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读想
内容简介:
《甘地传》是一部英国、印度合拍的1982年传记电影,由李察·艾登堡(Richard Attenborough)执导,班·金斯利爵士(Ben Kingsley)主演。本片以甘地的事迹作为蓝本,讲述社会运动、政治、宗教宽容与自由。这并不只是甘地的传奇人生,也是印度获得解放的传奇历史。这虽然是班·金斯利第一部电影,但他的演出却大受好评,更为他赢得第55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男主角奖。
----------
◆ 导演: Richard Attenborough
◆ 主演: Ben Kingsley
◆ 片长: 191分钟
点击浏览电影预告片段
“甘地传”顾名思义为印度国父圣雄甘地的记传。在我看来,甘地主张所谓的不合作、不暴力,本质上感觉像是近期在华文课所学的墨家思想。甘地的思想涉及不同宗教的共同教义、爱他人就是爱自己、权力的合法性、非暴力抗争与不合作不配合的社会影响等核心议题:种种对内的政治理念就是墨子所提的“兼爱”;种种对英国争取独立过程的理念就是墨子所提的“非攻”。
电影大致从甘地在南非的经历开始,他在那里发现印裔饱受歧视,后在当地起义游行争取权利而首次提出非暴力罢工抗争。成功之后,他回到印度,为了自己的祖国再次开启不合作主义和非暴力斗争主张的抗争。他先后多次被捕入狱,多次绝食抗议,组织同胞展开“食盐进军”和平示威活动,抵制英货,展现出了团结民心不分宗教与种姓的“兼爱”,以及对抗不公争取独立和推动不暴力不合作运动的“非攻”。最后甘地被刺杀,与电影开头规模空前甘地的葬礼首尾呼应。
接下来是我观看后对于《甘地传》的见解。
我首先想到的是诸子百家中的墨家。墨家所主张的“兼爱”与“非攻”在社会科学的视角下不仅是道德主张,更涉及甘地所提到的权力的合法性,以及冲突的和平解决方式。“兼爱”原意为强调人们应当像爱自己和亲人一样去爱所有人,不以血缘、阶级或国家为界限,这里与电影里甘地主张有所共鸣的是:兴都教与伊斯兰教应打破仇恨,打破种姓制度,打破仇恨与阶级的认知,才是同胞们团结友爱的第一步。如此一来,甘地的“兼爱”即为集体意识。“非攻” 则主张反对不义之战,不流血,并强调优先以和平方式解决纷争,而非诉诸武力。用甘地的话来说就是:暴力是解决问题最快的方法,但不是最好的方法。真正有效的社会运动是依赖群众的不合作、象征性抗议以及经济与国际政治舆论压力,而非更为恶劣的暴力对抗,使更多人不理会英方和印方相继死亡。在电影中,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正是“非攻”思想的现实体现,以和平方式抵制英国殖民统治,通过道义召集群众动员实现独立运动政治目标,是甘地能成功的原因之一。
所以,回到重点,甘地所主张的“非暴力”“不流血”“不合作主义”,真谛为何?甘地的思想本质并非懦弱,而是通过非暴力的举动承受暴力,让对方的暴力行为变得无效、无理、不仁、不义,最终逼迫英国让步。甘地倡导同胞们以祷告、游行、罢工、抵制英货来对抗暴力,英军对手无寸铁的人民开枪便失去了正当性,有如阿姆利则惨案① 引来了国际舆论压力。
英国自称“绅士”之国,宣称带给印度稳定的政治。不过事实的本质是:英国依然在别人的地盘上当主人,喧宾夺主,想要控制印度人就必须羞辱他们。世上任何人都宁可要自己的坏政府,也不要国外的好政府,仅仅十万个英国人就想控制三亿五千万个印度人,可谓痴心妄想。英国在这种进退两难的情况下放任他,他会继续鼓动印度人民;打压他,只会让人民更加坚定反抗。据此,印度的独立只是时间问题。
二战结束后,反殖民情绪高涨,许多国家纷纷争取独立,印度是其中一个典型案例。我认为甘地的非暴力抗争既是对墨家“兼爱”和“非攻”理念的践行,也是社会科学领域中关于权力、正义与群众运动的一次实践。虽然印度的独立史没有反殖民战争胜利来得壮烈,但它无疑为后世提供了一种以和平方式争取权利的一个典故 。■
--------
注:
① 阿姆利则惨案:英文为Massacre of Amritsar,又称札连瓦拉园屠杀。1919年4月13日,在英属印度北部城市阿姆利则的札连瓦拉园中,因英国人指挥的军队向印度人民开枪而引发的屠杀事件,造成上千人伤亡。英属印度政府方面的数字是379人死亡,1100人受伤,而印度国民大会党方面的说法死者约为1000人,500受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