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貼日期:Oct 24, 2011 6:52:56 AM
http://tw.myblog.yahoo.com/eadgun01/article?mid=673&prev=680&next=665&l=f&fid=40
古代的文言文或詩詞語句,因為字數的限制以及韻律的關係,常常使用倒裝句,如大家熟悉而常讀誦的地藏菩薩本願經,第品的:「赤燒銅柱,使罪人抱」,若以白話文的邏輯,應該是說「銅柱燒赤,使罪人抱」,但若這樣的話,讀起來便會覺得少了一些什麼韻味。
詩詞歌賦用倒裝句的當然更多不勝數,在此便不須列舉了。
鳩老譯經時頗重視讀誦的韻律,所以他所譯的經典常成為數譯中流通最廣的經典;但也因為顧及韻律,所以一千六百年後的今天,有些經文看似頗為白話,卻容易造成誤解。
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異語者、不誑語者
金剛經也有一些這樣的地方,如第14品末突然冒出來的這段話:「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異語者、不誑語者。」
這段經文讀起來頗為突兀,許多人會依直覺大致上這樣解釋:如來是說真實話、說誠實語的人,如來是如如不動、說話前後一致的人,如來絕不虛妄騙人……。
經過這樣的解釋,讀經的人反而更覺得茫然:佛為什麼突然出來自我澄清自己的品德是誠實的呢?
太平洋不太平,故名太平洋;只有說謊的人才需要強調自己誠實呀!或者最少是被嚴重誤解的人才會這麼做。
佛有這個問題嗎?
而且這段經文出現在這裡幹嘛?是要強調前一句話--如來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又說一切眾生即非眾生--是真的,還是為了強調後一句話--如來所得法,此法無實無虛--沒有騙人而先打預防針呢?
倒裝句誤蒼生幾許
其實這段話的語法是到裝句,你若將它們還原回去,就會恍然大悟:「如來是語真者、語實者、語如者、語不異者、語不誑者。」
若需解釋其意義才了解,我且引用鳩摩羅什譯的「思益梵天所問經」相關的經文,那就更讓人清楚明白這五個詞的意思了:
解諸法品第四:「若行者……住實際是名不住心,若不住心是人名為實語者、非妄語者。……當知是人是真語者—善說法相(法性)故;當知是人是實語者—說第一義故。」善說法性者名為語真者(真語者),說第一義者名為語實者(實語者),這裡的非妄語者就是不誑語者(語非虛妄者)。
不異語者也有兩段經文可以參考。行道品第十一:「何等是真智慧?(文殊師利)答言:無變異相……名眾生與菩提異是為變異……如虛空無變異相,一切諸法亦無變異相。……如來是實語者,能說如是法。」無變異相者,無二也,無異也。問談品第六:「其佛光明復照十方……其光明常出三十二種清淨法音……,所謂……諸法無異,其性一故;……諸法真,不從和合生故;諸法實,一道門故;……。」
我們再將還原後的經文放回整段經文中,你自然就能了解這一大段在說麼了:
(因為)如來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又說一切眾生即非眾生;(這是無二法門)
(所以)如來是語真者、語實者、語如者、說不二(法門)者、說非妄語者;
如來所得法,此法無實無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