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编的话
主编的话
这期的主题——“认识自己”是我和同事偶然讨论中诞生的。当时觉得这个主题似乎过于“宏大”,因此考虑不采用。但后来我意识到,“认识自己”正是我们每天在做的事情。我们每天通过各种选择和决策,偶尔取得成功,但更多的是经历挫折、失败和错误,从中逐步增进对自我的认识。这些都是不断增强自我了解的点滴。如果我们能通过这些失败吸取教训,并进行修正,那么这种过程其实也是一种成功的反思。
早在古希腊时代,哲学家苏格拉底已经在讨论“认识自己”。可见,这一课题不仅历史悠久,而且与我们每一个人息息相关。也许你至今仍在寻找答案。倘若我告诉你,这可能是你一生的课题,你是否会感到有些沮丧?正如前文所述,通过生活,我们都在认识自己,这个过程并没有想象中的可怕。它只是我们每个人必经过程。或许有些人会在较短的时间内“找到自己”,但人的想法会因年龄、环境和经历的不同而变化。你此刻认识的“自我”与未来的自己,很可能会有所不同。
本期的焦点还涉及到MBTI。记得我第一次做这个测试是在7、8年前。当时我对测试中的字母组合难以联想,只记得第一个字母。后来每当有人问起,我都无法完整地说出那四个字母,于是几年间每当朋友提起,我又重新测试,过后又重新忘记。
近年来,我注意到韩国偶像会在自我简介中标明自己的MBTI类型。韩流的影响无远弗届,这使得亚洲尤其年轻一代对MBTI更感兴趣。大家认识新朋友会询问对方的类型,讨论某人是E人而如何,某人I人所以处事方式倾向如何等……作为社交话题。MBTI确实无伤大雅,但如果过分依赖它,甚至以此来区分群体,就可能陷入标签化的陷阱中。
关于MBTI的文章很多,其中一位专栏作者的观点让我印象深刻。该作者说,与其说MBTI测试能告诉你是什么样的人,不如说它反映了你在测试时希望成为的那种人。也就是说,在回答测试问题时,你可能会因为自己的选择而逐步引导自己向希望的方向发展。测试结果出来后,这种选择会形成一种“心理暗示”,促使你想方设法成为测试结果所描述的那种人,从而出现“我就是这种人”或“我们这种类型的人会这样做”等说法。
或许有人会不同意这种说法,认为这种现象源于测试者对自己的不诚实。但只要仔细观察,你会发现其中的微妙之处。无论如何,任何类似的测试都应作为参考,我们应多关心自己,培养逻辑思维、理性分析、反思和冷静判断。千万不要在别人定义你之前,就已经自行给自己贴满标签。愿我们都能更好地认识自己,发掘自身更多的优点,同时更要接纳自己的不足,为活出自己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