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貼日期:Mar 17, 2011 6:34:47 AM
第三節 菩薩戒的種類
菩薩戒既是七眾戒之外的別解脫戒,所以,受了七眾戒固可增受菩薩戒,不曾受過七眾戒,乃至不夠資格受持七眾戒的,也能受持菩薩戒。所以菩薩戒的性質,也相似於八戒,八戒也是七眾戒之外的一種別解脫戒。這在八戒一文中,已經說過了。
但是,菩薩戒中,有的相似於八戒,所以也是頓立戒,有的則不同於八戒,而為相似於七眾戒的漸次戒。因此菩薩戒的種類,大體應該分為兩種性質:一種是頓立而可單受的菩薩戒,一種是漸次而須先受三歸五戒等之後再受的菩薩戒。
自古迄今,藏經之中已收並已譯成漢文而受重視研究的菩薩戒本或菩薩戒經,共有如下的六種:
一、菩薩瓔珞本業經
二、梵網經菩薩戒本
三、瑜伽論菩薩戒本
四、菩薩地持經戒本
五、菩薩善戒經戒本
六、優婆塞戒經戒本
若以頓漸二類來分,瓔珞與梵網是屬於頓立的一類。瓔珞經卷下說:“始行菩薩,若信男信女中,諸根不具、黃門、淫男、淫女、奴婢、變化人,受得戒。”可見,不限於人類,均可受菩薩戒的。梵網經卷下也說;“若受佛戒者,國王、王子、百官、宰相、比丘、比丘尼、十八梵天、六欲天子、庶民、黃門、淫男、淫女、奴婢、八部鬼神、金剛神、畜生,乃至變化人,但解法師語,盡受得戒。”而沒有說不受七眾戒,便不得菩薩戒;只要聽懂菩薩法師所講菩薩戒法的語言及內容者,即使從未接觸過佛法,也可以受戒得戒。所以說這是頓立的。
其餘的瑜伽、地持、善戒、優婆塞的四種戒經,是屬於漸次戒的。其實這四種的本來梵本,只有兩種典籍,瑜伽、地持、善戒,同屬於瑜伽師地論菩薩地品的同本異譯,所以是同一型範,只要舉其一種,便可概約三種了。如善戒經中說:“菩薩摩訶薩,若欲受持菩薩戒者,先當淨心受七種戒。” 這是明白地說明了,菩薩戒是不得單受或頓受的,應該先受了七眾的七種戒全部.少部或一部分的一眾戒之後,才可求受菩薩戒。
至於優婆塞戒經的菩薩戒,根本就是在家的大乘戒而非即是菩薩戒,這也是所有大乘戒中最難受得的一種漸次戒。受戒以前,先要次第供養父母、師長、妻子、善知識、奴婢、出家道人。並問九種遮難:家屬不聽、欠他人債、身心有病、汙淨梵行、作五逆罪、盜法賊住、性別難辨、殺道心人、眾前妄語等,若犯其一,便不能受戒。在受其六種二十八輕的菩薩戒之先,必須先行三歸五戒;雖受五戒,亦須經過六個月的察看,再於二十比丘僧中以羯磨法秉受;可見這不是不分品類便可受得的菩薩戒了。為什麼要如此的嚴格呢?該經卷三受戒品中有這樣的說明:“是戒能為沙彌十戒、大比丘戒,及菩薩戒、乃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作根本。至心受持優婆塞戒,則能獲得如是等戒無量利益。”這是說:優婆塞戒的本身,是沙彌、比丘、菩薩戒的根本,受了優婆塞戒,才能獲得沙彌、比丘、菩薩戒的無量利益。
說到出家戒與在家戒的問題,我們也須加以分別說明。根據菩薩戒的精神而言,凡是菩薩,都該斷除淫欲,雖或方便度眾而可有其淫欲的行為,但卻不得存有淫念。小乘重在戒行,菩薩重在戒心。聖位的在家菩薩是為悲心度生而不妨行淫,絕不同於凡夫是以貪戀淫樂而行淫。所以菩薩戒的根本精神是斷淫的,既然斷淫,在家出家的分別,也僅是化現的形相不同而已。但在六種菩薩戒本之中,由於各別所對機宜的不同,故有在家出家及偏輕偏重的分別。
出家與在家的分別,是以淫戒為准。瓔珞經的淫戒是“不得故淫”,梵網經的淫戒也是“不得故淫”;瑜伽戒本則說“出家菩薩”“不應行非梵行”,在家菩薩“見有女色,現無系屬,習淫欲法,繼心菩薩,求非梵行”,“若隨其欲,便得自在,方便安處,令種善根”,“住慈湣心,行非梵行”;地持經戒本的輕戒雖與瑜伽戒本的戒目相同,唯獨未列方便開犯身口七支(殺、盜、淫、妄語、兩舌、惡口、綺語)的性戒條文,所以視同唯遮不開;善戒經戒本的輕戒中列有“入白衣舍不能說法戒”、“與比丘尼同道行戒”、“蓄白衣物戒”、“床高過八指戒”等,都屬出家戒行,優婆塞戒經的重戒戒“邪淫”,輕戒戒“非時非處行欲”。
從這些條文的列舉之中,我們可以大慨地分別出來:瓔珞與梵網是斷淫而不是絕無淫行,是以出家為主而又略兼在家心行的;瑜伽是在家與出家相容的,地持與善戒是出家的;優婆塞戒經是在家的
現在,且將這六種戒本的性質,以頓立與漸次,出家與在家,列表如下:
在此,我要再加說明,菩薩戒的根本精神是絕對戒淫,故也是絕對離俗的,但卻並不妨礙現有妻子而行梵行,所以可現在家形相。優婆塞戒,乃是菩薩戒的根本,而非即是菩薩戒,唯因亦屬大乘戒,即受大乘戒而行六度者,故也可以稱為在家菩薩,這是必須明白的。
又據靈芝律師的分類:“然菩薩戒凡有兩宗,一者華嚴部,二者法華部。”(芝苑遺編卷二)他以梵網通頓漸二門,屬華嚴部;善戒經漸次受,屬法華部。筆者所列一表,乃也只就其大體分列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