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貼日期:Mar 02, 2011 4:58:34 AM
經錄部類】〔淨土宗類〕〔諸宗部〕
【經文資訊】大正新脩大藏經 第四十七冊 No. 1983《淨土五會念佛略法事儀讚》
【版本記錄】CBETA 電子佛典 V1.16 (Big5) 普及版,完成日期:2009/04/23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大正新脩大藏經所編輯
五會念佛(梁漢沙門法照。大曆元年夏四月中起。自南岳彌陀臺般舟道場。依無量壽經作)
問曰。 五會念佛有何利益。 復何所表。 答曰。
即於此生。 為能離五濁煩惱。 除五苦斷五蓋。
截五趣淨五眼。 具五根成五力。 得菩提具五解脫。
速能成就五分法身。 五會念佛功力如斯。 最勝無比。
盡此一形。 頓舍最後凡夫之身。 生極樂國入菩薩聖位。
得不退轉疾至菩提。
問曰。五會念佛出在何文。答曰。
大無量壽經云。或有寶樹。車渠為本。紫金為莖。
白銀為枝。琉璃為條。水精為葉。珊瑚為華。
瑪瑙為實。行行相值。莖莖相望。枝枝相準。
葉葉相向。華華相順。實實相當。榮色光耀不可勝視。
清風時發出五會音聲。微妙宮商自然相和。
皆悉念佛念法念僧。其聞音者得深法忍。
住不退轉至成佛道。
又釋五會念佛。五者會是數。會者集會。
彼五種音聲。從緩至急。唯念佛法僧。更無雜念。
念則無念。佛不二門也。聲則無常。第一義也。
故終日念佛。恒順於真性。終日願生。
常使於妙理。發心有如此者。必降天魔擊法鼓。
六種震動四花繁雨。金剛寶座正覺可期也。
第一會平聲緩念 南無阿彌陀佛。
第二會平上聲緩念 南無阿彌陀佛。
第三會非緩非急念 南無阿彌陀佛。
第四會漸急念 南無阿彌陀佛。
第五會四字轉急念 阿彌陀佛。
(照)以永泰二年四月十五日,於南岳彌陀台,廣發弘願,唯為菩提,為諸眾生,更無所求,盡此一形。每夏九旬,常入般舟念佛道場。其夏以為初首,既發願竟,即入道場,勇猛虔誠,至第二七日夜,獨在此台東北道場內,其夜三更,自作念言,只今現有十方諸佛淨妙國土諸菩薩眾,常聞無上甚深妙法,具大神通,度無量眾。而我不預斯事,莫不由我惡業罪障深重,不入聖流,不能廣度無邊眾生,甚自傷嘆。作是念時,不覺悲淚,哀聲念佛。
正念佛時,有一境界,忽不見道場屋舍,唯見五色光明雲台,彌滿法界。忽見一道金橋,從自面前,徹至西方極樂世界。須臾即至阿彌陀佛所,頭面作禮阿彌陀佛所。頭面作禮,阿彌陀佛歡喜微笑告法照言,「我知汝心實欲至為利樂有情,無一自利,善哉善哉。能發斯願,我有妙法,無價珍寶,今付囑汝。今將此法寶,於閻浮提,廣行流布,普利天人無量眾生。遇斯法寶,皆得解脫。」法照白佛言,「有何妙法,唯願說之,唯願說之。」
佛言,有一無價梵音五會念佛法門,正興彼濁惡世。今時末法一切眾生機感相應,聞汝暫念,皆悉發心。如是無量壽經,說寶樹五音聲,即斯五會佛聲是。以是因緣,便能稱念佛名,報盡定生我國。汝等未來一切貧苦眾生,遇斯五會念佛無價寶珠,貧苦皆除,亦如病得藥,如渴得漿,如飢得食,如裸得衣,如闇遇明,如過海得船,如遇寶藏必獲安樂。何以故?彼諸眾生,遇斯法寶,必能念佛,即此一生,定超苦海,登不退轉,速具六波羅密,一切種智,疾得成佛,受勝快樂,亦復如是。」言訖,彼佛國界,佛菩薩眾,水鳥樹林,皆悉五會念佛誦經。
法照粗記少分,而白佛言,「今蒙世尊加被,付囑此法,若有疑心,不依行者,永劫沈淪,不生淨土。若依行之已後,未審一切眾生見聞之者,發菩提心,念佛名號否?入深禪定否?疾證菩提否?有大利益否?」
阿彌陀佛言,「汝但依此五會念佛誦經之時,我此國土水鳥樹林,諸菩薩眾,無量音樂,於虛空中,一時俱和念佛之聲,令於一切之處人非人等,亦不勞汝,一一親自化之。但見聞者,無不發心歡喜信受而便念佛。至命終時,我來迎接,決定有大利益,已後應知。」言訖,忽然還見自身而在道場,睹斯境界,悲喜踴躍,依教念佛。自爾已來,迄至于今,果如先說,疑網悉除,願此世當來,常於惡世,以斯妙法,廣度眾生,咸登極樂,速得成佛。幸諸有緣,見聞之者,勿懷疑謗,必墮泥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