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表現:
自po-Ⅱ-1 能從日常經驗、學習活動、自然環境,進行觀察,進而能察覺問題。
社 2a-Ⅱ-1 關注居住地方社會事物與環境的互動、差異與變遷等問題。
生 E1 探討生活議題,培養思考的適當情意與態度。
學習內容:
台江內海和倒風內海的歷史變遷與影響
曾文溪的歷史變遷與影響
倒風內海與曾文溪變遷對麻豆區的影響
倒風內海消失的原因及歷史文化
學習目標:
學生能觀察地圖變化,說出台江內海和倒風內海的歷史變遷與影響。
學生能觀察地圖變化,說出曾文溪的歷史變遷與影響。
學生能夠說出麻豆港曾經繁榮的原因。
學生能夠說出影片重點:倒風內海消失的原因及歷史文化。
學習活動:
理解:透過倒風內海與台江內海古地圖,理解曾文溪改道與淤積對於對地貌的影響。
理解:透過倒風內海古地圖,理解曾文溪改道與淤積對於對麻豆區的影響。
理解:透過「被遺忘的倒風內海」影片,知道倒風內海的歷史、汊港貿易及西拉雅文化。
記錄:透過影片,能將所見所聞的訊息做成筆記,記錄下來。
學習評量:
找出地圖中內海變遷的證明與影響。
完成學習單填答任務
完成影片觀看筆記及提問
自編自選教材或學習單:
曾文溪變遷圖(18-21世紀)
倒風內海古地圖
影片:被遺忘的倒風內海
自編學習單
倒風內海和臺江內海在哪裡?
這四張圖從左而右,有哪些變化?
找出「曾文溪」、「八掌溪」和「急水溪」。
找到麻豆區大概的位置了嗎?
距今四百年前的麻豆緊鄰「倒風內海」,商人會派小船進入航道較窄的內海河港,將貨物運至大員後改用大船載到目的地。後因河流改道、港口淤積、人為開發等原因,昔日商船往來的繁榮景象已消失無蹤。
「距今 4,000 至 3,500 年前,海水曾內侵到麻豆、佳里、善化一帶,在清代,這裡被稱為『倒風內海』,船隻可以通行、貿易。」林玉茹表示,「臺灣西部海岸是離水海岸地形(註),容易形成海埔新生地。清康熙中葉後,漢人進駐臺南地區,又積極把潟湖圍墾成魚塭或鹽田,是倒風內海逐漸陸化的主因之一。」
註:離水海岸,指沿海陸地上升或海平面下降的海岸。
資料來源:同第六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