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貼日期:May 26, 2011 8:28:14 AM
『善男子!若人信因、信果、信諦、信有得道,如是之人,則得三歸。
人至心信不可敗,親近三寶,受善友教,如是之人,則得三歸。
優婆塞戒,亦復如是。
若能觀是優婆塞戒多有無量功德果報,能壞無量弊惡之法;
眾生無邊,受苦亦爾,難得人身;
雖得人身,難具諸根;
雖具諸根,難得信心;
雖得信心,難遇善友;
雖遇善友,難得自在;
雖得自在,諸法無常。
我今若造惡業,因是惡業獲得二世身心惡報。以是因緣,身、口、意惡即是我怨。設三惡業不得惡報,現在之惡亦不應作;是三惡業、現在能生弊惡色等,死時生悔。
以是因緣,我受三歸及八齋法,遠離一切惡不善業。』
『智者當觀戒有二種:
一者、世戒,
二者、第一義戒。
若不依於三寶受戒,是名世戒,是戒不堅,如彩色無膠;
是故我先歸依三寶,然後受戒。
若終身受,若一日一夜,所謂優婆塞戒八戒齋法。
夫世戒者,不能破壞先諸惡業;
受三歸戒,則能壞之,雖作大罪,亦不失戒。
何以故?戒力勢故。
如有二人同共作罪,一者受戒,二不受戒,已受戒者犯則罪重,不受戒者犯則罪輕。
何以故?毀佛語故。
罪有二種:
一者、性重,
二者、遮重。
是二種罪,復有輕重。
或有人能重罪作輕,輕罪作重,如鴦掘魔受於世戒,伊羅缽龍受於義戒;
鴦掘魔羅破於性重不得重罪,伊羅缽龍壞於遮制而得重罪。
是故有人重罪作輕,輕罪作重,是故不應以戒同故得果亦同。
世戒亦有不殺、不盜,義戒亦有不殺、不盜;至不飲酒,亦復如是。
如是世戒根本不淨,受已不淨,莊嚴不淨,覺觀不淨,念心不淨,果報不淨,故不得名第一義戒,唯名世戒;
是故我當受於義戒。』
『善男子!後世眾生身長八丈,壽命滿足八萬四千歲,是時受戒,復有於今惡世受戒,是二所得果報正等。
何以故?三善根平等故。
或有說言:可斷命處乃得戒者,是義不然!何以故?
夫禁戒者,悉於一切可殺不可殺中得,一切可殺不可殺者無量無邊,戒之果報,亦復如是無量無邊。
善男子!一切施中,施無怖畏最為第一,是故我說五大施者,即是五戒。
如是五戒,能令眾生離五怖畏,是五種施,易可修行,自在無礙,不失財物,然得無量無邊福德。
離是五施,不能獲得須陀洹果,乃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善男子!若受戒已,當知是人為諸天人恭敬守護,得大名稱,雖遭惡對,心無愁惱,眾生親附,樂來依止。
阿那邠坻長者之子,雖為八千金錢受戒,亦得無量功德果報。
善男子!為財受戒,尚得利益,況有至心為於解脫而當不得?
善男子!有五善法圍繞是戒,常得增長、如恆河水。
何等為五?
一者、慈,
二者、悲,
三者、喜,
四者、忍,
五者、信。
若人能破慇重邪見,心無疑網,則具正念,莊嚴清淨,根本清淨,離惡覺觀。
善男子!若人能遠五惡事者,是名受戒,遠離一切身、口、意惡。
若有說言:離五戒已度生死者,無有是處。善男子!若人欲度生死大海,應當至心受持五戒。』
『是五戒中、四於後世成無作戒,唯愛難斷故不得成;以是因緣,婬欲纏綿,應當至心慎無放逸!
若有說言:更有無量極重之法,過去諸佛何緣不制,而制於酒?善男子!因於飲酒,慚愧心壞,於三惡道不生怖畏,以是因緣,則不能受其餘四戒,是故過去諸佛如來制不聽飲。
若有說言:如來已說酒多過失,何故不在五戒初說?是義不然!何以故?如是酒戒,名為遮重,不為性重;如來先制性重之戒,後制遮重。
善男子!如來先說白、黑月中各有三齋,隨外道故;諸外道輩常以此日供養諸天,是故如來說有三齋。
善男子!如因帳窗,帳勒故不墮,三齋之法,亦復如是。眾生若有發心受持,終不墮於三惡道中。
善男子!有人若欲施時,供養三寶時,若坐禪時,若修善時,若讀經時,供養父母時,當先立制,我若不作,要自剋罰,是人福德,日夜增長,如恆河流。
如是五戒有五種果:
一者、無作果,
二者、報果,
三者、餘果,
四者、作果,
五者、解脫果;
若有具足受持五戒,當知是人得是五果。
若優婆塞常能出至寺廟僧坊,到已,親近諸比丘等,既親近已,諮問法味;既問法已,當至心聽;聽已受持,憶念不忘能分別義;分別義已,轉化眾生,是名優婆塞自利利他。』
『若優婆塞不能習學如是所說,輕慢比丘,為求過失而往聽法,無信敬心,奉事外道,見其功德,深信日、月、五星、諸宿,是優婆塞不名堅固如法住也。
若優婆塞雖不自作五惡之業,教人作者,是優婆塞非如法住。
若優婆塞先取他物,許為了事,是優婆塞非如法住。
若優婆塞典知官津,稅賣估物,是優婆塞非如法住。
若優婆塞計價治病,治已賣物,是優婆塞非如法住。
若優婆塞違官私制,非如法住。
若優婆塞自不作惡,不教他作,心不念惡,名如法住。
若優婆塞因客煩惱所起之罪,作已不生慚愧悔心,非如法住。
若優婆塞為身命故,作諸惡事,非如法住。
若優婆塞雖得人身,行於非法,不名為人。
若得信心,能作福德,善修正念,觀一切法皆是無常、無我我所,於一切法心無取著,見一切法不得自在,生滅苦空無有寂靜;人身難得,雖得人身,難具諸根;雖具諸根,難得正見;雖具正見,難得信心;雖得信心,難遇善友;雖遇善友,難聞正法;雖聞正法,難得受持;能如是觀,是名人身。
若人能觀欲界無常,乃至非想非非想處皆悉無常,以是因緣,不求三惡乃至非想非非想處。如是觀已,見三不堅,以不堅身易於堅身,禮拜供養,來迎去送,自手施與,親執福事,是名以不堅身易於堅身。以不堅財易於堅財,能自食用亦以布施,供給病瘦行路之人,供養沙門、婆羅門等貧窮下賤,是名以不堅財易於堅財。以不堅命易於堅命:修於六念、慈悲喜捨,證四真諦,善能觀察生老病死,明信善惡業之果報,定知恩愛當有別離,一切眾生不得自在,未得聖道,生死力大,一切世樂常與苦俱,雖復受之,心不染著,猶如寒月求火自煖,雖復為之,終不作惡。修忍二施以潤眾生,深觀苦樂其性平等。凡所發言,言則柔軟,善化眾生,令如法住,遠離惡友,心無放逸,飲酒、博奕、射獵之事悉不為之,是名以不堅命易於堅命。
善男子!若得人身,多饒財物,兼得自在,先應供養父母、師長、和上、耆舊、持法之人,供給遠至、初行之人,疾病所須。言則柔軟,多有慚愧,不偏信敬有德一人,見有賢聖持戒、多聞,能以舍宅、飲食、臥具、衣服、病藥、而供養之,深信僧中多有功德,修習向道得須陀洹果,乃至能修向阿羅漢,得阿羅漢果,修金剛三昧、電光三昧。觀如是已,平等奉施。如是施已,得無量福,是故我於鹿子經中告鹿子母曰:「雖復請佛及五百阿羅漢,猶故不得名請僧福。若能僧中施一像似極惡比丘,猶得無量福德果報。何以故?如是比丘雖是惡人,無戒、多聞,不修善法,亦能演說三種菩提,有因有果,亦不誹謗佛法僧寶,執持如來無上勝幡,正見無謬。
若供養僧,即是供養佛、僧二寶;
若觀佛法功德微妙,即是具足供養三寶。
若人施時不求果報,即是供養無上菩提,具足成就檀波羅蜜,修菩提道,能得未來無量功德,亦能自利及利益他。
能修慈悲,為破他苦,自捨己樂。未得菩提,心無憂悔,雖聞菩提久遠難得,而其內心初無退轉,為諸眾生無量世中受大苦惱,亦不疲厭。
樂如法行,不求世樂,樂處寂靜出家修道,未得出家,雖在家居,如解脫人不作眾惡,得三種戒──戒戒、定戒、無漏戒。』
『善男子!菩薩二種:一者、在家,二者、出家。出家菩薩如法修行,是不為難;在家菩薩如法修行,是乃為難。何以故?在家之人多惡因緣所纏繞故』。
善生言:『世尊!何等之人得三歸依?何等之人不得三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