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貼日期:Dec 24, 2020 6:20:48 AM
https://kknews.cc/fo/5jry866.html
須菩提三問
須菩提在法會上向老師提問:【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這句經文要表達兩點法義:
第一點,一個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的人,一個希求學習大乘佛法的人,一個渴望修行大乘佛法的人,「應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就是發大乘心。我們前面討論過,佛陀教法可以分為「三乘」。一個人能夠認同「三世說」生命觀,但是生不起「出離心」,他並不覺得輪迴苦,還想輪迴,佛陀給這些人說了人天乘法;而認同了「三世說」生命觀,進而又認同輪迴苦,生起了「出離心」,但是他生不起「菩提心」,也就是他極度渴望「自我」的解脫,那麼佛陀給這樣的眾生講了小乘佛法;一個人能夠認同「三世說」生命觀,能夠生起「出離心」,同時又渴望生起「菩提心」,佛陀給這些人講大乘佛法,這是佛陀講的最重要的法——大乘佛法。
第二點,鳩摩羅什譯本,一個發大乘心的人,「應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這是兩個問題。但是,玄奘譯本和義凈譯本,它是三個問題。玄奘譯本是「應云何住?云何修行?云何攝伏其心?」,義凈譯本是「云何應住?云何修行?云何攝伏其心?」。玄奘譯本和義凈譯本是三問,最後一問,「降伏其心」,玄奘譯本跟義凈譯本譯成「攝伏其心」,是同一個意思。只是玄奘譯本和義凈譯本中間多了一問,「云何修行?」。
而《金剛經》梵文原本還在,現存《金剛經》梵文原本確實也是三問: 第一問,sthātavyam,安住? 第二問, pratipattavyam ,修行? 第三問,cittaṃ pragrahītavyam ,調伏心? 所以,對照《金剛經》梵文原本來看,玄奘譯本和義凈譯本與現存梵文原本是完全吻合的,鳩摩羅什譯本和現存的梵文原本相比缺了一問。既然梵文原本是三問,那麼我們讀這一段經文的時候,要尊重玄奘和義凈譯本,應該從三問來理解《金剛經》這段經文。總結一下,須菩提向釋迦牟尼老師提了三個問題:如果一個人發了大乘心,想要修行佛陀的大乘佛法,他應該怎麼安住?應該怎麼修行?應該怎麼降伏他的心?
如何安住?
第一個問題:一個希求修行大乘佛法的人,如何安住?其實,須菩提這個問題是在與「人天乘」和「小乘佛法」對比。修人天乘法的人,只認同「三世說」生命觀,相信自己是在六道當中輪迴,但是他生不起「出離心」,並不願意擺脫輪迴,他很希求輪迴,因此,修行人天乘法的眾生,他修行的結果是安住於「生死」;修行小乘佛法的人,他不僅認同了「三世說」生命觀,相信自己在六道當中輪迴,同時他對輪迴的「苦」極度認同,他渴望著儘快斷除自己內心的煩惱,進入一個境界,這個境界就叫「涅槃」,所以,修行小乘佛法的結果,是安住於「涅槃」;那麼,一個修行大乘佛法的人,他最終會安住於哪裡呢?
如何修行?
第二個問題,一個修行大乘佛法的人,如何修行?修人天乘法的人,他不希求解脫,他渴望輪迴,佛陀給他說修「五戒十善」,就能確保在六道輪迴當中,能夠得到「人天果報」。修小乘佛法的人渴望「自我」的解脫,佛陀給他講「八正道」,「八正道」細分是三十七項,也叫做「三十七道品」,證「人我空」,斷除自己內心的煩惱,證得一個清凈涅槃的境界。而一個發大乘心的人,他要修什麼?怎樣修行?。
如何降服其心?
第三個問題,一個修行大乘佛法的人,他應該怎樣入手修行?入手,就是首先要降伏其心,要攝伏自己貪慾的、煩惱的「心」,那麼修行大乘佛法,如何入手降伏自己的「心」?
大乘佛法修行的綱領
須菩提提出的這三個問題,怎麼安住?這是從果上說的;為了獲得這個「果」,怎麼修行?這是從修行的過程上說的;如何降服其心?這是從修行的入手處說的。以上三個問題貫穿整部《金剛經》,釋迦牟尼老師從不同角度、不同層次、不同境界,運用各種方便善巧,既隨順眾生,亦隨順真實,循循善誘,耐心教誨,引領眾生趣向解脫、趣向涅槃,由凡入聖,最終證悟佛陀所親證的真正的真實。我們也可以講,大乘佛法修行的根本就是圍繞須菩提三問:怎麼降伏其心?怎麼修行?最終如何安住?這是大乘佛法修行的綱領。
應以大菩薩為榜樣
須菩提問了三個問題之後,佛陀說:【善哉善哉】 。「善哉」,梵文是sādhu,就是「很好、很好」。佛教典籍里「善哉」是非常充分的肯定語氣,往往用在老師表揚學生的時候,「問得好!」,「說得好啊!」。釋迦牟尼老師說,【須菩提,如汝所說,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老師把須菩提的讚嘆承當下來了。緊接著老師說,【汝今諦聽,當為汝說】。「諦聽」,就是用心地聽、認真地聽:【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說一個發了大乘心的人,他應該這樣地安住,這樣地降伏自己的心。玄奘譯本和義凈譯本是「應如是住?」、「如是修行?」、「如是攝服其心?」,也是三句,跟前面三個問題是對應的。須菩提回答,【唯然,世尊,願樂欲聞】,在場的大眾都特別願意聽聞老師的教誨。
【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 摩訶」 是梵文 mahā 的音譯,「mahā」就是「大的」,「菩薩摩訶薩」就是「大菩薩」。大菩薩在佛教經典里有不同的理解。在有些經典里,認為見道、登初地的菩薩就可以算作大菩薩,但有些經典說要證到八地、不退轉才是大菩薩。我們今天不去細分這個不同,大菩薩就是修行很好、成就很高的菩薩。原本須菩提問老師的是:那些普普通通的善男子、善女人,如果發了大乘心,他們如何安住?如何修行?如何攝伏自己的心?但是老師沒有說那些普普通通的善男子、善女人,他說,「你看那些大菩薩是怎麼做的」,釋迦牟尼老師給弟子們樹立了一個高大的榜樣。鳩摩羅什譯本是「應如是降伏其心」,玄奘譯本是「應當發起如是之心」,義凈譯本是「當生如是心」,在這一點上,玄奘和義凈譯本比較接近。「發起」和「生」,「生」,就是「產生」的「生」,二者比較接近。而鳩摩羅什用的是「降伏」,在這裡跟玄奘譯本、義凈譯本出入比較大。而梵文原本是utpādayitavya ,翻譯過來,是「 應該產生」, 所以,對照梵文原本, 玄奘譯本和義凈譯本譯得更準確一些 。釋迦牟尼回答須菩提說:你看那些菩薩乘者,那些大菩薩們,他們是怎樣生起菩提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