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读想

读影会:Are You Lost in the World Like Me?

图书馆服务团日前举办了线上《Are You Lost in the World Like Me? 》读影会,全体团员欣赏由Steve Cutts导演制作的短片。短片采用怀旧迪士尼风格,视觉灵感来源于100年前(即在上世纪30年代)美国著名动画导演创作的动画Betty Boop和Popeye。通过怀旧形式,展示了一个迷失在手机屏幕、网络中的现代世界。

短片大部分用灰色画面展示,用简单的动态与巧思,夸张的人物刻画和情节变化配上轻松愉快的音乐,让原本讨喜纯真的角色、风格变得衝突性十足,辛辣讽刺。

Steve Cutts毕业于萨里艺术与美 术设计学院,现在萨里创建了自己的工作室,身兼插画师与雕塑师,除了这些技能,导演也在扩展自己在网页设计图形和动画方面的知识。他早期的作品还有手绘黑白讽刺动画《降落》以及《3分钟看人类如何毁掉地球》等。

以下收录4篇图书馆服务团团员的观后感。

郑理晏(高三理孝)

这是一个很悲伤的故事。不,这不是故事,这是现实。是此刻,也是未来。

但是我们依然要心存希望,要相信自己内心仍旧有一点点的“小男孩”,对这种种的现象百思不解、痛苦不堪。

在这个时代,人口密度越来越高,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却越来越远。全球暖化日趋严重,但是一张张冷漠无表情的面孔,却寒到了骨髓里。高楼大厦、人造卫星以外,蓝天白云其实还存在,但是人们只顾低着头看着一块块发亮的屏幕,最后跌进科技进步的圈套里。

不论是吃饭团聚还是天灾人祸,最重要的是打卡拍照。人们都只在乎把生活中伪装出来的光鲜亮丽的一面,呈现在世人眼前,渐渐地、渐渐地,便失去了对自己的真实。每个人变得暴躁易怒,温暖消失殆尽,小男孩只剩下胆怯与恐惧。他会不会长成一个懦弱的人?表情符号越来越多,脸部情绪却越来越少,面肌变成一处多余的身体部位。

很有象征性的一幕,便是所有人都被锁在了似电话的牢笼里。我们都被套上了科技的枷锁。灰姑娘与王子也不再相爱。

在这个时代,走错一步就会被传遍千里,被千夫所指。承受不住的人,选择结束了性命。所有人都是凶手。“雪崩的时候,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最可怕的是,他们甚至没有自觉、没有羞愧、不觉罪恶。

短短的三分钟,很多事情正在同时发生。短片呈现出太多太多的含义让人惊艳,让人反省:ARE WE LOST IN THE WORLD LIKE THEM? 短片结尾要告诉我们,如果继续,到最后,所有人都将与光明背道而驰,坠入无尽的深渊。

王燕欣(高二理爱)

看完这部短片,我感觉它就是以讽刺的形式来表达“创造科技反被噬”的观点。短片中的画面无不在讽刺深陷于科技中的人们,从全世界的人都在低头滑手机、丝毫不在意脚下的情况,到动物们参观着“沉迷科技的人类园”,再到目睹死亡的时候仍只顾着拍照的行为为止,我觉得是相当充分地从各个方面来讽刺现代的社会现象。

不仅是网络和现实中表情的区别,我认为短片中“滑动选择伴侣/相亲对象”的画面,也像是在讽刺网上的交友软体——  根据简介及脸蛋选择喜欢的对象。我认为这就是把人类的消息虚拟化的其中一步。当我们活在一个虚拟的世界,那我们还能算是活着吗?我并不认为。

从警察无故殴打群众、人们却只敢在网上发布视频,无表情地、佯装正义的说着要为他们讨回公道,和迫使一个生命走上自杀的道路这两个情节来看,我觉得科技已经把人类的“情感”能力给删除了。在网路上说着要帮助别人,可他们真的有做到吗?他们是不是为了让自己看起来不那么冷漠、不那么突兀,才随波逐流地写下这些留言?网路上的留言是根据账号发布的,如果别人开始追究责任,只要说一句“那不是我发布的,我被骇了”就可以草草了事,因为没人能作证那个留言是不是你发布的。就是因为网路上的留言是不需负责任的,所以在当今社会中,才会有如此多网络霸凌的个案。

短片中描述网络霸凌的画面可说是相当讽刺。随着女孩往下坠,人们的手机随着视线下移,再冷漠地散开,留下没被科技“变异”的男孩为女孩的死流泪。女孩的事件在人们的眼里,不过是一件值得八卦的新闻。当她在社交媒体上被霸凌,网民们选择嘲笑她,把她当作一个笑料。当她结束生命的时候,网民们却哀悼她。但他们真的是打从内心的感到哀伤吗?在我看来,他们不过是在“表演”,演着一个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人类,实质上却已成为冷冰冰的“科技人”。

我在便利贴上用一句话整理“科技人”活着的意义——  “生老病死不再重要,手机头条才是王道”。没人会去在意刚出生的生命、没人会去在意自我了结的生命,他们在意的不过就几件事情:可以发动态了!

最后,人们只顾盯着手机屏幕,并没有注意到自己已经在赶往死亡的道路。我认为这是一个恶性的循环,现代家长只懂得给孩子科技来让他们安静。试着反思,还有多少家庭可以在用餐时不使用手机的情况下,好好的吃一顿饭?

人类发明了科技,想着可以更便利地生活,却没有想过会被科技反噬,发展成一个人类没了科技反而活不下去的世界。

张紫樱(高一文商和)

短片的故事情节,自有夸张化的成分,但不保证未来不会如此。值得一提的是女孩跳楼而人们情绪毫无波动,只顾拍摄事情的发生过程的画面。若说是迷失自我倒也不至于,人们总是在清醒与迷失之间反复无常,清醒是无需言语的纯粹,可迷失却也有分类。

群众愈发地沉迷手机,是因为从中能接收爆炸性以及感兴趣的资讯。当你浏览的内容随着时间有了一种趋向,系统就会计算出一套完美的推送法,致使人们更加沉迷—— 谁不喜欢万事万物都顺着自己的意呢?这种沉迷若是对人又会分为两种,即表现欲强烈的人,与好奇心窥视欲强烈的人,而这种双向的依赖关系被浓缩成点赞与分享。

抛开“人”的崇拜,任何事物的崇拜或偏爱都会形成迷失,即“看”和“说”的快感。在虚拟世界的新鲜感中,不断发掘与探索本就是欲罢不能的,它会使人的注意力衰弱,因为一切都光怪陆离却也大同小异,于是又延伸出一个词:麻木。

小男孩作为一个“局外人”的视角,却没有找到存在被认可的意义,如果从他的年龄来看,是一个即便聪明也聪明得有限的孩子,长期的怀疑与困惑,将导致一种本不该发生但情理之中的抑郁情绪——发展成第二个跳楼被围观的人也说不定。我个人认为手机并不是小男孩困惑的源头,网络才是。

现实上,沉浸在手机的大人甚至家长,或许不会像短片那样狂热,而是会把自己教育上的缺陷同孩子的问题连接,我并不是说家长如何不负责任,而是现在网络不仅是甜蜜的毒药,也是一个发泄与推卸责任的存在了。甚至于,人们在网上也发展出一种优越感,痛苦被分为三六九等,甚至形成了成年人对未成年人、流行对古典、有趣对事实的情况,变成一种傲慢的态度 (当然现实中是绝对不会表现出来的)。

事实上,写这篇观后感多少有点不确定,我不否认手机会带来这些,而网络是推波助澜的帮凶—— 可关键在人呐!人们一味的追求新鲜与有趣,一味的跟随主流,才是造就这个现象、这个故事的主因。事物都有两面性,在这个社会上,难道看书的人没有吗?善用手机或网络的人没有吗?当然有的。但为什么这支短片着重表现了黑白的“美丽新世界”呢?因为这种现象正在成为主流,而人们或多或少意识到了却没有改变的方法。只有一句:我们是拿着手机的局外人。

写到这里我终于明白写的时候一直再回想的那个词了,叫“娱乐至死”,而短片表现出的是结合了另一个词的情景,即:乌合之众的娱乐至死。这话说的倒显得我优越了,我刚刚以自己为例子证明了上网的那种优越感。就目前情况而言,娱乐至死不至于,可麻木的趋势逐渐显现。而不得不说,短片黑白怀旧的风格的确讨人喜欢。

颜亦婕(初三勇)

随着科技的发展与进步,可能以后的我们就会像短片中的那些低头族一样,完全不看前方的路,只是看着手机屏幕,盲目的跟着前面的人们走,就连掉下了下水道也不自知。小男孩看着那些人,不知道该怎么做。看到有人被欺负、霸凌,他们也仅是拿起手机拍摄。就连与最亲的家人一起吃饭,都只低头看手机。

现实生活中,仿佛许多人得了社交恐惧症,即使面对面也要互发信息,就像微博上流传的一句话:“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的距离,而是我坐在你面前,你却 给我发信息”。手机的确带给人们非常多的便利,也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可是到底为什么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变得越来越远、越来越冷漠了呢?这个问题值得我们去好好的思考、反思。

信息里的表情包已经代替了脸上所有的表情。发这些表情包的时候,我们是不是都是面无表情的?我想是的,因为我也一样。所以看完这个短片后,我想改变,我不想我们的未来变得和短片里的人一样,那么冷漠、空虚,只活在虚拟世界里。但是靠我一个人的力量是多么的难,我们需要呼吁大家,每天少看手机几小时,用那几小时来完成未完成的作业、学习新事物。这几小时或许可以改变你的一生。

短片中有父母生了孩子,但只顾着拍照上传到社交媒体,而对刚出生的孩子不管不顾,让其在地上爬行。看见跳楼自的女孩,人们也只打开相机拍摄,手机镜头随着女孩的坠落而移动着,当女孩坠落地面后,人群却一哄而散。

短片的最后,人们跟着前方的人行走,直到掉下悬崖,短片结束。我真的不希望这些事情未来会发生在我们身上。为什么古时候的人们没有手机也可以存活,而我们就不能做到呢?我希望人们可以暂时放下手机,看看周围,看看世界,关心一下身边的家人,和他们好好的聊天,聊聊彼此的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