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貼日期:Feb 21, 2011 8:5:17 AM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BD%8C%E5%8B%92%E8%8F%A9%E8%96%A9
在佛教史上,彌勒的記載起源甚早,很可能在第一次結集後、第二次結集前就已經出現,比如在漢譯《阿含經》中可見於說一切有部的《中阿含經》,和法藏部的《長阿含經》。「未來久遠人壽八萬歲時。當有佛。名彌勒如來。」[3]這是各個佛教部派皆認可的基本共識,但是在具體細節上則有許多不同的說法。
在南傳佛教《小部·經集》的「彼岸道品」(波羅延品)中,帝須彌勒(Tissa-metteyya)與阿耆多(Ajita,又譯為阿逸多)是佛陀的兩位弟子[4]。《中阿含經》記載佛陀授記他們兩位,一位成佛,一位成為轉輪聖王[5]。
彌勒菩薩降世的預言,在佛教各派別的經典中均有描述,故彌勒菩薩成為佛教徒的被救度的寄託。在大乘經典中,彌勒是姓,阿逸多是名[6],與上座部的傳說不同,可能是來自大眾部的傳說[7]。據說彌勒出身於南天竺婆羅門家庭[8],是釋迦牟尼佛的弟子,常修行菩薩道,現住兜率天[9]兜率內院[10]修行、說法[11]。根據《雜阿含經》,兜率天的天人壽命是四千歲,相當於人間5.76億年[12],這是以萬萬為億,如果以千萬為億[13]則有如《彌勒上生經》中五十六億年這樣的記載,等時機成熟後,他將會繼承釋迦牟尼佛而降生人間,出家修道,覺悟成佛[14]。並將於龍華菩提樹下舉行三次傳法盛會(又稱龍華三會),分別度化九十六、九十四、九十二億眾生[15],令他們開法眼智,證阿羅漢果,脫離生死輪迴。大乘佛教由此發展出人間淨土的觀念[16],認為當彌勒菩薩降世,將可以救度世人。
彌勒信仰在古印度就甚為流行。據巴利文《大史》記載,公元前2世紀有錫蘭王杜多伽摩尼(duṭṭhagāmaṇī)臨終時蒙眾天神駕車迎往兜率天[17];據《大唐西域記》、《婆藪槃豆法師傳》記載,無著、世親、獅子覺都發願往生兜率淨土。
在4世紀至5世紀間的中觀派中,由僧護的弟子解脫軍傳出的《現觀莊嚴論》,是對《般若經》的註解,據說也由彌勒所傳。其後的師子賢作《現觀莊嚴論釋》、《現觀莊嚴般若波羅密多釋》,被視為早期的中觀與瑜伽行兩派的調合論者。至清辨門下的寂護、蓮花戒論師時,以清辨中觀自續派理論,加上瑜伽行派的教義,成立了順瑜伽行中觀派,他們同樣尊奉彌勒的《現觀莊嚴論》。此派後傳入西藏,對藏傳佛教產生很深的影響。
韓國自古以來,其國人信仰淨土者,大多是信仰彌勒淨土。在諸多彌勒修法中,主要的行法是效法彌勒,慈心不殺、恆不啖肉;而為亡人得度而造彌勒佛像,也是表達信仰的一種方式。彌勒信仰與俗文化在朝鮮半島交融於一體,散花歌《兜率歌》的形成就是聖俗融合的典型例子。
彌勒信仰傳入日本是通過朝鮮半島作為中介的。百濟國王曾把彌勒佛像贈給日本天皇。[20]在奈良、平安時代(公元710年---1185年),彌勒寺的建造已經頗為盛行,且分布地域很廣。[21]發願往生兜率內院的僧人,則如雨後春筍,以南都六宗僧人為主,尤其是日本研究因明的學者,大都仿效日本因明開山祖師松蓧善珠,發願往生兜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