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花圃 / 师生投稿
百花圃 / 师生投稿
文 / 黄翊恒(高二理信)2021218
人之初学时,往往锋芒毕露、言语犀利、情感激烈;读了几本书,便自以为通晓世事。年轻气盛者,最爱评说是非,批判得失,稍有不顺,便怒不可遏。以为正义在握、以言相争、以情动人。然而,随着学问的深入,人们不再逢事必怒,而是会稍作停顿和思考;遇言语挑衅,不急于回应;面对人事纷争,转而寻求理解和协调。这不是怯弱,更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成熟和学问。真正有学问的人,外在也许风轻云淡,内心却深邃沉稳。就如清朝状元石韫玉所说:学问深时意气平。当一个人的智慧和学问越深厚,越能心平气和,沉着内敛,从容处事。
学问让人洞察世界的纷繁复杂。人们之所以易被他人激怒,因为他们认为世界是非分明,非黑即白。当一个人真正走进学问,读历史、通哲理、知人性,就会发现世界并没有那么简单。天地万物都有着深层结构与根源,有多方立场的情绪交错。
学问令人明白,轻率的愤怒往往只是一种无知的本能反应。这就如读过法国作家雨果著作——《悲惨世界》的人,往往不会去轻易嘲笑犯罪者,知道冉阿让之所以偷面包,是因社会贫困的压迫。这种理解不是放纵,而是学问带来的洞察。当一个人能看得更深,自然不会轻易发怒,而是多了几分沉静和怜悯。
学问教导我们宽容与谅解。深刻的学问,如心理学或哲学可以让人接受一个现实:人并不完美,甚至是有着许多缺陷。人常常被情绪所操控,被欲望所驱使,被成长环境所限制。正是如此,越明理的人不会轻易责怪别人,而是更愿意体谅他人的局限。孔子曾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当一个人想起自己也曾冲动,误解,软弱,就不会急于论断别人。人之所以气平,是从学问与自省中长出的智慧。
学问带来内敛的自信,而非张扬的表现。一个人的学问若足够扎实,便不会处处争光,而是倾向散发沉稳低调的光芒。他们无需依靠外在来证明自己,靠胜负来确认价值。越是明理的人,越能接受“不是每件事都值得争论”。与无知者争论,即使胜出又有何意义?明理者之所以处事从容,因为他们清楚,赢得一时并不重要,长久的尊重与意义最有价值。庄子曰:“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学问深的人有时并非不说,而是懂得什么时候值得说,什么时候应该说。学问使人知:力量不必时时显露;真正的刚强,是能自持、静默、自守。
学问使人处事从容,不慌不乱。面对变局,浅学者容易惊慌失措;而学问深者往往越发镇定、思辨、有策略。这归功于他们对事物规律的认识,对人心的理解与经验的积累。正所谓:“世虽多变,但变有理,只要心定,局便不乱。譬如,一位法官在处理事务时,并不轻易表态,而是先行调研、观察与分析。他的从容不是迟缓,而是背后有着逻辑和修养。《中庸》内有记载:“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从容,其实是学问深不可测的表现。
“学问深时意气平”不仅是一句名言,更是一则关于成长的真理。当一个人真正走入知识的殿堂,所要面对的已不再是书页,而是自己、他人、社会,乃至整个世界。在学问中看清人性的局限、情绪的短暂、判断的代价,于是慢慢放下锋芒、收起躁气、心平气和。情绪可以藏,话语可以省,锋芒也可以收敛,而一个人的气度与光芒,却已悄然在无声处浮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