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貼日期:Oct 24, 2011 7:37:4 AM
http://tw.myblog.yahoo.com/eadgun01/article?mid=546&prev=548&l=f&fid=31
尋伺
大智度論卷23詳說三種「定境」,茲簡述如下:「初禪是有覺有觀定,初禪到二禪之間是無覺有觀定,二禪以上是無覺無觀定。」
「覺觀」到了唐朝玄奘時在成唯識論(西元648年譯)中翻譯成「尋伺」,與鳩摩羅什的更早期的翻譯比對,尋是覺,伺是觀。「覺」,是直接的、有意識的感受,「觀」則是間接的、遠離的、放鬆的感受。
玄奘翻成「尋伺」,這個詞對當時的人可能沒什麼問題,卻對後代的讀經者造成了極大的誤解。
說起這讀佛經的困難還真不少,除了難以辨別的誤植之外,時代用語的差別太大時,也會讓人繞圈子數年。我們常說「眾裡尋他千百度」,若問詩句中的「尋」是什麼意思,大家一定毫不猶豫的說:不就是『找』嗎!這有什麼難的?
可是為什麼禪坐要有尋有伺呢?『尋找』與『覺』與禪坐有什麼關係呢?
其實答案是:「尋」的古今意涵已經完全不同了。唐朝(含)以前與宋朝之後尋的意義起了大大的變化。
尋找『尋』的古義:地藏菩薩本願經
我且讓大家看看大家熟悉的另一部經吧:唐于闐國三藏沙門實叉難陀譯的地藏菩薩本願經(譯經應在700年稍後)。
忉利天宮神通品第一:「時婆羅門女,『尋』禮佛已,即歸其舍。以憶母故,端坐念覺華定自在王如來。……..鬼王言畢,合掌而退,婆羅門女,『尋』如夢歸,悟此事已,便於覺華定自在王如來塔像之前,立弘誓願。」
閻浮眾生業感品第四:「光目聞已,即捨所愛,『尋』畫佛像而供養之,復恭敬心,悲泣瞻禮。」
閻羅王眾讚歎品第八:「世尊,一切眾生臨命終時,若得聞一佛名一菩薩名,或大乘經典一句一偈,我觀如是輩人,除五無間殺害之罪,小小惡業合墮惡趣者『尋』即解脫。」
見聞利益品第十二:「或使病人未終之時,眼耳見聞,知道眷屬將舍宅寶貝等為其自身塑畫地藏菩薩形像。是人若是業報合受重病者,承斯功德,『尋』即除癒,壽命增益。……是人眷屬假因業故墮惡趣者,計當劫數。承斯男女兄弟姊妹塑畫地藏形像,瞻禮功德,『尋』即解脫,生人天中,受勝妙樂者。」
見聞利益品第十二偈頌:「或塑或畫大士身。悲戀瞻禮不暫捨。三七日中念其名。菩薩當現無邊體。示其眷屬所生界。縱墮惡趣『尋』出離。若能不退是初心。即獲摩頂受聖記」
請問看官,這些地藏經的『尋』字,若當作『找』字解,怎麼解釋的過去呢?
解開『尋』的古義:東漢的「胡笳十八拍」
其實您只要讀東漢蔡文姬(約出生於西元172年)的「胡笳十八拍」的第一拍,就能了解『尋』的意思:
天不仁兮,降離亂;
地不仁兮,使我逢此時;
干戈日尋兮,道路危;
民卒流亡兮,共哀悲。
文姬這句「干戈日尋兮」,生動的描述出一群擔憂戰事逐日迫近的老百姓的悲哀與慌亂。
這「尋」字嘛,從漢朝到唐朝,一般口語上都還是『緊』、『即』或『近』、『迫』的意思。
以這幾個類同的意義,去讀地藏菩薩本願經的其他幾個「尋」,立刻就解釋的通了:『尋禮佛已,即歸其舍』,就是「趕緊」禮佛完畢,要快快回家去入定見地獄中的母親了。
在蔡文姬與唐朝中間,還有一部大家熟悉的經典「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可以參考,比較比較也很有意思。
相應『尋』的古義: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普門品是鳩摩羅什約西元405年前後的魏晉南北朝時代翻譯的,本經中共有三個『尋』字:
1.若復有人臨當被害,稱觀世音菩薩名者,彼所執刀杖尋段段壞,而得解脫。
2.或遭王難苦,臨刑欲壽終,念彼觀音力,刀尋段段壞。
3.蚖蛇及蝮蠍,氣毒煙火燃,念彼觀音力,尋聲自迴去
前兩段說的是同一件事,只是長文與偈頌的差別,其涵意是「立即」,指的是時間方面。
第三個卻不同:蟲蛇火毒若接近觀音聖號之聲,自然反彈或迴游而去,是「迫近」、「接近」之義,所以指的是空間方面。
【註:所以「觀世音菩薩尋聲救苦」不是說觀音菩薩會自動來找到你求救的聲音,而是倘若菩薩碰到(聽到)你的求救聲,才能救你──是故講「聞聲救苦」現代人比較不會誤解。】
可見尋的含意有空間上的「迫近」,時間上的「近」、「緊」兩重意義。
這「尋找」嘛,或許就是台語發音的「緊找」的原字呢,「尋找」意思原來是「趕快找」、「迫近仔細找」。只是演變到後來,宋朝有個女詩人把「尋覓」(趕緊覓)很有詩意的說成「尋尋覓覓」,從此以後這尋就被誤認成與覓同義了。
「尋」者:「令心悤遽」也
唯識講的「百法」,其中的「心所有法」共五十一法,裡頭最後兩法為「尋、伺」。「成唯識論」解釋說:「尋,謂尋求。」
尋可是找的意思嗎?很多人因此依文解義,以為於禪定之際要尋找什麼。
放下尚且不及,還找什麼呢?
「成唯識論」也是成立於唐朝,與流通最廣的地藏經同時代,這個尋求的含意與地藏經的尋應該是相同的才對。而其實「成唯識論」的全文是這樣的:「尋,謂尋求,令心悤遽,於意言境粗轉為性。」
意言境者,是我們的心思對所緣之境通常化作名言在心意中掠過,故我們常以念中的名言流轉代表對境之意識,所以稱為意言境。甚至在禪坐初上座時因為心未平靜,念頭過快,常常是根本停不下來。
『令心悤遽』,這悤遽一詞,頗能襯托出『尋』的真意,可不是禪坐中還要『找』!還要『尋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