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花圃 / 师生投稿
百花圃 / 师生投稿
文&摄 / 吴宇柔(高一文商勇)2022083
我依稀记得在假期第一天时,我喝到了奶奶炖的“银耳莲子红枣羹”。羹汤入口那一刻的美味,甜到我的心坎里,久久回味。银耳滑嫩晶莹,莲子又颗颗饱满,实在让人垂涎三尺,如同天宫佳酿。
我很少和奶奶聊天,也很少提及我的校园的点滴。鲜少的几次沟通,也只是夸赞奶奶做的佳肴。奶奶的厨艺出奇地好,每一次都让人忍不住大快朵颐。俗话说:要抓住一个人的心,得先抓住他的胃。我想,奶奶很好地诠释了这个道理,秀色可餐的每一道菜都精准地抓住了我的胃。可即便如此,我和奶奶的交流,仍旧少之又少。
这一次,我鼓起勇气,进行了一次跨时代的谈话。“嬷嬷(广东语),你这个(指甜羹汤)怎么煮的呀?好好喝哦!教教我吧!”
奶奶的眼睛忽地明亮清透,拉我到一旁,开始滔滔不绝地和我说起她的做法。从银耳一朵朵怎么处理、到莲子一颗颗地剥开、炖煮的时间,没有比这更详细的做法了。我也在一旁默默地聆听、记下。奶奶看着我这般模样,也露出了心满意足的笑。
我忽然明白,奶奶早已在等待这一刻好久,好久。
我一遍遍地确认做法、步骤、材料,细细地盘算着回到家就做给爸妈和弟弟喝。到了中药堂,我也反复地检查着材料的比例,心中不停地默念:绝对不要出错呀!
到了家,不外乎地懒了一阵,便撸起袖子打算开煮。泡发一小时的银耳,剪开红枣、开水烫开莲子,剥去莲心。
剥莲心时,我的指甲被磨得发疼。莲子的外壳如此坚硬白洁,而那细小碧绿的莲心却深藏其中,令人难以窥探。
“莲子,莲子;怜子,怜子……”怜爱之情,盼望归家的心情,都是长辈的一种叙述。苦涩的莲心本不该留在甜羹中,注定是要被剔除的。可面对拨开莲子、剔莲心这一动作,心中莫名感到一阵苦闷,如同被蛀虫咬噬般难受,仿佛有一种难以言喻的情感在心中滋生。
更多的关于甜羹的步骤就不再细说了。那是属于奶奶的私房味道。
“嬷嬷,真的好甜,好好吃!你为什么不吃呀?”年少时的我,曾如此真挚地发出疑问。手中捧着的玉液琼浆,让人回味无穷,连带着指尖也沾上一抹甜,而奶奶的面庞如此温和,只是淡淡地摇头。
而如今,我在熬制甜羹的过程中,找到了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