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自己 / 焦点
认识自己 / 焦点
真正掌控自己的人生,往往源于对自我的追问。
老子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苏格拉底说:“你要认识自己”。
真正的认识自己,认识全部的自己—— 是一件艰难而又正确的事情。从别人那里得到启蒙是一个线索,真正的觉察和理解来自于自己。缺乏自我认识,人不可能解除无明和痛苦,也不可能真正想清楚自己的人生梦想和目标。
在公司听首席财务官分享,最大的收获是知道我们这一生最重要的挑战是:真正的认识自己,认识全部的自己。他说这是他一生最大的驱动力,虽然我没有追问他是何时有这个想法,但是仅仅是知道这一点,就已经足够震撼了。
认识自己的关键是理解自己的人生使命,想清楚自己的人生梦想,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
他说到,成功的儿童教育最终在于能否帮助他(她)在成年以前了解到自己未来的梦想。这一点比参加任何补习班,兴趣班都有用。
在过去一年,我注意到:牛人与普通人的最大差别在于牛人很早就知道自己未来想做什么。也许不是最终的梦想,但相比于身边的同龄人要早很多。如果说人生有什么不公平的话,这种“抢跑”就是最大的不公平—— 为什么只有极少数人能在自己少年时就知道自己的人生梦想,而大多数人终其一生也不明白这一点?
当然,知道这种“不公平”并没有令我难过,反而给我很大的启发:即从现在起,我要不断追问自己的人生梦想。每次在探索人生梦想方面稍有进展,眼前的道路就宽阔了很多。
凡人的“通圣之路”
一个资质普通,背景普通,运气普通的人,如何能做出一番成绩?
通过观察我所仰慕的那些人的生平,我把规律总结为:立大志,做小事,每日自省。
据张宏杰的《曾国藩传》记录,曾国藩在30岁这一年,决定学做“圣人”,“不为圣贤,便为禽兽”,没有中间道路可选。而儒家信徒的根本目标是成“圣”,理学相信:“人皆可以成为圣贤”,每个人都有圣人之质。
凡人怎样踏上圣贤之路?曾国藩从“写日记”开始,从一开始松松垮垮记流水账,最后演变为把写日记当成生活中的一件大事,而且思考每天生活的细节,甚至包括念头。他不仅自己写,还给朋友传阅,因为相信外力的监督作用:“师友夹持”。
回想我自己这些年的蜕变之路,一个很大的转折点就是从日更文章开始。在日更的同时,我每天坚持在微信朋友圈和知识社群工具—— 知识星球分享自己的想法。
而“做小事”强调的不是做孤立的小事,而是不断养成好习惯,改掉坏习惯。
美国开国元勋,同时也是科学家的富兰克林(Benjamin Franklin,1706年1月17日—1790年4月17日)在自传中记述,自己为了养成13种美德,专门制成如下的表格,每日自查。
95岁的美国亿万企业家查理•芒格(Charles Thomas Munger,1924年1月1日—2023年11月28日)在年会上谈到自己的睡眠习惯:“在过去,我并没有获得好的睡眠,每晚躺着床上脑袋里总是回荡着各种问题,经常到深夜都无法入睡。后来,我总算拥有了好的睡眠,在睡觉前把脑袋清空,快速入眠,并且8小时都睡得很好。这是一个好的习惯,但我直到93岁的时候才养成。”
本质上,曾国藩、富兰克林、查理·芒格都是同一种人,心怀天下大志,同时坚持日复一日的“修炼”,最终走上“圣人”之路。
这种道路,对于每个普通人都敞开了大门。关键还是看你是否有足够的心力。
普通人在年轻的时候,总是纠结于“眼下要做什么?”
经历一番痛苦之后,才真正思考“自己此生究竟想要什么?”
经历更深刻的磨砺之后,终于明白人生无外乎:“自己希望成为什么样的人?”
进入中年之时,我终于懂得思考:自己希望成为什么样的人。
回顾我过去几年的道路,我大约在34、35岁焦虑期间想清楚了:不能依赖工资,并发展出“三种收入之路”。这个顿悟受到了《稀缺》和《系统思考》两本书的启发。深入理解“闲余”、“正向循环”和“指数增长”的关系,可以帮助普通人摆脱平庸之痛。
系统驱动带来的巨大意义
如果我们希望真正掌控自己的人生,就必须理解“系统”的巨大意义。系统说起来神秘,其实简单,即针对某个主题建立的从思考到实践的闭环规则。
对于系统,《原则》一书做出了深刻而便于实践的总结,我建议任何希望改变自己命运的人,都能仔细阅读此书,真正理解书中的精神,并把自己所得用于改变自己的生活。
我大概一年前才真正认识到系统的重要性,并且总结出自己的写作系统、阅读系统、工作系统和投资系统。通过总结这些系统,我认识到自己过往的习惯只是这些系统的碎片。而只有站在系统的角度,我才真正理解后续如何迭代改进这些系统。大家可以参考这些系统,来梳理自己人生关键的系统,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更新。我们人生的真正进步,最终体现在这些系统的进步速度上。
这个世界并非只有黑与白
读书人有个问题,以为自己聪明,以为自己有原则,以为这个世界非黑即白。我也有同样的臭毛病。
几年前,我深切地感受到这种思考的弊病,只是一直没有找到出路。直到最近,有两个关键的思考启发我走出困境。
首先是对于人生终极目标的思考,我认识到:和我自己长期的目标相比,暂时的面子、感受和得失都不重要,统统不重要。而如果固守自己非黑即白的理念,无论自己多努力,多聪明,最后都会惨败—— 如果自己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再自以为是,也只会变成少数派。
第二个启发来自于曾国藩,他起初也是坚持非黑即白,但是根本无法融入官场,最终被迫回家反省。经过深刻反省之后,再次回到世人面前的曾国藩柔和了很多。此时的他,无疑是更具智慧的。放下非黑即白的行为习惯,拥抱整个世界。
立大志,做小事,每日自省。■
......
资料来源及整理 ▲ 搜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