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读想
◆ 闫学著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内容简介:没有使命感的教育是盲目的,没有责任担当的教育是轻薄的。真正的教育不仅应该具有效率和效益,更重要的是要具有灵魂,具有坚定而明确的价值追求。
说来惭愧,会再次好好地读这本书,主要是因为前些日子去上了吕佩橙博士的课。上半部分的内容,她不只一次地带出“教师不阅读”的情况。课堂上,老师有句话特别扎心,大概是这么说的“老师们不阅读,但却是成天都在让孩子阅读的人”。这听着特别惭愧。
近来在整理吕老师课堂介绍的大量书目中,挖到了这么一本书。虽然书名题为“给教师的阅读建议”,但我觉得里头的部分内容,也适合其它行业的人来阅读。其一,你或许可以认识教育这个行业,也可以读读里头所介绍的读物;其二,了解阅读这回事应当如何进行。我想哪怕不是老师,阅读这回事也离你不远。加上,作者不断强调,阅读就如呼吸一样,它应该是每一个人不可不做的事情。
一、教师生活与阅读 、备课与阅读
若教师的生活只有教书,只有那一成不变的教材,你可以想象吗?其一,这位教师的生活面貌,会是一个怎样的状态?对于我而言,少了阅读补充自己,那生活会不会是一种虚有其表的形式?若教师的生活只有教材,永远都是那几本书,看似倒背如流,但其实和录音机有多大的差别。我当然也同意作者所言教师的生活,不仅只有阅读,它应该还有其它可以增添教师生活的乐趣。如旅游、个人兴趣爱好(创作、手工、摄影等)。不管它是静态,抑或是动态,都给教师生活带来不同的天空。
其二,那不阅读的老师,他的课会上得如何?我不能说一定不精彩,但是完全不阅读的老师,要怎么把知识和与时俱进的生活做结合,这是我疑惑的。一篇课文也好,一个作家,一个发明家,一个毕氏定理,后边都着深奥的思想所在。比如你谈爱因斯坦,那你是不是也可以谈谈他怎么发现相对论?他的思想背景?他的生平怎么让他走向这条路?为何偏偏就是爱因斯坦发现呢?一篇课文,比如《庖丁解牛》,我们都会说他只是借助解牛来谈生活的养生道理。但是若我们也可以跳出文科的框框,将庄子的“顺其自然”与生物课上的“神经元”课作结合,那岂不精彩?但是,这考验最大的是,这位老师你懂了多少?你知道了多少?你能融合的知识有多少?
所以平常教师阅读的积累,直接影响了老师怎么备课。我赞同作者所说的,哪怕几年下来都是同一篇课文,但因老师的阅历积累,他对同一篇文章的上课诠释/教导模式,肯定会有一些不同。那,这样的备课,花的不是几天的时间,不是多少分钟的问题,而是这位老师的一辈子。
二、如何决定下一本要阅读的书?
作者说,下一本书就藏在你正在阅读的这本书中。因为想要更加了解书中所提出的思想,我们会相应地去寻找相同类型的书,来巩固加强我们对此的认识。当然,同样的,如果你对现在阅读的这本书,觉得坡度太大,无法理解。那也可以先放下这本书,去找大量其它关于相同领域的书,来做补充。文中举了一个例子,关于阅读《诗经》。若你读不懂《诗经》,那就先找找现代的诗歌来看看,学会体会诗歌的意境,学会认识诗歌带给读者的味道。接着或许在学习的路上,你又找到了个别你非常喜欢的作家,为此一首又一首地读着。你的累积,不知觉地丰富了你,所以当你翻读《诗经》,突然就感觉“开窍”了。若你接着又具备了文字学、音韵学的知识,那读起《诗经》,你的理解肯定更加深入了。
所以啊,阅读这回事,是一步一步慢慢累积的。你的知识架构,随着你阅读相同类型的书也好,甚至不同类型的书也好,都会自然而然地开始整合。你会发现,随着你的阅读量越大,你所知道的就越少,也才发现,原来人生是如此渺小的。
三、阅读+写作+创作
当读的书越多,就越训练你的思维。在这思考与阅读的过程中,也应鼓励自己写一篇随笔,或记录笔记。这除了是一种记录或写作外,其实也是一种对自己的再创作。我记得,念书那会儿,我虽阅读了大量资料,脑袋里各种打结之余,也有着各种想法,但是最大的问题就是下不了笔。就在那时候,和某老师吃饭,老师说了一句,“想,只是停留在你脑子的想法而已。它必须通过你的笔尖将它写出来,那才有办法好好地整合”。这句话,至今依然影响着我。
很多人会说,我读了一本小说,我读了一本书,但是不知道为何,没过多久,我就忘记了书本的内容。就像作者所说的,我们要学会做读书笔记,我们要学会写读书随笔,通过你那粗糙的记录也好,它其实都在加深你的印象,也在将这本书融化于你。每一本书,它应该是在阅读后,至少有一句话,是你印象深刻的。它,未必是你赞同的;它,可以是颠覆你想法的句子,我想那就够了。因为这意味着,阅读,和你的“再创作”作了一定的结合。
四、越忙越要读书
挺讽刺的,像作者所说,我们都会用我们很忙,我们没时间,哪里还有精力再去阅读?这岂不是在增添压力吗?为何越忙就越要读书?在你很忙的时候,我们只是一味地忙,一味地往前冲,我们真的没有时间吗?好像不是这么一回事。我始终也很爱说一句话,时间是挤出来的。如作者一直挂在嘴边的,阅读就如呼吸一样。当阅读已经成为你生活一部分的时候,你就不会再感到压力。你之所以觉得它是一种压力,那是因为它还未走入你的生活。忙碌中的阅读,可以让自己沉淀下来,可以让自己有时间和自己相处,何乐而不为呢?
五、文理不分家
这一点我相当赞同。若你是文科,不应该只埋没于文科的阅读中,相同的,理科也一样。若只是单方面的认识,那还是有些可惜的。文科的你,也多涉略一些理科读物;反之,理科的你,多涉略一些文科的读物。我相信,因为领域的不同,思考模式的不同,必会给你带来一些惊喜与震撼。理科的你,可以感受风花雪月,或哲学一般思考的文科人;文科的你,也当去学习与感受理科的理性与强烈的缜密思维。若能二者结合,这是一件相当欢乐的事。毕竟,生活哪有分得这么细腻呢?我们吃的喝的,与理科知识脱离不了干系,但这种饱足感的精神层面,又是文科生善于表达的。你说,文理该如何分家呢?
啊,这或许也是近些年来,一直闹人,却还未能让我看出一片云彩的课题—— 跨领域教学。
六、教师应该读什么书?
教师的阅读不限于任何领域,但他又不同于一般读者。作者认为,教师阅读应该有那样的一个目的,就是完善自己的知识架构。他也强调阅读的三个板块——“专业知识”、“教育理论”、“人文视野”,另外也应该多读“经典书”。所谓经典,是可以重复阅读,并在每一次重复阅读中都可以有所领悟,似乎每一次的阅读都有吸收不完的精华。
对于作者所说的三个板块加经典书,我是赞同的。但我想这不限于教师而已。哪怕其余读者,也是有着完善自己的知识架构的方向。如上所言,老师的备课与教书情况,和他个人的阅读与阅历有甚大的关系,但其它行业我想也是如此的。每一个行业都有它所必需具备和与时俱进的知识,同理也会有相应的理论。至于“人文视野”就更不用说了,哲学思考,文学作品,哪怕你不认识它,它也认识你呢! 你或许会说,我是做IT的,和人文没啥关系 ,那或许我们得静下心来思考何谓“人文科技”?
七、办读书会的意义
为何要办呢?读书会,总会有一个分享人 ,他针对他所选的书,做了介绍之余,也肯定有着他个人的延伸阅读。这个延伸阅读,可以包括他结合其它相同类型/或不同类型的文章做出比较;他可以结合个人的生活/经验来谈。听别人有力的分享,那是一种思维上的交流。你或许会发现一个新颖的角度,你或许会发现另一片新书海。甚至,可以认识更多的书友呢!关于这一点,我还是挺赞同的。
沉浸在浩瀚的书海中,是一个我们说不完的人生之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