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读想
1- 每个生命都无法被取代
“每个生命都无法被取代。”这是我阅读冯以量《善生》一书中最喜欢的一句话。我第一次接触冯以量是读了《你背负了谁的伤》一书,后来我还把这本书推荐给我的母亲。书中的内容深深地打动我,因为里面的家庭模型都和我有些相似之处,我也更能掌握家庭关系了。话说回来,《善生》这本书给我带来的冲击力则更大,我也流泪了几次,早上晨读的时候,我忍不住向我的同桌推荐:“这本书真的很好看,我们要好好珍惜每一天,因为死亡和明天,你不知道哪个会先到。”我的同桌一脸诧异的对我说:“为什么你要去死啊,不要先去死,先把商业笔记做完,借我抄了再去死。”我真的无言以对!
《善生》最重要的理念应该是:“哀伤不是凝固的,而是流动的。”冯以量一直在用一个个个案来让我们发现:“原来哀伤是要被解决的。”虽然这是一本临终关怀的书,但是在我中学时期也受用无穷。
我还记得,我压力很大的时候,我会刻意的忍住情绪不哭,因为很多人都在。后来我读了这本书,我才知道问题出在:“我无法拥有一个独处的空间。”我记得书中有个个案是一位老母亲因为孩子安排佣人在他身边,陪她吃饭洗睡,导致这位老母亲无法拥有独自解决哀伤的空间,只能在卫生间里偷偷哭泣。读到了这里,我就意识到哀伤是要用来解决的,从此我会毫不掩饰地哭泣。听到某一段旋律我会哭,听到很悲伤的故事我会落泪;看到别人的逝世追忆影片我会哭,看着冯以量老师的书我也会落泪。
后来我学会了珍惜,珍惜每一天,珍惜每一刻,因为我知道每个生命都无法被取代,所以我开始学习:“对人友善,自我精进。不与人为敌,与内心的魔鬼为敌。”我的内心住着一个小小的我,有时候恶魔会把小小的我压垮,但是现在我决定站起来,与他对抗,因为内心的我,才是真实的我。
我珍惜每一天,珍惜每一个出现在我生命里的人。
2- 希望?
我最近在准备我校名誉董事长拿督李平福的追思会,我受邀演出弹奏几曲,送别我校最尊敬的董事长。弹着弹着,老师对我说:“前面可以悲伤,但是后面也要有看到希望。”此时我对死亡又有了不一样的看法。
周华健的歌曲《花心》里有这么一句歌词:“春去春会来,花谢花会再开。”这让我想到了,人故有一死,但是这不代表活着的人要哀伤一辈子。此时此刻我还在,我能做些什么?这理念也是这本书中不断提起的事。人死了,我能做什么?死了不能复活,但是我能复活自己的心。复活自己的心的前提是:“把枯萎的树,连根拔起,慢慢拨开内心,把希望的种子种在心里,慢慢浇水,让他成长,长成一株希望之树。”
我想这水,应该就是那流动的哀伤。这水到最后会流到世界各地,慢慢地被稀释,一点点地变平淡。最后再坐上希望之船,继续前行。
死亡不代表结束。我们因他而伟大,以他为荣,默默想起这位很亲切的老朋友,看到过往的回忆,内心坦然,心里充满光和希望。
3- 道歉,道谢,道爱
三道:道歉,道谢,道爱,是书中非常重要的理念。我也一直运用这项技巧,写信、写家书给我的母亲。我的母亲还因为我写的一文流泪了,我还没见过她读我的文章,读到流泪。我觉得这就是穿越了悲伤,表达了爱。
我对母亲说了很多我曾经做错的事,道歉。
我对母亲说了很多她对我的付出,道谢。
这文章就结束了。道爱呢?这文章没有一字爱,但是我母亲感受到了我的爱。曾经她的指责是我的痛和伤,但也是她对我的爱,曾经的种种付出,是为爱种下一颗种子,也是往日结果后,爱的回报。我对她没有爱吗?有,一切都在我的道歉和道谢之中,谢谢你一直爱我,我也谢谢我自己一直爱你。道爱。
4- 遇见冯以量
冯以量老师来我校进行讲座时,我把这本书拿给他签名。他看到《善生》上贴满笔记和便利贴,感到很震惊。我跟他解释说:“老师,你的书太好看了,便利贴是让我更好翻阅值得沉思的观点。除此之外,我也想写一篇文章推荐这本书给更多的人知道。”他对我道谢,最后我跟他一起合影,结束了我们之间的谈话。
后来我也在他的脸书上留言,算是个活跃的粉丝。他也记得我这个小屁孩,往后的见面,我也会与他闲聊几句,他也认得了我这个没看过世面的样子。
冯以量的书籍,非常适合现今的生活观。他在最合适的时候出书,为这急躁的世界提供了缓冲,也通过书中的内容化解了因科技发展而产生的种种人际隔阂。
最后,我祝愿大家在这本书中找到人生阶段的缓冲。泡一杯咖啡或茶,坐在最舒服的位置,拿起《善生》阅读,从书中缓缓地了解住在你心底的小小心灵,让它重见光明,也让自己变得更美好和快乐。■
芗宸 祝福各位
2024年8月1日
图书简介:(图书馆馆藏分类 C544.1)
学校及社会没有教我们如何面对悲伤。
大部份的人们累积的悲伤不是将之压抑就是搁置遗忘。
作者用最他真诚的文笔来和读者们说说有关哀伤及失落的故事。
希望借以此书能够营造一个安全而且不威胁的阅读环境,让你也能够和自己的哀伤共处。
让大家一同还悲伤一个真实的原貌。
让大家找到和哀伤共处之道。
请好好地善生。
▲ 照片由李芗宸同学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