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简介
比才(Georges Bizet)
比才(Georges Bizet,1838-1875)歌剧《卡门》(Carmen)及后人根据歌剧《卡门》选编的《卡门组曲》(Carmen Suites)是音乐会上经久不衰的剧目和曲目。
《卡门》第三幕前被称为《牧歌》(Pastorale,《卡门组曲》称:美丽的西班牙田园风光)的间奏曲(Entr'acte Act III Carmen)是古典音乐史上最优美的间奏曲(intermezzo)之一。
牧歌是西方古典音乐中常见的题材,通常以舒缓、悠扬的旋律模仿田园风光,营造宁静、自然的氛围。文艺复兴时期的牧歌(Madrigal),本是多声部的合唱精粹,吟咏着牧羊人的爱情絮语。三百年后,比才让这个古老体裁在器乐世界重获新生。
《卡门》第三幕间奏曲不仅是环境描写,也暗含了悲剧前的短暂安宁,如同暴风雨前的宁静,如古希腊悲剧中歌队吟唱,为即将发生的走私行径、卡门与唐何塞关系破裂,铺垫戏剧张力。长笛舒缓平和的高音,恍若穿透云层的月光,照亮走私团伙背负的罪恶;竖琴涟漪般的旋律,恰似山涧清泉冲刷着人性的沉垢;跟随而来的单簧管缓缓地呼应合奏。在歌剧的炽烈底色上凿开一泓清凉的泉水,如同暗夜中的萤火,在时光长河中愈发璀璨。
悲剧美学中的希望微光
这首不足三分钟的短曲,用最纯粹的音符编织出一幅流动的田园诗画,在卡门悲剧的命运漩涡中绽开澄明之境。象征“纯真”与“堕落”的冲突:牧歌的纯朴田园气质与卡门所处的危险、欲望世界形成强烈反差。
它以最简朴的旋律,在喧嚣与宁静、欲望与纯真之间架起桥梁,让每个听者都能从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情感投射。在卡门悲剧的故事中,《牧歌》象征未被玷污的人性本真,成为黑暗中一抹温暖的光亮,强化了歌剧的悲怆力量。当时代发展的喧嚣日益侵蚀心灵净土之际,这段穿越时空的《牧歌》,似在提醒着我们:即便身处命运的阴沟里,心中仍可存一片未被污染的星空;那是牧场远处山谷中传来的回声,象征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和向往。
第二期爱阅读电子报背景音乐,我们选播了由卡拉扬(Herbert von Karajan,1908-1989)指挥的柏林爱乐乐团(Berliner Philharmoniker)演奏,Deutsche Grammophon 1984年发行的CD版本。就让这首悲剧美学中的希望微光,伴我们悦读以“微型小说”为主轴的第二期爱阅读电子报吧!■
▲ 法国画家亨利·吕西安·杜塞创作的,描绘了著名歌剧《卡门》中的一个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