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焦点
/ 焦点
(文 / 帕帕拉佐、编辑部 )
“欧亨利式结尾”通过出乎意料的转折,令人物命运或心理发生剧变,既让人惊讶,又合乎情理。掌握这种技巧,可以让小说创作更具创意和惊喜。
作为美国短篇小说巨匠,欧·亨利(O Harry)的小说艺术独树一帜,其作品结尾的艺术,更是举世闻名。所谓“欧·亨利式结尾”,更是流传成为了以他名字命名的独特文学现象,指的是小说在结尾部分发生与之前完全不同的转折,从而使人物的性格、心理与命运发生巨大变化。这个变化是出人意料的,但在细品之后,又是合情合理的,独特的艺术魅力就此产生了。这种独特之处普遍存在于欧·亨利的短篇小说中。
欧·亨利与俄罗斯戏剧作家契诃夫(Anton Chekhov)、法国小说作家莫泊桑(Henry René Albert Guy de Maupassant)在文学界同时代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然而,欧·亨利在世时的高产或许正是他不被文学界重视的一个原因,似乎总有种思维定式:卖座的肯定不是顶尖的,文学也一样遵循着这种偏见。
欧·亨利的短篇小说中,总能让人看到希望的光芒。无论他描写的是多么黑暗的环境,甚至充满崎岖曲折,他的作品依然展现出许多人性光辉的一面,这是欧·亨利的独特之处。当然,欧·亨利也擅长讽刺,尤其是对那些贪慕虚荣的人,他的讽刺令人拍案叫绝。然而,他的讽刺并不刻薄,更多的是让人会心一笑。他笔下的盗贼和骗子,应该是文学史上少见的类型,因为欧·亨利本身曾生活在贫困中,长期处于社会底层,曾做过牧童、药剂师、出纳员等工作,深知底层人民的艰辛,因此他从不讥讽小市民或底层民众,反而给予了他们极大的同情。
文学界有一种声音认为,欧·亨利的社会批判力度不够,影响了作品的深度。然而,在那个充满堕落与衰败的美国社会中,难道对丑恶的描写还不够吗?欧·亨利的作品处处充满着人性的光辉,这正是所谓经典的魅力所在。
在他的短篇代表作《最后一片叶子》中,欧·亨利讲述了两位年轻画家苏和琼西以及她们的邻居贝尔曼的故事。琼西得了严重肺炎后,将生命寄托在窗外最后一片长春藤叶上,认为叶子掉落时自己也会死去。朋友苏向老画家贝尔曼求助。贝尔曼是个脾气暴躁、爱喝酒的失败画家,梦想着创作出一幅震撼世界的画作。一个暴风雨的夜晚,最后一片叶子依然挂在藤条上,琼西因此重拾活下去的信念,奇迹般地活了下来。然而,真相揭示时令人震惊:那片叶子是贝尔曼在暴风雨中拼命画上去的,为此他染上肺炎并去世。贝尔曼在生命最后时刻,终于创作出了一幅震撼人心的杰作。
因为和最底层的人民一样有过无可奈何的痛苦和挣扎,欧·亨利才会把世情冷暖写得如此令人唏嘘;怀揣对“小人物”的深切同情,欧·亨利才总能在不幸的灵魂中捕捉到闪光之处,让人极易与之产生共情。
所以,“欧·亨利式结尾”并不在于故事的引人入胜和结尾的曲折崎岖,而是作品里面所传达出来的温暖人心的力量,这才是欧·亨利作品能长存于世最重要的部分。一些作家或编剧,只学了“欧·亨利式结尾”的皮毛而不及内里,出人意料的结尾是有了,但常常令人觉得生硬,甚至莫名其妙,其实就因为并未真正把握住“欧·亨利式结尾”的魂魄所在,为了反转而强行反转。殊不知,合理是故事编排的基础,当合理不存在时,再怎么出人意料的反转,都是很难令人接受的,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自然失却了共情的基础。■
设立预期:先让读者对故事的发展有一个自然的猜测或预期。
制造转折:通过细节的铺垫,埋下一个伏笔,最后用一个反转来颠覆这个预期。
情感冲击:反转不仅仅是情节的意外,更应该带来深层的情感共鸣,可能是惊讶、感动或者对人性的深刻理解。
……
例子:一个年轻人努力工作,为了获得一份梦寐以求的奖学金。他为此牺牲了很多时间和精力,最后终于拿到了奖学金。可是,当他准备去领奖时,突然发现那份奖学金已经被颁发给了另一位同学—— 那个同学是他为之努力工作的父亲,而这个奖学金本该是他父亲为他争取的。
这个转折会让读者对故事中的人物和情节产生深刻的反思和情感的震动。
欧·亨利(O Harry)简介 |
原名威廉·西德尼·波特(William Sydney Porter,1862年9月11日—1910年6月5日),美国小说家。出身贫寒,曾从事多种职业,后因银行工作涉账目问题入狱。服刑期间,他以“欧·亨利”笔名创作短篇小说,因情节出人意料而广受欢迎,假释后成为全职作家。
欧·亨利创作了近三百篇短篇小说和一部长篇小说,风格幽默、巧妙,常描绘美国中下层人民生活,并以“欧·亨利式结尾”著称。他被誉为“美国现代短篇小说之父”和“美国生活的幽默百科全书”,与居伊·德·莫泊桑、安东·契诃夫并列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之王”。
......
资料来源 ▲ “欧·亨利式结尾”独树一帜的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