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自己 / 焦点
认识自己 / 焦点
认识自己,就是认识世界的开始——苏格拉底
“认识自己”(希腊语:γνῶθι σεαυτόν,转写:gnōthi seauton,英语:know thyself)是一句哲学格言,根据古希腊和罗马的作者说法,“认识自己”和其余两句“无过度”、“许诺将带来麻烦”皆显著地刻在古希腊德尔斐(注1)神庙的阿波罗神殿上。这三句格言确切的位置不确定,有人说刻在前厅的墙上,柱子上,门楣上,神庙正面或者门口柱廊上。它们的刻文日期也不详,但至少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世纪。尽管神庙多次被毁坏和重建,这些格言似乎一直保留到罗马时代(公元1世纪)。据古罗马时代的知名博物学家普林尼大师(Gaius Plinius Secundus,公元前23年—79年8月24日)称,它们用金字写成。
“认识自己”是最著名的德尔斐格言之一,历史上被无数作家引用和分析,并被多种方式应用。虽然传统上被归功于希腊的七贤(注2)(塞勒诺、皮塔库斯、比亚斯、索伦、克里奥布洛斯、迈松和基隆)或阿波罗神,但也有说法是,这则铭文很可能源自一句流行的谚语,因其在神庙上显著位置而获得新的重要性。
约在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的一位文学家、诗人伊昂•奇俄斯(Ion of Chios)在一段历史碎片中最早明确提到了这个格言,尽管公元前上个世纪活跃的哲学家赫拉克利特(Heraclitus,约前544-前483年)也可能在其著作中提到过这个格言。该格言最初的含义主要是“了解你的界限”—— 无论是了解自己的能力极限,还是了解自己在社会等级中的位置,或者了解自己是个有限生命的个体。
其中最为著名的提出者可说是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Socrates,前470年—前399年)。苏格拉底以“认识自己”为基点而说出了那句充满智慧的自谦之辞:“我知我无知”,从而率先提出“主体”意识,预示着西方思想史上强调“主体之人”的时代发展。在公元前4世纪,苏格拉底的学生柏拉图(Plato,公元前427年—公元前347年)对这个格言进行了根本性的重新解释,他认为应该更广义的理解为“了解你的灵魂”。另在柏拉图的《阿尔西比亚德篇一》提到,即只有通过观察其他人,才能了解自己。
在19世纪和20世纪,“认识自己”这句格言被赋予了一些新的含义,这可从德国哲学和文学作者例如康德(Immanuel Kant)、黑格尔(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和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等著作中窥见。“认识自己”在精神分析学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被解释为对无意识心智理解的命令。
▲ 阿波罗神庙。
注1:
德尔斐(Δελφοί),在荷马时代旧名皮托(Πυθώ),为古希腊福基斯地区的重要城镇,被古希腊人认为是世界的中心,为一处奉献给阿波罗的泛希腊圣地,亦为阿波罗神女祭司皮媞亚的驻地,在此传达德尔菲神谕。于1987年以“德尔斐的考古地”名称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遗产名录。
注2:
七贤,也称古希腊七贤(Seven Sages of Greece),所指的哲学家和政治家包括索洛恩(Solon)、基比斯(Chilon)、皮提库斯(Pittacus)、珀尔安德罗斯(Periander)、克里索斯(Cleobulus)、比亚斯(Bias)及特哈伯(Thales)。他们以其智慧、洞察力和对伦理道德的贡献而闻名于世,被后人尊称为“七贤”。他们的思想和格言在古希腊社会中具有重要影响,影响了西方文化的发展和演变。
“认识自己”的概念在哲学和心理学中有着深远的影响,其中最为著名的提出者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认为,“认识自己”是指通过深入反思和内省,了解自己的内在本质、信念和价值观。他强调了解自己的重要性,认为这是智慧和幸福的基础。苏格拉底的做法包括对自己的行为、感受和思想进行持续的自我审视和质疑,通过对话和探索引导他人也认识自己。他主张人们应当追问自己是谁、为何而活、如何更好地活着等问题,以求得真正的自我觉醒和成长。
在现代心理学中,“认识自己”的概念被进一步拓展和应用,成为自我意识和自我理解的核心。通过意识到自己的情感、动机、能力和局限性,个体能够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并实现更深层次的个人发展。
尤其对青少年而言,理解和实践“认识自己”的概念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处理成长过程中的困惑和挑战,培养自我意识和自我接纳的能力,从而更全面地发展个人潜力并建立积极的人生态度。
苏格拉底关于“认识自己”的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对话和哲学观点中,尤其是在与自己的学生柏拉图的对话录中,如《对话录》和《麦诺篇》等。以下是来自苏格拉底的经典言论和思想:
自知之重要性:
苏格拉底认为,自知是智慧的基础。他说:“自知即智慧。”这表明只有当人们真正了解自己,包括他们的信念、动机和局限性时,才能获得真正的智慧和深刻的理解。
内省与自我审视:
苏格拉底鼓励个体通过内省和自我审视,探索自己内心的真相。他说:“我们不是先要了解别人,然后再了解自己。反之,我们首先要了解自己,然后才能了解别人。”
苏格拉底在柏拉图对话录《申辩篇》里有一句说话非常著名,一般的英译是“The unexamined life is not worth living”,中译是“未经审视的生命是不值得活的”;有些人对这句话不以为然,认为缺乏反思的生命也可以是值得活的、甚至可以很有意义。
未经审视的生命可能仍然值得活,却配不上人类。人过着这样的生活,就像狗过着蜘蛛或蚯蚓的生活,并不相称。
质疑与追问:
苏格拉底经常通过提问和追问来引导他人深入探索自己的信念和行为背后的动机。他认为人们不该简单地接受表面的看法,而是通过深入的对话和探索,揭示更深层次的真相。因此,他建议人们要保持怀疑和探索的态度,不断追问和挑战自己的观念,以期达到更深入的理解和更高的觉悟。这种方法不仅有助于更深入认识自己,也有助个人成长。
道德和行为的一致性:
苏格拉底强调人应该追求道德和行为的一致性,即通过了解自己的价值观和信念,使之与自己的行为保持一致。保持道德和行为一致还有助于个人在面对道德困境时做出正确的决策,苏格拉底认为这是实现真正的自我和谐的关键。此外,保持道德和行为一致还有助于个人在面对道德困境时做出正确的决策,从而建立起更加健康和积极的生活态度。
总的来说,苏格拉底强调通过自我反省和对话,深入了解自己的内在世界,并将这种认识与个人的行为和价值观保持一致,以实现更高层次的自我提升。
苏格拉底本人并没有写过书籍,他的思想主要通过其学生柏拉图的文字作品传承下来。如果想深入了解苏格拉底的“认识自己”的思想,可以阅读以下柏拉图的对话录:
《对话录》(Dialogues)
这是苏格拉底思想的主要文本来源,其中包括《伦理学篇》(Ethics)、《麦诺篇》(Meno)、《斐德罗篇》(Phaedrus)等等。
《伦理学篇》(Ethics)
在这部作品中,苏格拉底探讨了关于美德和幸福的问题。他认为美德是智慧和正义的体现,而真正的幸福在于能够实现内在的美德和道德品质。■
《麦诺篇》(Meno)
在这段对话中,苏格拉底与麦诺探讨了是否可以教导他人美德的问题。苏格拉底通过追问引导麦诺反思他对美德的理解,强调了通过探索和内省来获得真正的知识和理解的重要性。■
《斐德罗篇》(Phaedrus)
在这篇对话中,苏格拉底与斐德罗讨论了爱和灵魂的本质。苏格拉底认为真正的爱是灵魂之间的交流和合一,而不仅仅是肉体的欲望和情感。■
......
资料来源及整理 ▲ 维基百科:认识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