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貼日期:Dec 28, 2020 7:51:45 AM
http://www.mst.org.tw/Magazine/magazinep/The%20Rest/164-%E4%BD%9B%E6%95%99%E7%B6%93%E8%AB%96%E4%B8%AD%E7%9A%84%E3%80%8C%E5%BF%8D%E3%80%8D.htm
佛教經論中的「忍」
――大小乘佛典中「忍」概念的義理分析
藍吉富
一、引言
佛教經論中,「忍」之一詞,大多是從梵語kSAnti譯成的。音譯是「羼提」(「羼」音ㄔㄢˋ)。另有少部份是從adhivAsana一詞譯來的。本文所擬探討的「忍」,則皆自kSAnti一詞譯來。
大多數的漢傳佛教徒,在閱讀到「忍」字的相關詞彙(如:忍辱、忍波羅蜜)時,都會立刻聯想到「忍耐、忍受」等義涵,而覺得「忍」字並不難懂。但是,如果看到「無生法忍」、「八忍八智」之類的詞彙時,則往往會覺得其中之「忍」字,頗為費解。所以,單就「詞意內涵之或明或晦」現象來看,想要清晰地把握此詞的精確內涵,似乎並不簡單。
此外,如果再深入去查索佛教經論,則會發現佛典中與「忍」字連綴成詞的語彙,竟然是出乎意料的多(筆者當在下一節中列舉出來)。我們在涉獵過這些詞彙之後,會發覺與忍有關的詞彙已經成為佛典中的一個詞彙族群。可見「忍」這一概念之不容小覷。研究佛學者,似應加以細究。
二、佛典中的「忍」字詞彙群
在古代佛典中,大乘經論中的六波羅蜜,其中即有「忍波羅蜜」。這一詞彙可以說是漢傳佛教徒最常見的「忍」,此外,《華嚴經》中有〈十忍品〉。《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經》(此下略稱《仁王經》)中,談到與「忍」有關的義理也相當多。至於「無生法忍」(或譯「無生忍」……)更是在大乘佛典中所經常出現的詞彙。可見「忍」是大乘佛法中的重要概念。
至於小乘佛教,「忍」字主要在展示修習解脫道過程中的概念,如「四善根」中的「忍」,及「八忍八智」、「忍、智、見」中的「忍」等等。所擬詮釋的是禪修過程中之階段性的心智境界。這與「忍辱」的「忍」是不同方向的。
在這一節,筆者擬將佛典中的這類詞彙作一初步介紹。資料來源取自幾部佛學工具書(如《廣說佛教語大辭典》、《中華佛教百科全書》、《佛光大辭典》等書),及相關經論,從與「忍」有關的名相,多少可以讓我們粗知「忍」字概念的分類,進而可以窺見,這一概念所衍生的詞彙群,幾乎可以形成一個小型的理論體系。
此下,先陳列一些相關辭彙,以展示「忍」字所形成的義理規模。
(一)二忍:指生忍與法忍。「生忍」又名「眾生忍」。指忍受眾生對自己的迫害、凌辱。「法忍」有二解,一指忍受身心所受的種種痛苦(如病痛、風雨寒熱之逼迫)。另一指內心對甚深法理的信受無疑。
此外,《優婆塞戒經》卷七,另有「世忍」與「出世忍」的分類。「世忍」指對世間諸苦的忍耐。「出世忍」則指依循佛法調整內心之後所生的忍耐與信受不疑。
(二)三忍:包含「耐怨害忍、安受苦忍與諦察法忍」三者。此中,「耐怨害忍」即前述二忍中之「生忍」。「安受苦忍」即前述二忍中之「法忍」的第一種解釋。「諦察法忍」意謂清析地觀察無生理趣,而內心能安住、信受的心智境界。
另外,佛典中,也可以找出多種三忍。可參閱《廣說佛教語大辭典》「三忍」條。茲不贅。
(三)四忍:包含「無生法忍、無滅忍、因緣忍、無住忍」四者。這四種忍都是前述「法忍」(第二解)的較細的分類。
(四)五忍:包含「伏忍、信忍、順忍、無生忍、寂滅忍」五者。這是《仁王經》〈菩薩教化品〉所載,對修習般若之由淺入深之心智境界的分類。
(五)六忍:包含「信忍、法忍、修忍、正忍、無垢忍、一切智忍」六者。這是《菩薩瓔珞本業經》所提出的。是對菩薩行者觀照真理之智慧境界的分類。
(六)八忍:這是部派佛教說一切有部所提出的(參見《俱舍論》、《入阿毘達磨論》等書),包含「苦法忍、苦類忍、集法忍、集類忍、滅法忍、滅類忍、道法忍、道類忍」八者。這是小乘禪修進入見道位時所證得的心智境界。筆者將在下文另闢專篇說明。
(七)九忍:這是《瑜伽師地論》(卷四十二)所提出來的。書中稱此為「九種相忍」。是該論對六度中之忍波羅蜜的分析。內含「自性忍、一切忍、難行忍、一切門忍、善士忍、一切種忍、遂求忍、此世他世樂忍、清淨忍」九種。主要在論述菩薩行者之內心及行持應如何安忍。內容大多在叮嚀行者於耐怨害、受眾苦時的應有心態。
(八)十忍:包含「音聲忍、順忍、無生法忍、如幻忍、如焰忍、如夢忍、如響忍、如影忍、如化忍、如空忍」十者,這是《八十華嚴》卷四四〈十忍品〉所提出來的。內容提出十種境界,勉勵菩薩行者內心要安住在無為境界以觀察一切法。經文舉出音、聲、幻、焰、夢、響……等十例,促使菩薩行者培養「依據般若而安住其中的心智境界」。
(九)十四忍:這是《仁王經》的分類。在前述「五忍」條所列出的五忍(伏、信、順、無生、寂滅)中,前四忍之每一忍,又可細分出上中下三忍。而第五忍則可細分為二忍。總共是十四忍。這是五忍的細膩化分類。也是《仁王經》對菩薩行階位之由淺入深的說明。
(十)三十二忍:這是《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卷六〈安忍波羅蜜多品〉)所描述的。內容包含下列三十二種忍。此即:無貪、不害、無熱惱、無瞋、無恨、無忿、無諍論、不染欲境、能護自他、順菩提心、無分別心、不著生死、順業果、身清淨、口意清淨、堅固不退、言說自在、無遍計、自覺聖智、將護彼意、修四梵行不隨禪生、於人天樂得自在、相好圓滿、梵音深妙、滅除諸惡、遠離慳垢、除斷嫉妬、捨諸怨賊、近菩提分、離諸不善、樂處寂靜、獲諸佛法。這三十二種幾乎是菩薩行之重要德目的匯集。經文還說,如修行這些安忍德目,則「能得無生法忍,速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該經經文在揭示三十二忍及其他多種忍之後,又提出一個總結概念。指出前述種種忍,都是「對治忍」。真實的忍是「究竟忍」。這是「以正智慧了知一切法本性皆空(無相、無願……)」,了知一切相對法皆是「無二」。行者之心智安住於此,才是「究竟忍」,才能證得無生法忍。
從上列這些綴有忍字的詞彙群,可以看出佛典中,與忍有關的概念,必定有相當程度的重要性。而且,也可以發覺這些詞彙群中的「忍」字,其涵意並不必然相同。換句話說,在這些詞彙之中,「忍」字是有「一字多義」現象的。譬如,不同類的「忍」,有些是指菩薩行中的「忍耐」或「忍辱」,有些則是指禪修過程的心智現象或境界。
三、部派佛教中的「忍」
(一)引言
這裏所說的「部派佛教」,精確的說,應該只是部派佛教中的「說一切有部」(此下略稱「有部」)。在這一部派所存的漢傳文獻中,有若干地方論述到「忍」的概念。譬如:《大毘婆沙論》、《入阿毘達磨論》、《俱舍論》等書。茲摘錄其中若干論文,對「忍」與「智」的概念,稍作說明。
(二)四善根中的「忍」
《俱舍論》所提出的四善根,是指四種禪修境界。這四種境界「皆(禪)修所成,非聞思所成。」「皆作六地,謂四靜慮、未至、中間。欲界中無,闕等引故。」(〈分別賢聖品〉)。可見這是禪修過程中所訓練出來的進階性境界。由於這四種境界是生起無漏智的根源,因此稱為四善根。這裏的「善根」,是指能發起無漏智而言。與平常所謂行善、修福德的「善根」,所指並不相同。
《俱舍論》中的四善根,是指煖(發起無漏智的前兆)、頂(煖善根成滿時之境界)、忍(頂善根成滿時之境界)、世第一法(忍善根成滿、為有漏世間最殊勝之境界)四階段的禪觀修持所成就的境界。世第一法成就之後,再進一步即可進入見道位,生起無漏智。可見四善根位雖然仍在凡夫階段,但是這時的修行功夫,已經即將逼近悟道聖者(見道位)的階位了。
在這裏,與本文主題有關的問題,是其中的第三階段為什麼稱之為「忍」?到底這個「忍」代表什麼意義?
關於這一點,《俱舍論》的解釋是:
「於四諦理能忍可中,此最勝故。又,此位忍無退墮,故名為忍法。」
可見這裏的「忍」有二義:
(1)忍可四諦理。這裏的「忍可」,是指對四聖諦之理趣的「信受、認可」。亦即內心對四聖諦深入、清晰、毫不懷疑地確信、接受。
(2)在四善根中,修到這個境界,是穩定的、不退轉的,是維持得住的,故謂之為「忍」。
此外,《俱舍論》也說,修到忍位時,雖仍是凡夫,但投胎時不會生到惡趣,也不會投生為性器官有缺陷(扇、半擇加、二形)及卵生、溼生等類眾生。因為具有忍位境界者,已經沒有投胎到上述諸惡處的業力誘因。
(三)「八忍八智」中的「忍」
依據小乘有部的傳統,修行證果的一般次第,是先修五停心觀。由止入觀,再逐漸修得四善根。成就之後,乃證得無漏智,入見道位,證得初果。接著再續修二果、三果,直至阿羅漢果,乃告完成。
其中,四善根位之最上位是「世第一法」。之後,在即將證入見道位的階段,會有八忍八智的觀行境界。這種觀行境界是這樣的:
(1)觀行的對象是「苦、集、滅、道」四諦。觀修這四諦有二個層次,一個是欲界,一個是上界(色界與無色界)。
(2)觀行即將成就時,行者會先得「忍」,接著再得「智」(無漏智)。欲界四忍四智,加上色界、無色界的四忍四智,總共是八忍八智。因為是心智的境界,所以又稱「十六心」。
(3)八忍八智的名稱是:苦法智忍、苦法智。苦類智忍、苦類智。集法智忍、集法智。集類智忍、集類智。滅法智忍、滅法智。滅類智忍、滅類智。道法智忍、道法智。道類智忍、道類智。八忍八智的觀行,又稱十六心觀法。在十六心之中,前十五心屬於見道位,也是「預流向」。第十六心就是「預流果」。然後,再依序進修,直至阿羅漢果。
(4)上述這種循序漸進的階梯式修行次第,叫做「次第證」。另外也有不依照這次第的證悟方式,叫做「超越證」,這兩種方式就是印度小乘有部行者,修行證悟的二種次第。
上面所簡述的是有部的修持次第。接著要論述的是其中「八忍」的「忍」是什麼意思。茲依說一切有部諸論所說,略加詮解。
(1)《大毘婆沙論》(卷九十五):「無漏八忍,亦是慧攝。」「無漏智眼初墮境時,說明為忍。後安住境,說名為智。」
依上面這兩段文字可以看出,在有部論師心目中,「智」、「慧」、「忍」都可以包含在廣義的「智慧」概念之中。此外,《大毘婆沙論》(卷九十五)也將「見」歸類在這一廣義概念裏,不過,這四者的義蘊仍有細微的差別。
其中,「忍」是指無漏智在觀察外境時的最初悟境。這「忍」在成熟、安住之後,「忍」的心力即可能成為「智」。該注意的是,這裏的觀智,是無漏智,不是世俗有漏智。當無漏智剛剛生起時,就是即將開悟(見道)之時。所以,這裏的「忍」可以說小乘初悟四聖諦階段的、尚未成熟、尚未安住的無漏智。
(2)「問:何故無漏忍非智耶?答:以無漏忍於所觀諦雖忍而未決,雖觀而未審,雖尋求而未究竟,雖伺察而未了知,雖現觀而未重審。唯作功用,加行不息。故不名智。」(仝上引)
這段論文,將「忍」與「智」的細微差別,再細膩地陳述出來。意思是說,雖然「忍」與「智」在性質上都可以歸屬為智慧一類,但是,「忍」的觀智比較粗糙。不徹底、不完全、又未能一再地「重觀」(這是禪觀的「觀」)。它對於所觀的諦理,還不能作最終極、圓滿的決斷。所以,還不能算是「智」。另外,《大毘婆沙論》同卷的論文,也引世友的說法云:「忍於聖諦,雖正堪忍而未審知,故不名智。」意謂在禪觀四聖諦時,雖然行者的觀智已能「堪忍」(信受、認可、認定)四聖諦的理趣,但是還未作精審的、徹底的觀察。因此不可名之為成熟的無漏智。
(3)《入阿毘達磨論》(卷下):「忍有八種。……此八能引決定智勝慧,忍可苦等四聖諦理,故名為忍。……忍為無間道,智為解脫道,對治欲界見苦所斷十種隨眠。如有二人,一在舍內驅賊令出,一關閉門,不令復入。」
這段文字的要點有二:
其一,八忍可引出八智(八種決定智勝慧)。行者在八忍的禪觀過程中,可以「忍可」(信受、認可、認定)四聖諦的理趣。所以,「忍」是指「忍可」。是行者禪修時觀智的悟境。
其二,「忍為無間道,智為解脫道」。智的作用是斷惑(斷煩惱)。在煩惱斷盡,解脫惑體之時,行者的階位是「解脫道位」。而忍,則是正在斷煩惱的階位,這時,煩惱不能再障礙、間隔行者,行者由此可直入見道位,故云此位是「無間道位」。論文將「忍」(無間道)的階位,譬喻為家中有賊,此時正在驅賊令出。而將「智」(解脫道位)喻為「驅賊之後,關閉門戶,使賊不能再度入門。」
用語文的時態來譬喻,在行者為斷煩惱而修禪觀時,「忍」是斷煩惱的「現在進行式」,而「智」則是已經斷除煩惱的「完成式」階段。
四、大乘佛教六波羅蜜中的「忍」
六波羅蜜(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是大乘佛教的主要實踐德目。其中,「忍辱」是第三波羅蜜。
「忍辱波羅蜜」的「忍辱」,在不同經論裏,或譯為「忍辱」、或譯為「忍」或「安忍」。其原本的梵文詞彙都是kSAnti(羼提)。如果這個詞彙不與「波羅蜜」(pAramitA)連成一詞,則kSAnti也曾被譯為「堪忍」、「能堪忍」、「和忍」與「忍加行」。
在大乘經論之中,論述到六波羅蜜的地方相當多。下面是筆者找出的幾個詮釋範例。
(一)《大菩薩藏經》(玄奘譯。被編入《大寶積經》〈菩薩藏會〉)
這是玄奘自印度回國(645年)之後所先譯出的菩薩學經典。該經之〈羼底波羅蜜多品〉(收在《大寶積經》卷四十五)即是論述忍辱波羅蜜的經文。內容所載,大約有下列幾項要點:
(1)佛陀在過去世常修忍辱。佛陀開示菩薩行者:行忍之時,要「制伏其心」,使內心情緒不起變化。在面對外人的凌虐、欺侮之時,內心要生起正念與如理思維。要慎防自己因瞋念而行惡業。能如此,則是「諸忍正行」。
(2)菩薩行者在面對外在的凌虐侮辱時,如果內心生起忿恚,這是修行的障礙。
(3)修行者應具足忍力、立性堅正,以面對外人的侮辱、凌虐及惡劣環境的困擾。
(4)「忍」可分為「非畢竟忍」與「畢竟忍」二種。「非畢竟忍」是有分別心、執著外在形相的忍。「畢竟忍」則是在空性的認識基礎之下,內心不分別有無、生滅、增損……的忍。
(二)《大乘理趣六波羅蜜經》(卷六)〈安忍波羅蜜多品〉。
這是以六波羅蜜為經題的大乘經典,唐代來華的般若三藏於788年譯出。比玄奘的《大菩薩藏經》遲譯一百四十餘年。該經卷六,有〈安忍波羅蜜多品〉。所敘述的忍波羅蜜要義,有下列幾點:
(1)安忍是菩薩行者必須具備的德性。
(2)經文云:「生死涅槃悉皆平等。以無分別,是名安忍波羅蜜多。」明白的提出:平等無分別的空性無為境界,是這一波羅蜜的基本原理。
(3)菩薩行者應以安忍心去調伏外來的侵犯者與凌辱者。而且,應以大悲心精神,安忍地救度眾生。
(4)本經將「忍」分為二類。凡是對外在的人、事、物執著、取相,具分別心,則即使能忍,這種忍也只能算是「對治忍」。這種忍雖然已頗難得,但是仍然不澈底。菩薩行者必須在「以正智慧,了一切法之本性皆空」的心智基礎之下,去實踐安忍。這種忍,才是「究竟忍」。
具有這種究竟忍的行者,「於一切法,非自非他,非有非無,非生非不生,非滅非不滅」。如果安住在這種清淨、無為的境界去實踐安忍,就是「真究竟無生法忍」。這才是真實、道地的「安忍波羅蜜多」。
(三)《大般若經》第十三會(卷五八九)〈安忍波羅蜜多分〉
玄奘譯《大般若經》的第十三會,專論安忍波羅蜜。該會所論,要點如次:
(1)菩薩行者應該精勤修習安忍力,忍受一切外來之加害等苦。
(2)不祇要能忍佛陀或自己恩師的訶責,而且也要能忍市井小民的斥罵與毀謗。被斥責、辱罵之時,內心要不動如山。
(3)外人對自己的傷害,行者能不起瞋心,這固然是忍;但是當外人對自己作恭維讚美時,行者內心能不生愛著之心,這也是忍。行者應該如此發願:不祇應該幫助那些讚美自己的人達到畢竟安樂的境地,同時也應該幫助那些傷害自己的人達到那樣的境地。
(4)行者應該「依止般若波羅蜜多,觀察身心與虛空等,攝受安忍波羅蜜多。」換句話說,實踐安忍波羅蜜多必須依止般若。
(5)「畢竟空中,無所諍競」,這是符應般若波羅蜜多的安忍原理。對於外來的侮辱、傷害,沒什麼好反擊的。因為在「畢竟空」的境界之中,沒有諍競可言。
(6)像前述的安忍波羅蜜多,是菩薩所修,是菩薩境界,遠遠超越聲聞乘所修的安忍。
(四)《大智度論》(卷八十一)〈釋六度相攝品〉(下)
《大智度論》是《大品般若經》的釋論。鳩摩羅什譯於405年。該論〈釋六度相攝品〉中,對「忍」的詮釋,有幾點值得注意。略述如次:
(1)「忍辱(即玄奘譯之「安忍」)有二種。一者眾生忍,二者法忍」。法忍是從深入般若波羅蜜多而證得的境界。得法忍,則內心能到達無分別境地,對外來的凌虐、毀謗,能以般若智透視而臻忍辱。此謂「般若波羅蜜中生忍辱」。
(2)眾生忍與法忍,二者是互相助長、相得益彰的。一個菩薩行者經常將自心安住在眾生忍境界中,去忍受一切外來的惡事,這種慈悲行徑會使自心柔軟。此心若得柔軟,就較容易得到法忍。安住在法忍之中,觀察到一切法的本質是空、離相、寂滅,這時也會增長眾生忍。具足這二忍的行者,內心「無忍法、無忍者、無忍處」,內心猶如實踐布施時之「三輪體空」。行忍之時,也「不見(上述)三事」。
(3)修忍辱波羅蜜時,禪定功夫也是一種助緣。依禪定力,能深入諸法空性的境界。「能忍受是法,心不疑悔,是名羼提波羅蜜」。
(五)結語
綜合上列諸經論的陳述,六波羅蜜中的忍,可以分為二種。一種是凡夫的忍,這種忍就是常人所謂的「忍耐」。這種忍仍然取相分別,是內心的努力克制,並不是悟境的顯現,所以是「對治忍」、「非畢竟忍」。
另一種忍,是依止般若波羅蜜多去證悟空性時,所抵達的安忍境界。這種忍,不是強力克制情緒,而是心智在進入空性境界時,對外界凌辱的「無諍」反應。這時凸顯在內心的是對來犯者的冷靜觀照與慈悲。這就是常人所謂的「八風吹不動」。也是類似「三輪體空」的「不見三事」(不見忍法、忍者、忍處)。這才是「畢竟忍」或「究竟忍」。因為:「畢竟空中,無所諍競」。
由此可見,這二類忍的相通處,是面對外來逆境時之「此心不動」。差別的是,凡夫之忍是「克制此心,令其不動」。而證悟空性者之忍,是「畢竟空中、無所諍競」之自然而然的「無諍」。
五、《華嚴經》〈十忍品〉中的「忍」
(一)引言
《華嚴經》之六十卷本與八十卷本都有〈十忍品〉。兩種傳本的「十忍」,譯名大同而有小異。譬如六十卷本的第一忍:「隨順音聲忍」,在八十卷本中則刪去「隨順」二字,而為「音聲忍」。第八忍之「如電忍」,八十卷本則改譯為「如影忍」。
此處拙文,主要在辨識「忍」字之意義,因此,對上列二傳本的異同不作細膩的比較,僅依八十卷本,將其中諸忍所蘊含的語義,稍作解析。
(二)八十卷本《華嚴經》〈十忍品〉中之「十忍」略釋
(1)音聲忍
經文云:「聞諸佛所說之法,不驚不怖不畏,深信悟解,愛樂趣向,專心憶念,修習安住。」這是指菩薩聞佛說「深法」而言。聽聞「無相、無生、無性」諸法,內涵都與凡人所知者大異,但仍能「深信悟解,修習安住」。這種心智的判斷與容受能力,謂之「音聲忍」。
(2)順忍
經文云:「(菩薩)於諸法思惟觀察,平等無違,隨順了知,令心清淨,正住修習,趣入成就。」這是菩薩行者在對諸法作思惟觀察之後,心智對真理的隨順與遵行。是繼音聲忍之後的進一步境界。
(3)無生忍
經文云:「(菩薩)不見有少法生、亦不見有少法滅」,因此而證得離垢、無差別、寂靜、離欲、無去無來……之諸境界。
(4)如幻忍
經文云:「(菩薩)知一切法皆悉如幻,從因緣起。」由於心智證得「緣起如幻」的境界,因而能徹底貫通諸法之差別相(如幻相)與平等相(無為境界)。乃能成就種種神通變化。
(5)如燄忍
經文云:「(菩薩)知一切世間,同於陽燄。」此處之「陽焰(炎)」,指路面因溫度過高所引起的路面空氣狀態之模糊現象。佛典常用以比喻有為法之虛妄不實,以及凡夫之「誤以幻相為真實」。菩薩如修行到如幻忍之境界,則心智自能透視諸法如陽燄,而不為世間相所迷。
(6)如夢忍
經文云:「(菩薩)知一切世間如夢。……非生非沒、非染非淨,而有示現。」凡夫對於世間之人事物往往有情執,就像在夢境中之執著一樣。菩薩如證得如夢忍,則必無凡夫之所執。
(7)如響忍
經文云:「(菩薩)聞佛說法,觀諸法性,修學成就,到於彼岸。……觀如來聲,不從內出、不從外出……而能示現善巧名句,成就演說。」菩薩自音聲悟得此理後,為眾生說法時,也知道說法之聲如響、緣起性空,而能入無分別境界。
(8)如影忍
這是由「水中、鏡中反射影相」所譬喻的境界。菩薩從這種實物與影像的「非一非異、非離非合」現象,悟到有為法與無為法的彼此關係而不執著。並且從而引生度化眾生的神通方便。經文云:「(菩薩)成就此(如影)忍,雖不往詣十方國土,而能普現一切佛剎。亦不離此,亦不到彼。如影普現,所行無礙。」
(9)如化忍
這是證知「一切現象都像變化出來的一樣」的心智境界。經文云:「(菩薩)知一切世間皆悉如化。……現證知、廣大知……非虛妄見所能傾動。……了法如化,非有非無。」
證得這種境界,則有無量不可思議的卓越能力。經文云:「(菩薩)成就此忍,凡有所作,悉同於化。……於一切佛剎無所依住,於一切世間無所取著。……修菩薩行,離諸顛倒。雖無有身,而現一切身。雖無所住而住眾國土。雖無有色,而普現眾色……。」
這種菩薩也可以稱為解脫者、調伏者、神通者、無退者、無礙者。
(10)如空忍
證得這一境界,有幾種特質:
(a)了知「一切法界、世界、甚至於佛身」都是「猶如虛空」。
(b)菩薩證得此忍之時,能「以虛空忍智了一切法」,其時,菩薩即可得如虛空之身、語、意。
(c)菩薩證得此忍時,可以得無來無去之身、可以得無生無滅之身……。「知一切法相唯是一相,無性為性,如虛空故。」
(d)證得此忍,則永離一切取著,能入無相境界,可以為眾生說「如空法」,可以降伏一切魔擾。經文云:「唯以一方便,普入眾世間。謂知三世法,悉等虛空性。」
(三)結語
從上面所引的經文及簡略的分析,可以看出這十忍中的忍,都不是凡夫講「忍耐、忍辱」。而是指修證過程中,智證的種種境界。當然,證得無生忍等諸忍的菩薩,是一定有凡夫所謂「忍耐、忍辱」能力的。不過,從「忍」可以分為「眾生忍」與「法忍」二類來說,〈十忍品〉的內容,主要在講智證過程中的種種進境,而不是情意上的忍耐與忍辱。
其實,《華嚴經》〈十忍品〉經文所述內容,其境界在菩薩行的修持位階中,是相當高的。清涼澄觀的《華嚴經疏鈔》說十忍:「約位即等覺後心,為斷微細無明。若約圓融,實通五位。」在解釋「忍」的意義時又說:「寄終極說,體即是智。不同餘宗,忍因智果。」
可見此處之「忍」與智證的「智」,本質上是相同的。他認為這裏的忍就是智,不是像其他宗派所說:「忍是智的因。」
六、《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經》中的忍
《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經》是中國傳統佛教界宣說般若與護國息災思想的常見經典。雖然古今漢傳佛教界都有人注意此經,並依此經舉辦護國法會,不過,古代懷疑此經之教界人士已頗有其人。直到近現代,學術界已大體判定此經是中國人所撰,並非印度傳來。
雖然如此,由於本經內文所提及的「忍」,為數甚多。因此略贅數語如次:
(一)本經〈菩薩教化品〉與〈受持品〉經文中,載有甚多附有「忍」字的詞彙。如:五忍(伏忍、信忍、順忍、無生忍、寂滅忍),以及戒忍、知見忍、定忍……等數十種忍。
(二)經文中的各種忍,固然取義自「忍是一種修持境界」,但也衍生為寓有修行階位意義的詞彙。如五忍中的「伏忍」是第一階,逐漸修行,則可依次進入信忍、順忍、無生忍,以迄最高階位之寂滅忍。
(三)從這兩品經文看來,難免會讓人生起「忍字應用得過度泛濫」的感覺。雖然如此,也不妨將這種現象解釋為中國佛教徒對忍字概念的進一步應用與詮釋。
七、結語
綜合上文的檢索與分析,我們大體可得到下列幾項結論:
(一)大小乘佛典中,都有以忍字為中心所構成的詞彙群。小乘文獻中的忍,與大乘文獻中的忍,意義雖然有類似的脈絡,但是並非全然相同。
(二)由「忍」字構成的詞彙群,有二忍、三忍、四忍、五忍、六忍、八忍、九忍、十忍、十四忍、三十二忍諸類。各類別的忍,含意有同有異。就「忍」之一詞而言,有「一詞多義」現象。
(三)小乘說一切有部的忍有二處。一在四善根位(煖、頂、忍、世第一法)之中。一在八忍八智之中。此中之忍,是指禪修進境中的兩個階段性的心智證驗境界。其中,四善根中的忍,是指在見道位前,對四聖諦理趣的信受、認可。此時雖然仍是尚未證悟的凡夫,但是已經可以「穩定地維持住這種對四聖諦之信受、認可的認知心境」。因此,這個「忍」是指這種「穩定地維持住這種境界」的心智狀態而言。
其次,「八忍八智」中的忍,則是在四善根之上的心智境界。這時的忍,是證悟(見道)的最初悟境。由於此時行者的觀智尚未成熟、尚未安住,因此名之為忍。如果已告成熟、安住,則是證悟聖道的無漏智。因此也可以這麼說:忍是比較粗糙的智,是智的雛型。
(四)大乘佛典中所載的「忍」,以六波羅蜜之中的忍波羅蜜為主,其他諸忍為輔。茲略述要義如次:
(1)「忍」大體可以分為二類。其一是面對外人侮辱(或讚美)自己時的忍,以及對外界惡劣環境(如冷熱、災難)的忍。這兩種忍,都與通常所謂的忍耐相同。其二是對「禪修境界所證得之實相」的信受認可,這一類與平常所說的忍耐不同。像「諦察法忍」、「無生法忍」等等概念,即屬此類。
(2)行者在面對外來的凌辱、逆境時,甚或面對外來的讚美時,都應如理思維、生起正念。內心要維持住穩定、不動如山的心境。這可稱為「諸忍正行」。就心境言,這樣的忍,其實就是「心智穩定、合乎正念」的修行境界。
(3)凡夫的忍,是有分別心、有情執的忍。這是「對治忍」,也是「非畢竟忍」。其次,行者要訓練自己能以般若為導,不生起分別、生滅等相對性的情執。這樣的忍,才算是「畢竟忍」或「究竟忍」。達到這一境界,才算是成就了忍波羅蜜。這才是最殊勝的忍。
(4)依循般若的忍,是體認「畢竟空中,無所諍競」的心境。體認這種忍,也類似實踐布施時之「三輪體空」一般,內心是「無忍法、無忍者、無忍處」的。要達到這種境界,除了平時的「生起正念、如理思維」之外,也要依靠禪修加以助成。
以《金剛經》為例,佛在該經開示忍辱波羅蜜時,曾說「忍辱波羅蜜即非忍辱波羅蜜」,又說「昔為歌利王割截身體時,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這種境界,都是「無忍法、無忍者、無忍處」的。是與般若相應、由禪修助成的境界。不是尋常凡夫的忍耐。
(5)在大乘經典中,也有專論「法忍」層次的文獻。這類文獻(如《華嚴經》〈十忍品〉)不談一般常見的「忍辱」、「忍耐」概念,而直接論述禪修悟境的內容。並且以不同境界的忍,作為修證過程中之不同階位的象徵。這類忍,可以視為行者之高階的修證境界。
因此,不妨如此說。初入佛門的行者在修「忍」時,可以從「忍耐外人的凌辱或外界的逆境」修起;逐漸地,可以依禪修生起心光,用心光智眼去透視「以般若為導的實相境界」。這時候內心所生起的忍,已經超越「忍耐」、「忍辱」的層次,而成為對真理(實相)的認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