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读想

莫言《晚熟的人》读后感 —— 中国农村新面貌

陈胜耀老师





莫言 / 著 人民文学 / 出版 C857.7 (0104898) / 分类号

《晚熟的人》是莫言在201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出版的首部作品,收录了12篇中短篇小说。在读着这十多篇小说时,却有一种读着散文的感觉。因为几乎每一篇,都是从一位得过国际文学大奖的作家的视角,去叙述中国高密东北乡的人事物,这似乎正是莫言身分的暗影。甚至在数篇小说中,还把自己的名字“莫言”明写了进去。

莫言在接受中国新华网文化频道主编袁思陶的访谈中有提到,这些小说其实都有现实的原型,但原型和小说之间差距很大。不过,他认为若被他的乡亲们读到,估计还是会有人主动对号入座。在小说中,其实也有类似的故事情节。得过国际文学大奖的作家回到家乡时,乡亲们都会对着大作家嚷嚷,得意得或抱怨的询问怎么就在小说里把他们写得这样或那样。如此,更让我这位读者掂量着小说故事中真实与虚构的比例。但这其实对阅读本小说不构成任何意义。

这12篇小说,有写人民公社时期的农村,也写改革开放后的农村。有因为欺负同村里一位傻瓜,而被父亲剁掉右手的小男孩的命运;有当年还只是个饥肠辘辘、散发汗臭的农村小青年,改革开放后成为公司总裁的故事;有改革开放后种了两百多亩麦田的年轻小伙,其爷爷却曾因为拥有半顷地而被划为地主遭批斗的遭遇;当中,我颇喜欢《红唇绿嘴》这一篇,故事中叙述着改革开放前农民们刻苦的情景,也点出二十一世纪网络的发展为农村带来的改变,当中不免引导大家思考社会与政治议题。

小说男主人莫言,因父亲病重而从北京返乡探望。此时,家里来了一位远亲——莫言的姑姑的侄女,人称“高参”哭着进了家门。“高参”之所以哭着进门,是因为听信谣言,误以为莫言他爹“老”了。这谣言的来源,正是从村委的监控器上窥见莫言返乡归来,因此断定是其父亲过世之故,谣言也就被传开来了。读到这里,我实在忍不住笑了出来。自小在新村长大的我,也知道乡下谣言之快之可怕,某人村头跌倒毫发无损,传到村尾竟是头破血流死了。莫言在小说中把谣言的源头,设计成村委凭监控器画面而单方面捏造,实在是有些许的嘲讽。

中国政府在全国各地都装上了监控器,这已经是国际间热议的话题。但在小说故事情节中,莫言惊讶连乡下也已经被覆盖。“高参”因此说道,时代不同了,“得网络者得天下,失网络者失天下;得网络者得民心,失网络者失民心。我们要做网络的主人,不做网络的奴隶。所以,网络是天堂,网络也是地狱;可以利用网络消费,也可以利用网络赚钱......总之,网络能把人变成鬼,也能把鬼变成人,当然也可以把人变成神......”

故事中的这位女主之所以被称为“高参”,是因为其欲申请入党遭拒,故不断参谋划策,利用网络发展之势与乡长和县政府搞对抗。其中一次,带领村民在空地上搭建临时建筑,期盼政府收购时可讨要高价。但因公共土地属于公产,在政府派员进村拆除违建时,透过手机拍摄工人强拆和村民头破血流的画面,并把视频上传到网络,写着“暴力拆迁,头破血流”的标题,瞬间引起关注。后来,村党支部书记透过村里的监控器画面,发现村民头破血流其实并不是强拆建筑的人员所造成,而是“高参”用砖头给打破头捏造出来的。

上述情节引出的社会议题,既是中国政府全面监控的利与弊。在故事中谣言传开的背后,是隐私权的疑虑。连莫言返乡探病这件事也被村委发现甚至变成莫言他爹“老”了的谣言,实属可怕。但从社会公安的角度思考,在对付一些犯罪行为时,却不可否认对破案带来了极大的帮助。

强拆事件之后,“高参”并没收手。而在网络社交媒体开设了两个账号,取名“红唇”和“绿嘴”(这正是小说篇名),专卖谣言赚钱,并收买数百个网络铁杆水军,让他们咬谁就咬谁,让他们捧谁就捧谁,在网络上掀起滔天巨浪。这位改革开放前60年代初人民公社时期,在东北高密东北乡成长的女人啊,当网络在农村普及时,已经是超过半百的人了,竟如此操弄网络世界于掌中,不得不让人佩服!

这本《晚熟的人》,刻画了新世纪中国农村的新面貌。就如莫言对袁思陶说的,“显得农民更过去不一样了,有的农民是在田里边工作,有的农民是在外面打工,也有的农民在写诗,也有的农民在写小说,也有的农民在网络上招摇撞骗,现代社会的农民是形形色色的。为什么我一直还在写农村和农民?因为我觉得现在的农村跟城市已经没有什么界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