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貼日期:Jul 27, 2011 10:0:53 AM
明夷
北京圖書館藏敦煌遺書中,收有12件“八婆羅夷經”寫卷,按《敦煌劫餘錄》編號為北7114-北7125號。其中,月091(7119)號被著錄為“八婆羅夷經”。 在“隨舉戒第八”一段後,有“以上波羅夷文”一句,表示抄錄的2000餘字的八波羅夷法結束。下文另起一行,抄錄了一段500餘字的短文。文中不僅提到了西藏吐蕃贊普“乞裏提足”的名字,而且談到了彌勒禪法的修行方法。這兩個內容,都是敦煌卷子中極為罕見的,很有展開研究的必要。現據《敦煌寶藏》本錄文、標點如下:
有敕頒下諸州,令應坐禪人,先為當今聖神贊普乞裏提足贊:聖躬遐遠,聖壽延長;國界安寧,普天清謐。
其坐禪人,最初稽首十方諸佛、三世如來,如對前, 深心作禮,然後安坐。如曾聞師訓,或通彌勒禪者,依法修行。如未聞訓道者,依此方法,指點規謀。旦某修行條令如後。
夫坐禪時,先發廣大慈心。依閑淨處,端身正坐,收攝根門,唯觀目前,心無掉舉,身心安泰,加趺而坐。
一,等觀眾生,如父母想,無愛無憎,無高無下,親?平等。下至施其半食,上極濟拔全身,各隨前人所須,惠施內外財寶。使一切眾生,世出世間,從凡入聖,人天果報,無上菩提,自及彼身,普皆圓滿,方稱彌勒慈悲之禪。
一,初心修行,於怨親境未能調伏者,怨、親各分三品,無怨無親分為一品,都合七心。先從至親起慈悲,行而淳熟已,而調次親。次親淳熟,如調下親。下心淳熟,如調平人。平心淳熟,如調下怨。下心淳熟,而調中怨。中心淳熟,而調上怨。如是怨親平等。復於鄰裏巷陌,乃至村邑而淳熟者,後乃遍於四方八表、海內海外、有情無情、有相無相、無邊世界,悉皆平等。此禪既爾,福祚亦然。如是修行,是彌勒修行之法。
一,如上所說,蓋為初心調心方便,故雲彌勒慈心三昧,蹔用防禦眾生狂心。若其行者欲得真實無分別禪者,當須悟解:一切諸法,不從自生,不從他生,不從自他生,亦不是無因而生,眾緣和合而生起者。蓋是眾生自心現流,而於本性實無生者。無生亦不分別,了了知心,不住分別。無分別者,是名彌勒無分別禪。
日本學者上山大峻在19年發表“敦煌漢文寫本中之《佛教綱要書》”,對此卷中的這兩個內容作了一些探討,他在引用和訓讀了“彌勒禪”這段文字後說:
上文所述,是我們的知識所完全不瞭解的,故不知道它到底意味著什麼。首先,敕令修禪人應修“彌勒慈悲之禪”的那個“聖神贊普乞裏提足贊”,到底是吐蕃的哪個贊普?如果依據由敦煌資料復原的當時敦煌地區的發音,則“乞裏提足贊”之“乞”對應qi;“裏”對應li;“提”對應de;“足”對應tsug;“贊”對應tsan。由此可以推定該贊普應為赤德祖丹(Khri lde gtsug brtsan)。
本文內容為:勸修“彌勒慈悲之禪”,要求先起七慈心,再一直修到“觀怨親平等”的“彌勒慈悲之三昧”;但這仍然只是方便法門,如修習究竟的禪,則應修習“真實無分別禪”,亦即“彌勒無分別禪”。
有敕頒下諸州,令應坐禪人,先為當今聖神贊普乞裏提足贊:聖躬遐遠,聖壽延長;國界安寧,普天清謐。
根據這段文字,該禪法在“聖神贊普乞裡提足贊”的時代通行,因此,該文章也是那時寫的。但是,如按音譯推定,該贊普是赤德租丹(Khri lde gtsug brtsan),則其年代在西元704年至754年。而從寫本的特徵看,月91號全卷的書寫年代約在吐蕃統治敦煌之西元8世紀末期以後。我們固然不能不考慮“彌勒禪”早已出現,其後被插入並組織成現在形態的可能性。但是,如果這個寫本書寫於赤熱巴巾贊普(Khri tsug lde brtsan,815年至841年在位)時代,為何把以前的贊普赤德租丹(Khri lde gtsug brtsan)稱為“當今”?再說,從吐蕃佛教發展情況來看,8世紀初是否真有這種禪,仍然有疑問。問題至此仍舊未解決,只是介紹了記載著吐蕃佛教某些未知領域的珍貴資料。諸位如瞭解“彌勒禪”或“彌勒慈悲之禪”,請不吝賜教。
上山大峻先生是對“彌勒禪”問題進行研究的第一人,儘管他謙稱自己不懂什麼是“彌勒禪”,但其文章已經提出了很多值得深入探討的問題。
這個卷子中“彌勒慈悲禪”、“彌勒無分別禪”的提法,在佛教文獻中極為少見。從內容看,這裏的“禪”,不是禪宗的“禪”,而是“禪那”的“禪”。
在中國,“禪”與“定”二者常相併稱為“禪定”,隋慧遠《大乘義章》解釋“禪定”時說:
第一釋名,辨其體性。先辨其名,名別不同,略有七種:一名為禪,二名為定,三名三昧,四名正受,五名三摩提,六名奢摩他,七名解脫,亦名背捨。禪者,是其中國之言,此翻名為思惟修習,亦雲功德叢林。
“禪”也常與“觀”併稱為“禪觀”,即禪定和止觀。在原始及部派佛教的學修中,慈悲觀與不淨觀、緣起觀、界分別觀、數息觀合稱“五停心觀”,因為可以憑藉這五種觀法,以停止心中貪、瞋、癡、我執、散亂等五種惑障。五停心觀又作五停心、五度觀門、五門禪等名。所謂“慈悲禪”,指的就是修慈悲觀的禪定。蕭齊僧伽跋陀羅譯《善見律毘婆沙》雲:
入禪定者,入第一禪定、第二、第三、第四禪定;慈悲禪定、不淨觀禪定、阿那波那禪定、聖人禪、凡夫禪悉入。
對於“慈悲觀”,隋慧遠在《大乘義章》中解釋說:
慈悲觀者,普緣眾生作其與樂拔苦之想,名慈悲觀。於中廣有七品修習,如前四無量章中具廣分別。
可見所謂“慈悲觀”,乃是指對其他眾生作拔苦與樂想,其修習目的是為了對治瞋恚障。唐義淨譯《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雜事》記載,有一比丘,因無法控制淫欲之心,而折磨自己的肉體,被佛呵斥:
佛因此事告諸苾芻:豈我先時不為汝說,若染欲心起時,應修不淨觀;若瞋恚心起時,應修慈悲觀;若愚癡心起,應修十二因緣觀。若應修不修,應打不打,而更打餘者,得越法罪。
大乘佛教的修行,以成佛為目的。而要成佛,必須首先發菩提心,然後修六度、四攝、止觀以圓滿福德和智慧兩種資糧。菩提心就是“為利眾生願成佛”之心,《大智度論》卷四十一說:“菩薩初發心、緣無上道,我當作佛,是名菩提心。”而菩提心的生起,根源在於大悲心。能海上師在《菩提道次第科頌講記》中設為問答解釋說:“問:如何謂圓滿菩提心?曰:一個眾生不捨。”所以大乘修行,特重慈悲心的培養。這種慈悲心的培養,即需要通過觀修和實行兩方面來完成。大乘菩薩修習慈心禪,除了對治瞋恚外,根本的目的,乃是為成佛積集資糧。所謂慈,即慈愛眾生並給與快樂;所謂悲,即憐憫眾生並拔除痛苦。所以,《大智度論》雲:“大慈,與一切眾生樂;大悲,拔一切眾生苦。大慈,以喜樂因緣與眾生;大悲,以離苦因緣與眾生。
這一修法,和世親所造《阿毘達磨俱舍論》談到的四無量心中慈心的修法是完全一致的:
初習業位雲何修慈?謂先思惟自所受樂,或聞說佛、菩薩、聲聞及獨覺等所受快樂,便作是念:願諸有情一切等受如是快樂。若彼本來煩惱增盛,不能如是平等運心,應於有情分為三品,所謂親友、處中、怨?。親復分三,謂上、中、下。中品唯一。怨亦分三,謂下、中、上。總成七品。分品別已,先於上親,發起真誠與樂勝解。此願成已,於中、下親,亦漸次修如是勝解。於親三品得平等已,次於中品、下、中、上怨亦漸次修如是勝解。由數習力,能於上怨起與樂願與上親等。修此勝解既得無退,次於所緣漸修令廣。謂漸運想,思惟一邑、一國、一方、一切世界,與樂行相無不遍滿,是為修習慈無量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