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貼日期:Jul 27, 2011 1:35:32 AM
印度曆法,一年只有春、夏、冬三季,每季四個月,缺秋季。且春季自十二月十六日算起,四月十五日以前統為春季,過此日即入夏季了。結夏者就是在夏季四個月內,尋一個地方,結一個界限,大家在界內安居,專門研究並實行戒律。安居因早遲關係,大別有三種:一曰前安居,二曰後安居,三曰中安居。自四月十六日起,至七月十五日止,謂為「前安居」。自五月十五日起,至八月十五日止,謂為「後安居」。過了八月十五日就入冬季。至於「中安居」者,即在前後安居之間,選擇一個日期實行結夏,扣足九十天,即可「解夏」。解夏者就是把結夏的制度解散了,凡是結夏的人,「自恣」以後,分道揚鑣,行化各方而去。要知佛定制度,出家人結夏一次,方為一歲戒臘。受戒後如不結夏,縱令受戒過十年,亦無戒臘,與新受戒者一樣。若結夏五次以上,名為「下座」,可充任教授羯磨阿闍黎;結夏十次以上,名為「中座」,可充任戒和尚;結夏二十次,名為「上座」大和尚,人人禮敬,個個欽仰。由此知結夏制度,在佛教中佔何等重要地位。而佛定此制度,亦多方便,出家人在夏季內,初一、十五「布薩」誦戒,舉行「羯磨」,亦名方便結夏,謂之「對首安居」。雖少數乃至一人,對佛白文,即名結夏,謂之「心念安居」。若多數人,在一山林幽靜的地方,結一個大界,派一比丘唱明界相,大家在界內安居,專精戒律,不得出外住宿。若為三寶事,可以請假出界,准限七日,須行羯磨。佛定制度雖嚴,但不廢世務。由此足見結夏制度,為出家人的本分內事,並非難行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