法師以為梵網經可能由大本的各品之中摘出,這是聲聞戒的常例。但我們看到大乘戒的優婆塞戒經中,六重戒及二十八輕戒,都是集中在受戒品的一品之中,可見大乘律與聲聞律的形式是有不同的。所以這尚是個有待研究的問題。同時,瓔珞經的十條重戒,也是集中說的,不是分別解釋的。
但是任便如何,菩薩戒的存在性與真實性,那是不能否定的。菩薩戒在西域,也是早在流行的。如法藏的菩薩戒本疏中說:“又聞西國,諸小乘寺,以賓頭盧為上座,諸大乘寺,以文殊師利為上座,令眾同持菩薩戒,羯磨說戒,皆作菩薩法事,律藏常誦不絕。”
第二、瑜珈類:瑜珈類中包括了瑜伽、地持、善戒的三種。這三種戒本,同是出於瑜伽師地論的同本異譯,也許由於譯者的看法不同,或者所見的梵本不同;所以有了詳細與簡略、偏重與偏輕的不同。不過,這一類系的來歷是無可懷疑的。瑜伽類與瓔珞梵網類的最大不同,是在戒經的緣起與組成.瓔珞梵網是由佛陀親口于一時之間說出,瑜伽類的瑜伽戒本之末則說:“如是所起諸事,菩薩學處(戒),佛於彼素呾纜(經)中隨機散說,謂依律儀戒、善法戒、饒益有情戒,今于此菩薩摩呾理迦(論),綜集而說。”換言之,瑜伽類是由彌勒菩薩根據佛陀在各經散說而有關戒律的部分,收集編輯而成。所以同為佛說的菩薩戒,前者是直接形成,後者是間接編成的。這是成因上的不相同處,不過,仍皆不失為佛所說的菩薩戒。
第三、優婆塞戒類:這是由於善生長者的求佛問法,而由佛陀親口說出的,共有七卷二十八品,是為投合在家人乃至當時外道的根器而說的。這是一部很好的經典,從一個初信的俗人,直至成佛的歷程,都有詳細的指引,但從受戒得戒的因緣上說,這是最最難受難得的一種大乘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