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花圃 / 师生投稿
百花圃 / 师生投稿
文 / 周艺敏(学校教育资讯与文宣室职员,高一选修课“自媒体创作与管理”教师)
“艺术源自生活”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一句话。若你也曾参与谢锡福老师所任教的人文电影赏析课,你将会发现很多映射时代思想、刻板印象、哲学教育等的影视作品。
书海始于环境,又是什么呢?
现今社会可称之为“快餐时代”,人们只能从待办与待办之间压榨碎片时间进行休闲活动。其中,短视频和直播视频无疑是这个时代的代表产物。尽管学校仍想鼓励同学阅读以及进行文艺活动,然而在现实中,学生往往面临着繁重的课业、补习、作业和备考任务,能够用来发展兴趣爱好的时间非常有限,这也是值得我们各方共同思考的一个现象。
我所表达的这些想法,可能显得有些直接,但我希望能够引发大家对理想与现实之间平衡的更多思考。在这个快节奏的生活中,理想是否能够真正实现,抑或它只是自我安慰的幻象,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我们关注的课题。
即便学生在繁重的学业负担中勉强挤出片刻空闲,往往也选择与朋友畅谈,或是在短暂的宁静中迅速闭上眼睛,恢复体力。阅读确实有许多好处,鼓吹阅读合情合理,但难道没有其他办法或途径,达到与“书中自有黄金屋”比肩的效果吗?事实上,睁开眼睛,环顾四周,一草一木、一人一物,皆有容易被忽视的道理。
人生不会总是一帆风顺,道理知道吧?要是人生没有任何困难,那就不是人生,是“神”生,但转念一想,要是你熟悉自己信仰的宗教,每位神明有其“九九八十一难”的故事,后成人们口中的“快乐似神仙”。若你认为这些迷信又虚无,那么你也可以试着把视线投射到任何一件物品。一支笔,前身是一棵树,被人锯掉,“扑通”倒地,被送上卡车,在崎岖的路上与其他木桩磕磕绊绊。后来,它进行一系列“惨无人道”的加工,再与同样落难的石芯会合,成为铅笔。
桌椅、塑料椅、灯泡、黑板,甚至是你藏在抽屉的手机亦然。它们曾经只是平平无奇的原料,经历加工后才成为有价值的物品。把加工视作磨练,将成品看作人生,就会发现:人生不会总是一帆风顺,经历磨练,才会收获有价值的人生。
“家有一宝,如有一老”,此言不虚。或许父母的思想过时,比如家父的理财观念:省就对了。不过,全家无法否认:从零开始的他,靠这“过时”的思想,养活五人家庭,供三块“叉烧”完成学士学位,其中一块甚至是独中生!父母的经历并非是争吵时告诉你自己吃了多少盐,而是借鉴的素材。思想过时与否,适用且有用即可。
当然,省钱嘛,也不能乱省。家父不吃午餐这件事,全家都在纠正了。这就是“借鉴”—— 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你会发现:环境与书海同样能够激发人们反思。我们会抱怨父母管这管那,让我们束手束脚,但我们一整年都在伸手要钱。注册费、书费、班费、班衣费、生活营费、班旅费、补习费、才艺班费、和朋友逛街费、吃喝拉撒费,统称零用钱,我们何尝不是让父母束手束脚?
父母抱怨过吗?没有。
那我们抱怨父母前,是否曾想过父母为我们耗尽他们所有的一切,甚至青春吗?我们没有。
认真生活,观察生活,哲理皆在环境。《庖丁解牛》也是例子之一,以切牛肉诠释养生之道,有理有据,这也是生活的智慧所在。我当然希望并鼓励学生们投入书海,但若真的没时间,不如认真生活。生活的每一细节,仿佛一部无声的哲学著作,静静地在我们周围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