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貼日期:Feb 17, 2021 8:31:18 AM
印順《大樹緊那羅王所問經偈頌講記》(摘錄)
不退轉的菩薩,得無生法忍。忍是一種智慧,與忍辱的意思是不同的。此處,可以將這忍字解釋為透徹的‘認’知,即能夠將事物在內心中認得清清楚楚,能夠透徹地了解它,這便是忍;所以忍是智慧的別名。能夠證悟一切法不生不滅的智慧,即稱之為‘無生法忍’。所以忍所通達的所緣境界,是無生,一切法不生不滅的真理。
忍(梵語:kṣānti,巴利語:khanti),又譯忍辱、忍耐,佛教術語,有忍耐、原諒等意思,也有智慧的意思。六波羅密中的忍辱,即是作忍耐來解釋;四加行中的忍,則是智慧之意。
日本學者櫻部建與佐木現順認為,在梵文中,忍有雙重意義,可以解釋為忍受、支持、認可等,也就是意志力上的承受、忍耐、忍辱。此外,也可以解釋為意樂,愛好,是一種慧相,與知見,智慧相關。
忍(梵語:kṣānti)與懺(梵語:kṣama)有同個詞根,譯經師義凈認為懺(懺摩)的本意就是請求他人忍耐自己的過錯。
-------------
論「無生法忍」(上)
藍吉富
目次
一、「無生法忍」一詞的語意
二、《華嚴經》(〈十地品〉)所述
三、《大寶積經》所述
四、《大智度論》所述
五、《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所述
六、《佛地經》與《佛地經論》所述
七、鳩摩羅什的見解
八、其他諸師的看法──淨影慧遠、窺基與懷感
九、結語
一、「無生法忍」一詞的語意
「無生法忍」一詞,是梵文“anutpattika-dharma-kSAnti”的意譯。有些經論也將它譯作「無生忍」或「不起法忍」。分析梵文此詞的原義是這樣的:“anutpattika”是「不生」或「無生」。“dharma”是「法」。“kSAnti”是「忍」。
首先,讓我們先瞭解「無生」的意涵。
大乘佛教認為:現象界的一切人、事、物,雖然表面上有生滅現象,但是這種生滅是一種由因緣引起的幻現,不是實有自體的實生實滅。透過禪修,可以透視到這些現象的本質是「空性」,是不生不滅的。凡夫感官所經驗到的生滅現象,是有為法,是錯綜複雜的因緣發展鎖鍊中,所暫時顯現的現象,並不是永恆的實體。至於真實的宇宙原理(含生命原理)則是超越生滅、不分主體(能)與客體(所)的境界。這種境界(或原理)就是空性。是「無生」(不生)、「無滅」(不滅)的。
「無生法忍」一詞中的「無生」,是「無生無滅」(或「不生不滅」)一詞的濃縮,是指「無生無滅的境界或原理」,也是真如實相的理體。行者內心信受這一理趣,心智安住在此「無生無滅」境界之中,這便是「無生法忍」一詞的核心意義。
這是大乘佛法所揭示的教義。是聲聞乘禪觀法門的進一步發展。「無生」自然「無滅」。這是超越生滅的境界,是超越凡人之迷界生死的絕對境界。這種境界也是《般若心經》所載:「觀自在菩薩……照見五蘊皆空」、與「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的境界。
接著,我們要考察的是「忍」字的意涵。這個字是初學者較難理解的詞彙。我們可以引用《解深密經》(〈地波羅密多品〉)來稍加說明。該品經文在詮釋六波羅密的內容時,曾謂「忍」有三種,即:耐怨害忍、安受苦忍,與諦察法忍。其中,「耐怨害忍」是指忍受無知眾生對菩薩的侮辱與迫害。「安受苦忍」是指在行菩薩道時,必須忍耐所面臨的種種自然界的災患與苦難。這兩種「忍」,都與平常所謂的「忍耐」相同,比較容易理解。
至於「諦察法忍」則是指對諸法實相的清晰觀察。能透視諸法實相(真如)的空、無自性與無生,亦即具有這種觀照諸法實相的智慧,而且此心也安住(確信、認可)在這種實相境界之中,這就是「諦察法忍」的深意。所以,「諦察法忍」其實也可以為「無生法忍」一詞做另一角度的說明。
從「諦察法忍」的角度來觀察,其中的「忍」,是指觀察諸法實相的智慧,也指具有這種智慧之後,此心對其中理趣的「安住」,亦即對那種道理,內心所具有的確信不移的心境。這種忍可以稱之為「法忍」。其與忍耐他人迫害的「生忍」是不同層次的。
如果將上述三種忍稍加比較,則可知:「耐怨害忍」的忍耐對象是無知眾生的怨害。「安受苦忍」的忍耐對象是自然界的種種災患。而「諦察法忍」之「忍」的對象則是諸法實相的無生無滅(空性)。可見這種「忍」與前二者不祇對象不同,而且在語意上,與心理層次上也大異其趣。
通過上面的簡略分析,我們再來研讀《大智度論》對「無生法忍」一詞的義理詮釋,便會覺得該論所說,頗為扼要、簡明。該論卷五十〈釋發趣品第二十之餘〉云:
「無生法忍者,於無生滅諸法實相中,信受、通達、無碍、不退,是名無生忍。」
這可以說是《大智度論》對「無生法忍」一詞所作的簡明定義。一個菩薩行者,對於不生不滅的諸法實相境界,能夠信受、通達、沒有障碍、也不退轉,這就是「無生法忍」。換句話說,這位行者的心,要安住在實相境界中。不祇信受實相的不生不滅,而且悠遊其中,心無障碍,意不退轉。具有這種認知心態,便是具有對實相的基本智慧。在菩薩道的實踐過程中,此人已步上康莊大道,從此昂首闊步向成佛目標邁進。不再猶疑、不再徘徊。
在前引《大智度論》文之後,該論又載:「無生智者,初忍後智。粗者忍,細者智。」可見就修行者之主觀立場而言,「無生法忍」是行者禪修所得之最初證智。只不過這種智慧較粗、尚未到達精細的程度,所以稱之為「忍」。如果再加修持,使功夫與境界更加提升,則可以成為「智」。所以,依《大智度論》的意思,「忍」是「初得、而且比較粗的智慧」。雖然比較「粗」,但是仍然是與智慧相同的品類。二者之差異,只是精粗不同而已。
這樣的理路,其實與《俱舍論》所說頗為相似。該論在論述見道位之八忍八智時,即以為「忍」是「認可、預決」,「智」是其後的「決斷」。「忍」是正在斷煩惱的階段,而「智」則是「已經解脫」的階段。「忍」是無間道的觀智;而「智」則是解脫道的觀智。「忍」是生智之因,是清楚認知實相的無漏心,而「智」則是「忍」的果。(參閱李世傑《俱舍學綱要》第九章)。
由此可見,大小乘的證悟法門,儘管有其精粗廣狹之異,但是在次第與脈絡上,仍然有一貫相通之處。
二、《華嚴經》(〈十地品〉)所述
在大乘經論中,提到無生法忍的地方相當多,但是,每一段經論所涉及的內容,大多簡短、零碎。能夠像《華嚴經》〈十地品〉這麼具體而完整陳述的並不常見。因此,筆者即以之為基準之一,對無生法忍的內容,作一分析。所依據的文獻是《八十華嚴》(卷三十八)、論述十地中之不動地的經文(此下凡以引號引述者皆是)。
(一)無生法忍是第七地菩薩的修行成果
經文云:「菩薩摩訶薩於七地中,善修習方便慧,善集助道法,大願力所攝,如來力所加,自善力所持……善清淨深心思覺,能成就福德智慧。大慈大悲,不捨眾生。入無量智道。」
具有上述經文所述的修行功力,以之為基礎作般若波羅蜜的深度禪修,將可證得無生法忍境界。就像《般若心經》所述、觀自在菩薩之「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那樣,七地菩薩修行的終極成果,是進入無生法忍境界,而躍昇八地。
(二)無生法忍境界的內涵
經文云:「入一切法,本來無生、無起、無相、無成、無壞、無盡、無轉。無性為性。初、中、後際,皆悉平等。無分別如如智之所入處。離一切心意識分別想,無所取著。猶如虛空,入一切法如虛空性。是名得無生法忍。……身口意業,念務皆息,住於報行。」
這段描述無生法忍境界的經文,有幾項要點:
(1)無生法忍的境界沒有生滅有為相。證得之菩薩,其心智以無性為性。在時間系列上(初中後際),皆悉平等,沒有過、現、未之別。真正進入無為境界。
(2)這時菩薩的心智,是「無分別如如智」。所證入的境界沒有能所、沒有自他分別。一切幻相(有為相)不現前。甚至連「不生不滅相」的意念也不會生起。
(3)這時菩薩的心智,不是凡夫的妄心。「離一切心意識分別想」,根本智證真如,「無所取著,猶如虛空。入一切法如虛空性。」
(三)證得無生法忍者,即由七地(遠行地)進入八地(不動地),成為「無相無功用行」的八地菩薩。
經文云:「菩薩成就此忍,即時得入第八不動地。為深行菩薩,難可知,無差別。離一切相、一切想、一切執著。……離諸諠諍,寂滅現前。」
依《華嚴經》所說,成就無生法忍而進入八地的菩薩,已經有能力入涅槃。不過,由於曾發大願,且有諸佛前來提醒:「勿忘初心,須再修菩薩行」,於是繼續邁向成佛之道。由此可知,成就無生法忍確是大乘修行過程中的一項重要境界與關卡。
三、《大寶積經》所述
〔小引〕
《大寶積經》是一部匯集49部經典所成的叢書。其中述及無生法忍之處,此起彼落,不勝枚舉。這裏所要介紹的是該書卷104的〈善住意天子會〉(文殊版寶積部(六)、216-218頁)。經文所載,包含無生法忍的定義、特性與修持方法。其中,有些是佛陀向文殊菩薩的開示,有些是文殊菩薩向善住意天子的說明。茲依經文,略加梳理,介紹如次。
〔無生法忍的境界〕
佛陀告訴文殊:所謂「無生法忍」是要「忍」(信受、認可)下列諸事:
(1)忍一切法「無生、無來、無去、無我、無主、無取、無捨、……無染如虛空、……無垢無淨……」,一切法「如幻、如夢、如響、如影……」(216-217頁)。這是對一切有為法之生滅現象的全面否定,與《金剛經》的離相無住精神完全相合。心智守住這些原則就是「忍」。
(2)「所可忍者,亦無可忍。非法非非法。但以名字說斯法耳。然彼名字亦不可得。本性自離」(217頁)。這是「無自性空」、「空亦復空」的另一種說明。
(3)「如是言忍,信解樂入,無疑無惑,無驚無怖,無動無沒,遍滿身已,正受而行。不得其身,亦無住處。……是為菩薩摩訶薩於諸法中得無生忍。乃至不行一切想故。」(217頁)此謂:在完全信受前面所說的無生原理之後,整個身心百分之百沉浸入其中氛圍,心智進入禪修的正受(三昧)狀態。如此則能達到「不得其身」,「亦無住處」(不覺得己身在何處)的定慧均等境界,這就是「得無生法忍」。(因為「忍」是智,不是單純的定,所以,此時必是定慧並存的境界。)
〔修行方法〕
這是文殊向善住意天子的詮釋。說明「忍」的心智境界應該如何培養、如何維持。要義如下(218頁):
(1)六根(眼耳鼻舌身意)不被外境所壞。「所壞」意謂此心(正念)不被外境所轉,不被六塵牽引。
(2)在六根接觸到外境時,「不取相、不耽好、不分別、不思惟、不愛、不厭。知本性空,無有念想。」如此,始能不為外境所壞。正念才穩得住,「忍」才守得住。
(3)「若其六情,無著無縛,無壞無傷。如是,菩薩住於法忍。住法忍故,於一切法無所分別。無生不生,無漏不漏,無善不善,無為不為。不念世法及出世法。不分別不思惟。是則名為無生法忍」(218頁)。這一段經文,簡明扼要地敘述出修習無生法忍的心理基準。
〔小結〕
《大寶積經》(〈善住意天子會〉)這幾段經文,如能與前一節《華嚴經》(〈十地品〉)合看,對無生法忍的概念,當會更為清晰,更易把握其核心原理。(待續)
論「無生法忍」(下)
藍吉富
七、鳩摩羅什的見解
〔小引〕
鳩摩羅什(343-413,此下略稱羅什)是東晉北方的譯經大師與佛學權威。此節所述有關他對無生法忍的若干見解,取自《大乘大義章》一書。該書是當時江西廬山的高僧慧遠,向羅什請教佛學問題的書信集。羅什的回信之中,頗多涉及無生法忍之論述。後人當可以藉此理解他對這一概念的詮釋與融通。這些詮釋,是他在貫通大小乘義理後的思想結晶。吾人如能深入體會,當更可以把握到無生法忍的真義。
《大乘大義章》又名《鳩摩羅什法師大義》。收在《大正藏》第45冊。此處拙文所據,是佛光出版社的分段標點本。(該書為陳揚炯釋譯。此下括弧內所附頁碼,即該書於2000年初版三刷本之頁碼。)
〔羅什對無生法忍的詮釋〕
(一)無生法忍與法身的關係
羅什在給慧遠的回信之中,舉出若干佛教界常用的「法身」意涵。他說:
「大乘法中,無決定分別是生身、是法身。所以者何?法相畢竟清淨故。而隨俗分別:菩薩得無生法忍,捨肉身,次受後身,名為法身。所以者何?體無生忍力,無諸煩惱,亦不取二乘證,又未成佛。於其中間所受之身,名為法性生身。」(佛光本37頁)
這段文字,顯示出佛教界中比較主流的「隨俗分別」(世俗看法)。認為在證得無生法忍之後,次一生即可捨肉身而成為變易生死之身。這身,可以權且稱之為「法身」。
事實上,此一菩薩圓滿證得無生法忍之後,是有能力證得小乘涅槃果(阿羅漢與辟支佛)的。由於他並未步入小乘涅槃之道,所以不得二乘果證。但是,當時他又尚未成佛,因此,其所受之身也不是佛身,只是「體無生忍力」所成就的「法性生身」。這也就是通常所說的「菩薩法身」。
不過,這只是比較主流的「隨俗分別」(另有若干異論),並不是大乘佛法中的定論。因為「大乘法中,無決定分別是生身、是法身」;「真法身者,實法體相也」(74頁)。
(二)無生法忍菩薩的生存狀態
依照羅什的歸納,前述已得法身的無生法忍成就者,其存在狀態還可以找出下列幾項特質:
(1)法身菩薩的法身,其四大五根,比欲界、色界諸天及禪定所生的色法都更精微。「凡夫、二乘,所不能見。唯同地以上諸菩薩及可度者,乃能見耳」(95頁)。
(2)法身菩薩已經斷除凡夫結使(煩惱),但是因為曾發成佛大願,因此雖然有能力證入涅槃而不證入。由於本願未滿,未斷菩薩細微結使(248頁)。這種細微結使,並不是凡夫結使,加上法身菩薩的一切活動「皆與無生忍合故,名為無業」(74頁)。我們也可以稱這種業行為「清淨業行」(257頁)。所以,法身菩薩不會像凡夫那樣地「造業」。
(3)「得忍菩薩,同體實相之利,但深淺有異」(241頁)。證入無生境界(實相)的菩薩們,雖然都具有無生法忍的智力與功夫,但是彼此之間,悟境仍有深淺之異、高低之別。悟境之外,在神通方面也是如此,有人可以延壽多劫,有人則不行。像初證法身的菩薩,其神通力就不如久得者。如果要使自己的神通力更加擴大,仍須修習「四如意足」(257頁)。
(4)無生法忍境界是不是已經證果?
在回答慧遠所問有關「證」(證果)的問題時,羅什將真正的證果,定義為「已具足放捨止息、所觀第一,更無有勝,不復畏受三界苦惱」;「所作已辦,不復更有所作」;所證之實相是「此法無為,不生不滅故……無漏故……此理真實,第一可信」(247、248頁)。顯然的,這些境界就是佛法中的涅槃境界。羅什以為,真正證入這種境界的只有「阿羅漢、辟支佛與佛」三者。
至於聲聞四果中的前三果,雖然各有修行成果,但是只是「假名為證,非實證也」。得無生法忍的菩薩也一樣,只是假名為證,不是實證。因為這類菩薩「為教化成就眾生故,出於涅槃無為之法,還修有為福德,淨佛國土,引導眾生,是故不名為證也」(248頁)。
可見羅什心目中的「證」,是指修行佛法的終極果證,是大小乘各自目標的終極完成。至於在修行歷程中的階段性成就,說它為「證」,只是假設的稱呼而已,並不是真正終極性的證果。
(5)修行須知
①菩薩修習種種法門是為了利益眾生。在過程中「雖見涅槃,不生愛著,不生戲論」(248頁)。如果「見涅槃相……而生相著,因涅槃故,有所戲論」。羅什說,這是「智慧中戲論煩惱」(247頁)。這又墮入煩惱叢中,不是證悟。
②無生法忍菩薩在遍學大小乘佛法時,是用三慧(聞慧、思慧、修慧)遍學的。其中,修慧是修禪定所引發的智慧。如果僅有聞思二慧,是有所不足的。「新發意菩薩慧,誦讀、思惟大乘經法,雖學,亦不為成無生法忍也」(241頁)。意謂必須由禪定來引發無漏慧。只靠誦讀與思惟大乘經法,是不夠的。
此外,初得無生忍者,如果功夫不穩定,有時內心也會生起「我比凡夫高明,居然能得如是寂滅殊異之法」的慢心。這種慢心雖然不會使他退轉,但也算是法身菩薩的結使。羅什說,生起這種凡夫想法的菩薩,是由於當時他的心沒有安住在「無生忍定」的緣故。這一事例,也可以提醒我們:禪定與無漏慧是息息相關的。
八、其他諸師的看法
〔小引〕
在這一節,筆者擬介紹淨影慧遠、窺基與懷感三位名僧對無生法忍的看法。前一節介紹的鳩摩羅什,是東晉時代的大師,現在要介紹的三師則是隋、唐二代人。三師的生存年代,大約是五世紀初,到七世紀末期。可見,從晉、南北朝到唐代初期,「無生法忍」都還是漢傳佛教界所重視的修行境界。
依照筆者的粗略印象,在三論、唯識二宗式微,禪宗、淨土宗興起之後,漢傳佛學界涉及這一境界的論述,似乎逐漸稀少了。取而代之的是「開悟」、「見性成佛」的禪宗式概念,或「往生西方」的淨土宗概念了。
〔淨影慧遠的論述〕
淨影慧遠(523-592)是一位集南北朝佛學之大成的名師,精通地論學與涅槃經學。由於晚年在京師(長安)淨影寺弘法,因此後人都稱他為「淨影慧遠」,以與同名的東晉廬山慧遠相區別。其著作甚多,此處所擬引述者,全部取自其《大乘義章》一書(收在《大正藏》第44冊。此下每一則所註數目字,即此冊之頁碼)。摘錄二則如下,以供參考。
(一)「無生法忍」的「忍」,就是般若智(此書將「般若」寫為「波若」)安住在境界上的意思。行者的般若智安住在無生境界上,就是「無生法忍」。該書云:「慧心安法,名之為忍。……無生忍者,從境為名。理寂不起,稱曰無生,慧安此理,名無生忍。……得此忍時,捨離生相,故曰無生。」(701頁:〈五忍義兩門分別〉)。這是對「無生法忍」所作之定義式的說明。
(二)關於得無生忍的修行階位,此書認為「七地始得,八地清淨,九地滿足」。但是如果就比較寬泛的角度來看,他以為也可以如此說:「初地已上,皆得無生。……初地菩薩,亦能見法不生滅。故若復通論,種姓已上,亦分得之。」(746頁:〈十無生忍義、三門分別〉)
〔窺基的論述〕
窺基(632-682)是唐代譯經大師玄奘的主要弟子,也是唯識宗(法相宗)的創始人。在唯識宗的理論體系之中,無生法忍是修證過程中的重要環節,因此,該宗的若干經論,大多會在討論到相關主題時,也順便提及。此下所舉的例子,就是窺基在討論到修行過程中,有關斷除障染的種種情況。行者之無生法忍境界的進展情勢也是其中要點,因此窺基在這裏提出「無生法忍之少淨、多淨、極淨」的三位說。這三箇階位,是唯識宗之「三劫分齊成滿位」學說的一部份。如能對這一學說有較全面的理解,當更可能知道無生法忍在這一修行次第中的意義。所以,筆者不殫辭費,對這一次第也略加說明。所依據的資料是窺基的《成唯識論述記》(卷十末)、《大乘法苑義林章》(卷一〈第九、斷諸障染〉)。與近人演培《成唯識論講記》(第五冊,252頁,民國67年、靈峰般若講堂版)三書。
所謂「三劫分齊成滿位」,是唯識宗依修行過程(從地前、歷經十地到成佛)所最重視的三個階位。此即:(一)極喜住(初地),(二)無加行無功用無相住(八地),(三)最上成滿住(成佛)。從初發心到極喜住的修行時間,必須一劫。由極喜住到第二階位又須一劫,第二階位到成佛又須一劫。因此名之為「三劫分齊成滿位」。
修行到每個階位,都會有各別的成果。此下所載,是筆者依據上列三書所條列出來的簡表。其中的每一階位都有若干修行成果。無生法忍就是這些成果中的一種。
(一)「極喜住」(初地):修行第一大劫之後的成果。
(1)一切惡趣諸煩惱品所有粗重,皆悉永斷。
(2)一切上中煩惱品,皆不現行。
(3)永斷所知障粗重之「皮」。
(4)無漏觀心初起。
(5)現起三障多分無(初地永斷一切分別二障)。
(6)分別煩惱在見道時即得永害(永遠消失)。
(7)無生法忍「少淨」。
(8)捨去異生性。
(9)始得無漏心(地前未能得無漏心)。
(二)無加行、無功用、無相住(八地):修行第二大劫之後的成果。
(1)一切「能障無生法忍諸煩惱品所有粗重」皆悉永斷。
(2)一切煩惱皆不現前。
(3)永斷「所知障粗重」之「膚」。
(4)無漏觀心無間。
(5)現起三障少分無(八地能伏俱生煩惱不起,故名「少分」)。
(6)俱生煩惱不現行。
(7)無生法忍「多淨」。
(8)捨分段生死,唯存變易生死。
(9)有相行已滿,從此進入「無相、無功用行境界」。
(三)最上成滿住(成佛位):修行第三大劫之後的成果。
(1)一切「煩惱、習氣、隨眠障碍」皆悉永斷。
(2)入如來住(金剛心位,亦是此位所攝)。
(3)斷「所知障粗重」之「肉」。得「一切障極清淨住」。
(4)無漏觀心圓滿。
(5)現起三障全分皆無。
(6)畢竟斷除俱生二障。
(7)無生法忍「極淨」(有漏斷盡故)。
(8)變易生死亦捨。
(9)無相行已滿。
在上列三階位之中,每一階位都列有九種修行成果。三階中之每一相同阿拉伯數字,其下所敘述的修行成果,都是同一類的,所要顯示的是境界的高低深淺。
關於無生法忍,第一階的第(7)項是「無生法忍少淨」,第二階的第(7)項是「無生法忍多淨」,第三階的第(7)項是「無生法忍極淨」。三階之中的「少淨、多淨、極淨」字眼,顯示的就是初地、八地、成佛三位之無生法忍境界的昇進過程。
可見,縱使在初地即可得無生法忍,所得也不過「少淨」而已,必須到八地才能「多淨」,到成佛才能「極淨」。這一陳述,告訴我們:初得無生法忍,並不是就此一了百了,而是必須繼續修行。在「刮垢磨光」之後,才能逐漸抵達「多淨」境界。至於百分之百的完成,就必須是成佛以後的「極淨」了。
此外,從上列三階內容的其他八項來揣摩,也可以看出:無生法忍境界的提昇,是與其他八項有關的;是彼此「相互提携」的。譬如在第一階位(初地)時,無漏觀心初起,只能斷除分別二障,並不能伏俱生煩惱。因此,無生法忍只是「少淨」。到第二階位(八地)時,無漏觀心相續、俱生煩惱不現行,乃能使無生法忍「多淨」。到第三階位(成佛)時,斷盡一切有漏煩惱,乃使無生煩惱「極淨」。
〔懷感對無生法忍的階位配置〕
懷感(生卒年不詳)是唐代淨土宗大師善導的弟子。所撰《釋淨土群疑論》(《大正藏》第47冊)是漢傳淨土宗的重要論典。其中(卷六),在回答「往生西方淨土者依何位地而分九品」問題時,他曾將無生法忍的階位作一綜合說明。他說:
「仁王般若說,無生法忍在七、八、九地。諸論之中說,無生法忍在於初地,或在忍位。菩薩本業瓔珞經說,無生法忍在十住位。華嚴經說,無生法忍在十信位。占察經說,無生法忍在十信前凡夫位。故諸師各據一位得無生法忍,分上三品高下不同也。」(《大正藏》第47冊,67頁中、下。)
這一段話,顯示出在懷感之世,流傳的經論所述,及當時佛教界所知的無生法忍階位問題,其實並無簡明易解的定論。各種說法紛然並存,並不一致。(不過,文中所謂「《華嚴經》說,無生法忍在十信位」,這說法頗令人不解。該經〈十地品〉不是明文敘述「七地證得即時進入八地」嗎?)
懷感在書中對於「階位之眾說紛紜」一事,曾作如下的詮釋。他認為無生法忍共有六個階位,境界淺深不同,略如下列(同前引書,67頁下):
「無生忍有六位:(一)聞慧在十信前。(二)生勝解在十信後。(三)思慧在十住後。(四)修慧在煖後。(五)證得在初地。(六)相續在八地。此在因中,佛果圓滿。」
這是依得到無生法忍之淺深不等的次第所作的安排。他這樣安排是否完全合乎經論本意,筆者還無暇檢覈。不過,他這種安排,至少可以使吾人在閱讀經論時,對各書所述無生法忍階位的差異問題,得到初步的理解。因為有些經典認為證得無生法忍是在七地、八地之間,境界至高,耗時至久(兩大劫),可謂極為難得。但是有不少經典又載,在佛陀或某一菩薩說法之後,會眾之中即有數千或數萬人證得無生法忍。似乎證得此一境界甚為容易。到底是難是易,讀經者內心難免起疑。
要化解這一疑竇,必須對無生法忍的境界層次加以分別。因此,像懷感這種安排是合乎情理的。聽聞佛法所得的層次,可能是最初級、屬於聞慧階段的境界;而像《華嚴經》所載的「八地證得」者,則是成熟階段的境界。這境界與聞慧所得,是相差十萬八千里的。然而,他們之間,所聞知與所證得的對象,卻又是一致的。所差別的是,層次的高低與成熟度的有深有淺而已。
【無生法忍】——《丁福保佛學大辭典》
(術語)略雲無生忍。無生法者,遠離生滅之真如實相理體也,真智安住於此理而不動,謂之無生法忍。於初地或七八九地所得之悟也。寶積經二十六曰:‘無生法忍者,一切諸法無生無滅忍故。’注維摩經一曰:‘肇曰:無生忍,同上不起法忍,法忍即慧性耳。見法無生,心智寂滅,堪受不退,故名無生法忍也。’智度論七十三曰:‘無生忍者,乃至微細法不可得,何況大。是名無生。得此無生法,不作不起諸業行,是名得無生法忍。得無生法忍菩薩,是名阿鞞跋致。’
【無生法忍(梵anutpattika-dharma-ks!a^nti,藏mi-skye bah!i chos-la bzod-pa)】——《中華佛教百科全書》
又稱無生忍。指對無生之法理的認知。即徹底認知空、實相之真理而安住之。亦即對‘一切法不生不滅’之理,能夠確切地掌握之謂。此處之‘忍’,是‘確認’、‘確知’之意。
筆者以為,懷感的上述安排,其用意當係如此。
九、結語
透過前面幾節的考察,我們可以理出下列結論:
(一)無生法忍是大乘菩薩道修行過程中的一項重要成果。在六波羅蜜中,屬於般若波羅蜜。是心智證驗到實相之不生不滅狀態的境界。
(二)十地中之初地,已能體驗到無生法忍的境界。但是這種初期體證到的境界並未成熟,不夠清淨,也不能穩定維持。只能說是脫凡成聖(捨異生性)的初期階段。
(三)八地菩薩是無生法忍境界的成熟階段。雖然這一境界是七地所成就的,但是成就之後,隨即轉入八地。所以,這一境界的成熟展現是在八地之時。除了《華嚴經》(〈十地品〉)如此說明之外,《首楞嚴三昧經》(卷上)也如此記載:
「……得無生法忍已,諸佛授記。諸佛授記已,能入第八菩薩地。」(《大正藏》第15冊,634頁上)
我們可以這麼說,八地是最能凸顯無生法忍特質的菩薩階位。以八地為基準,往前追溯它的初期階段,可以連結到初地。如果連聞思性質的「無生法忍勝解」都包括進來,那麼,地前之勝解也可以與它相連結。往後看的話,九地則是證得之後的應用階段。如果以《大智度論》(卷五十三)所載的「五種菩提」來區分,則八地菩薩的無生法忍位居「出到菩提」階位,也是般若道(追求證悟無生法忍的修習階段)與方便道(方便度生的階段)的分水嶺。此時之無生法忍即般若道體。而莊嚴淨土、成熟眾生二事,則是般若道體的方便巧用。
(四)八地的無生法忍境界,是一個沒有「生滅有為相」的心智境界,與凡夫之「心意識分別想」狀態完全不同。其心智「無所取著、猶如虛空」。在為眾生說法時,不須經過凡夫之理智思維,而「無思普應」。這時的心智與真如契合,沒有主體、客體意識。行為的運行方式是法爾自然的「無相無功用行」,主導行為的是自然而然契入法性的「無功用智」。心智是自然而然的「離相無住」(無相)與「無所取著」(無執)。用凡夫的語言來形容,這是修持大乘法門之菩薩行者首度進入的生命化境。這一境界雖然尚未成佛,但是其根本智證真如的境界與佛陀境界只是精粗之異而已,並沒有本質的不同。如果說佛陀境界是「大悲、般若常相輔翼」,那麼,八地菩薩要再加強的區塊,應該是較偏向「大悲」這一方面的功夫了。
(五)證得無生法忍,成為八地菩薩之後,即可捨肉身,得法性生身(略稱「法身」)。捨分段生死,受變易生死身。並入不退轉地,不為世間相所染,法爾可入菩薩位(另有一說:初地也可捨肉身、受變易身)。
(六)《仁王經》有五忍說,淨影慧遠有「七地始得、八地清淨、九地滿足」說,窺基有「三劫分齊成滿位」的「少淨、多淨、極淨」說……。這些說法凸顯一項事實,即無生法忍的證得是分層次、逐步向上推進的。並不是一得即告百分之百圓滿的。套一句漢傳佛教的術語,無生法忍的證得,是漸悟式的,不是頓悟式的。
(七)無生法忍的修習,不離聞、思、修所成之三慧。其中,修慧依禪定而得。無生法忍是無漏慧,自是由禪定所引生。所以,禪定的修習,與無生法忍的成就,有不可分離的關係。《大菩薩藏經》(《大寶積經》.〈菩薩藏會〉)所謂:「菩薩摩訶薩為欲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故,精勤修習奢摩他(止)、毗鉢舍那(觀)道法善巧。」此段經文即是此意。因為證得無生法忍,就是般若波羅蜜多的階段性成果。此外,該卷經文在討論般若波羅蜜多時也說:「無生法忍圓滿之義,是則名為到彼岸義。」此語也意謂無生法忍圓滿,即般若波羅蜜圓滿。(參見文殊版《大寶積經》(三),412頁、419頁。)
換句話說,修習般若必須精修止觀(禪定)。而無生法忍是修習般若波羅蜜多中之一階段性成果,所以,想要證得無生法忍,當然必須依靠禪定的輔助,如果只依靠聞思二慧,是無法證得的。
(八)如前所說:得無生法忍的八地菩薩,可捨肉身,得法身。這時,這位菩薩就是佛典中常見的「法身菩薩」(或稱「法身大士」)。法身菩薩的幾項特質,在前引《大寶積經》(卷四十八.〈菩薩藏會〉)中,曾有記載。略述如次:
(1)法身菩薩的「法身」,是無生無死的。「堅固難壞,猶如金剛,不可思議」。是凡夫難以思議的生命現象。但為了度化眾生,他也可以現出種種凡夫可以辨識的身相。
(2)法身菩薩不必食用人間食物。雖然有時在接引眾生時也會隨俗現出飲食狀,其實,他並不須要用人間食物來維持身命。因為法身菩薩是「以法為食」的。修行到八地以上的境界,所長久蓄積之無形的「正能量」,恆久地能使他的生命持續地存在,不須要用外在食物來延續他的生命。
(3)法身菩薩的度化眾生,不須透過他個人的內心思量,而是「非有功用」(無功用行)地度化眾生。所有行為是自然而然契入法性地運作的。
(4)法身菩薩能契入自身真如法性,也能契入諸法法性、諸佛真如,過去、現在、未來真如,與一切行真如。這意思是說:證入法身境界的菩薩,是與一切有為法的內在原理(無為法)相通的。法身菩薩的不可思議能力,應該是在這一基礎之上所顯發的。一切是無為所顯的。
(5)上列四項是《大寶積經》(卷四十八.〈菩薩藏會〉)所記載的。此外,《大智度論》(卷六.〈釋初品十喻〉)中也曾比較法身菩薩與佛的區別。該論說,以月圓為喻,佛是(農曆)每月十五日的滿月,而法身菩薩就如每月十四日的月亮,圓滿程度稍有小遜。
以凡夫的角度,來仰望上述這種境界,縱然知道此時(證得無生法忍的八地菩薩)尚未成佛,但是也夠我們心嚮往之而歡喜期待了。
聖嚴師父:「生法」是生起種種煩惱的執著心、分別心、生滅心。
前念滅、後念生,心有所生、心有所滅,叫「生滅法」,又叫生法。
我們在平時無法感覺生滅法,如果安靜下來,體會心念的活動,非常頻繁,
就會知道念起念滅的心理狀態,為什麼要稱為生滅法了。
前一念,想到的是某某人的恩德,下一念,又想到他雖對你有恩,但也
曾經使你很難堪。如此前一念,他是好人,後一念,又是另一個形象的他,
這就是生滅法。
「無生法」的意思是又名「無生法忍」,
是專門用於已經斷除煩惱的菩薩、或阿羅漢。
斷盡了自私自利的心理行為,便是斷除了執著、分別的各種煩惱,
叫無生法,
「忍」是確認、肯定、明瞭、無疑、可靠、實際如此,是智慧的功能。
有煩惱的心理現象叫「生法」,
脫離煩惱困擾的心理功能,叫「無生法」。
一旦悟得「無生法忍」的人,一樣也有心理現象,且對世間事物,
反應得更透徹、更明朗、更客觀,甚至超越於主觀及客觀。
故已沒有自我立場的好壞、是非、得失等分別心,事情該怎麼處理
就恰如其分地處理掉,心中不留痕跡,無拘無束、無牽無掛,處處行善,
卻能隨時放下、隨處放下,但不是不留記憶,而是不留情感上的執著心。」
「忍」的意義很大,有四點說明:
第一、忍是一種力量:世間最大的力量是「忍」,忍的力量勝過一切刀槍拳頭。所謂「忍辱負重」,忍並非懦弱退縮,而是在養深積厚中承擔責任,其所蘊含的力量強大無比。美國總統林肯因為能夠忍耐別人的非難挑釁,而以幽默的態度從容應付,因此贏得全民的愛戴;中國名相蘇秦能忍「親人不以為親」而發奮「引錐刺骨」,終能佩戴六國相印,這都是能忍所發揮的力量,所以《佛遺教經》說:「能行忍者,乃可名為有力大人。」
第二、忍是一種承擔:所謂忍,就是外境加之於我的,不管有理、無理,當下都能接受,然後再加以化解、處理。佛教有名的白隱禪師,受人冤枉,只憑別人一句「這個孽種是你的」,從此帶著孩子四處托缽,化緣奶水,受盡別人的譏笑打罵,從不辯白,也無怨尤。由於他忍辱承擔,終於讓對方感動、懺悔,而成就一樁美滿姻緣。忍耐有時不僅為了自己,更是為了利益他人。寒山大師說「欲行菩薩道,忍辱護真心。」菩薩發心,猶能殺身成仁,捨身取義,這就是一種承擔。
第三、忍是一種功德:忍辱是一種陰德,可以增長福報。汐止彌勒內院的慈航法師,一日如廁後發現忘了帶紙,向隔壁同參化緣,豈料對方把用過的給他,但他不因被作弄而生氣,反在另一次為維護對方的人格,明知錢被其所偷,仍隱忍不說。經此之後,瘦小的慈航法師身相日漸發福,終如彌勒菩薩般慈悲莊嚴。《大集經》說,忍是安樂之道,忍能除貪瞋、邪見、兩舌,並得自在、端正、威力等功德。「忍」是不侵犯別人,而要求自己,甚至自我犧牲奉獻,所以忍是一種功德。
第四、忍是一種智慧:佛教講「忍」,有生忍、法忍、無生法忍。「生忍」就是為了生存,我必需忍受生活中的各種酸甜苦辣,不能忍耐,我就不具備生活的條件。「法忍」是對心理上所產生的貪瞋痴成見,我能自制,能自我疏通、自我調適,也就是明白因緣,通達事理。「無生法忍」是忍而不忍的最高境界,一切法本來不生不滅,是個平等美好的世界,我能隨處隨緣的覺悟到無生之理。所以忍就是能認清世、出世間的真相,而施以因應之道,是一種無上的智慧。
「無生法忍」,即觀諸法無生無滅之真理而諦認之,且安住不動心
《大智度論》卷五十載:「無生法忍者,於無生滅諸法實相中,信受通達,無礙不退,是名無生忍。」
《大乘義章》卷十二載: 「從境為名,理寂不起,稱曰無生;慧安此理,名無生忍。」
何謂生忍、法忍、無生法忍?
於恭敬供養中,不生憍逸,於瞋罵打害中,不生怨恨,是名生忍。
於寒熱風雨飢渴等法,於惱害之時,能安能忍,不生瞋恚憂愁,是名法忍。
把心安住於不生滅的道理上,忍就是把心安住於道理而心不動的意思。諸法的本性,即是真如實相,原無生滅,故曰無生法忍(梵語anutpattika-dharma-ksanti)。謂菩薩於無生之法,忍可忍樂,了知諸法之相,而不住諸相,無取無捨,無得無失,不動不退,是名無生法忍。
大般若經˙初分
云何名為 無生法忍?謂令煩惱畢竟不生,及觀諸法畢竟不起,微妙智慧, 常無間斷,是故名為無生法忍。
忍辱波羅蜜之耐怨害忍、安受苦忍、諦察法忍。(一)耐怨害忍,人以怨憎毒害加於我,而能安心忍耐無反報之心。(二)安受苦忍,疾病水火刀杖眾苦所逼,能安心忍受,恬然不動。(三)諦察法忍,審察諸法體性虛幻,本無生滅,信解真實,心無妄動,安然忍可。〔世親攝大乘論釋卷七、成唯識論述記卷十本、華嚴大疏鈔卷五〕
「無生法忍」,即觀諸法無生無滅之真理而諦認之,且安住不動心;又稱無生忍、無生忍法、修習無生忍。謂菩薩觀諸法空,入見道初地,始見一切法畢竟不生之理,名無生法忍。為三法忍(音響忍、柔順忍、無生法忍)之一。
《大智度論》卷五十載:「無生法忍者,於無生滅諸法實相中,信受通達,無礙不退,是名無生忍。」
《大乘義章》卷十二載:「從境為名,理寂不起,稱曰無生;慧安此理,名無生忍。」
《大般若經》卷四四九云:「如是不退轉菩薩摩訶薩,以自相空,觀一切法,已入菩薩正性離生,乃至不見少法可得;不可得故,無所造作;無所造作故,畢竟不生;畢竟不生故,名無生法忍。由得如是無生法忍故,名不退轉菩薩摩訶薩」。
據《大智度論》卷八十六載;於聲聞之八人地乃至已辦地、辟支佛地等觀四諦,一切智斷僅得菩薩無生法忍之部份,苦集滅道之四諦實乃分別諸法實相之一諦,以聲聞為鈍根,故觀四諦而得道;以菩薩利根,故直觀諸法實相而入道。由此可知,無生法忍,即聲聞於入見道位時見四諦;菩薩則於入初地時諦認諸法無生無滅之真理,以住不退轉地。
又據《瑜伽師地論》卷七十四載,不退轉地之菩薩依遍計所執性、依他起性、圓成實性等三性,得本性、自然、煩惱苦垢三種之無生忍:
1.本性無生忍--即觀遍計所執之體性均無,而忍知本性無生者。
2.自然無生忍--即觀依他之諸法因緣生,忍知非自然而生者。
3.煩惱苦垢無生忍--即諸法實性之真如法性,係安住無為與一切雜染不相應,忍知本來寂靜者。
另《六十華嚴經」》二十五「十地品」載;第七地之菩薩,三業清淨,修無相行,得無生法忍,照明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