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y people dual screen political debates

水火計畫讀書會書目摘要單

書名(以學術體例詳填資料,網路來源提供超連結及檢索日):

Chadwick, A., O'Loughlin B., & Vaccari, C. (2017). Why people dual screen political debates. Journal of Broadcasting and Electronic Media, 61(2).

導讀者:王喆                 

原作摘要:

電視競選辯論時的雙重熒幕行為是一個新的領域,讓政治精英和記者得以尋求新的影響閱聽人態度和行為的方式。但是多大程度上那些非精英的雙重熒幕使用者也能對他人施加影響力?特別是針對他們的社群媒體追蹤者、普遍意義上的社群媒體使用者,甚至是政客和記者?這樣的行為又會如何影響短期和長期的競選政治參與?本研究針對2015英國大選辯論事件,開展了獨一無二的、基於具體事件的固定樣本問卷調查(第一波N=2351;第二波=1,168),我們發現在社群媒體重構電視政論的情況下,人們會發揮他們的能動性和賦權的力量,進行政治參與。


前言

概念化雙重熒幕:在直播媒體和社群媒體之間或跨越兩者進行整合和切換的一整套實踐方式。

與先前研究的區別:聚焦於動機、影響,以及它們與認知和行為參與之間的聯係。

新的突破:1)數據具有適用性(用2015年4月的選舉辯論的Twitter數據來篩選樣本,發放兩波問卷,第一波樣本數為2351,第二波為1168);2)動機與短期長期競選參與的關聯分析。

現實意義:迴應Katz與Lazarsfeld的理論:如果源於影響力的行為被充分擴散,便可為政策制訂提供民主養分。


理解人們使用雙重熒幕參與政治辯論的原因:資訊、分享、影響、參與

1. 人們使用社群媒體來獲得競選資訊,與他人分享資訊和意見,嘗試影響線上追蹤者及記者、政客的詮釋框架。

2. 在對話傳統中,動機與政治參與很相關,透過社群媒體/互聯網獲得資訊、表達想法都會激發政治參與。但針對雙重熒幕的動機的研究還在搖籃狀態,只有Gil de Zuniga等(2015)發現信息搜尋、和他人討論政治的動機與雙重熒幕新聞使用,以及接下來的線上參與相關。

3. 在辯論直播後,短期的「機會結構」(Chadwick, 2011b:5-8)會即刻塑造參與行為。同時,這些可見的參與痕跡會被他人解讀為對某位候選人的支持符號。

4. 很大一批網際網路使用者是對政治沒什麼興趣的,也沒什麼投票傾向,他們會在曝露於雙熒內容時獲得競選參與的益處。而對政治感興趣的人更能學到政治的「遊戲規則」和如何有效影響他人的方法。


研究問題1:什麼動機會讓Twitter用戶採用雙重熒幕的方式參與政治辯論,哪些社會和政治特質與這些動機相關?

研究問題2:人們如何認知他們雙重熒幕經驗的所造成的影響力結果?

研究問題3:雙重熒幕行為與參與重大辯論後機會結構是否相關?

研究問題4:雙重熒幕行為和一直持續到選舉日之後的政治參與行為是否相關?


研究設計和方法

1. 第一波問卷:2015/4/2電視辯論後發放

  母體:在辯論前2小時-辯論後2小時(共計6小時)時間內至少發了一條Twitter的用戶。

  數據抓取範圍:從晚上18點到24點發佈的含有#leadersdebate(ITV對此辯論發佈的官方hashtag,也是全天的熱門話題)的推文,採集到由164,262位不重復用戶發佈的516,484條推文。隨機抽樣23,854個用戶來填寫第一波問卷。

7.2%填寫了第一波問卷,共計2,351人回覆。


2. 第二波問卷:選舉日翌日發放。

第一波問卷中1,832人提供了Twitter賬戶名和/或郵件地址,同意繼續受訪。

這些人在選舉日(5月8日)之後收到第二波問卷。

1,168人回覆。


研究結果

研究問題1:雙重熒幕動機

測量雙重熒幕的動機:獲得新資訊的重要性(M=4.00, SD=1.55)、與他人分享資訊和意見的重要性(M=3.98, SD=1.72)、嘗試影響其他的社群媒體使用者和專業媒體的重要性(M=2.55, SD=2.04)。

 

1. 女性更傾向於透過雙重熒幕獲取資訊,男性更傾向於透過雙重熒幕尋求影響力。

2. 政治效能得分低、認為無法從競選中得到知識進行知情投票的人、以及更常接觸政治新聞的人更傾向於透過雙重熒幕獲取資訊。

3. 有政黨認同、政治效能得分高的人更傾向於透過雙重熒幕分享資訊和意見。

4. 對政治有更大興趣的人會傾向於影響他人。

5. 對選舉的關注與獲得資訊、分享資訊和意見的動機正向顯著相關。

6. 線上政治參與與三個動機均正向顯著相關。

7. 線下政治參與與分享資訊、影響他人正向顯著相關。

8. Twitter使用頻率與獲得資訊、分享資訊及意見正向顯著相關。

9. 其他社群媒體使用頻率與影響他人正向顯著相關。(???)


研究問題2:雙重熒幕的影響力和認知結果

是否對四個群體產生了至少一些影響:Twitter追蹤者(55.6%)、Twitter用戶(38%)、記者(11.7%)和政客(11.2%)。

Twitter的討論多大程度幫助他們進行投票抉擇:42.8%「多少有幫助」,12.9%「非常有幫助」。

 

1. 獲得資訊、分享資訊及意見、影響他人均與雙重熒幕有幫助投票決定呈正向顯著相關。

2. 影響他人與他們是否影響了四個人群均呈正向顯著相關。

3. 分享資訊和意見的動機與他們是否影響了直接關系網及更廣泛的Twitter使用者正向顯著相關,但與影響記者及政客無相關。

4. 獲得資訊的動機與影響整體Twitter用戶正向相關。

5. 男性更認為他們在Twitter上的評論會影響他們的追蹤者,女性更傾向於認為雙重熒幕對於她們的投票決策很有幫助。

個人政治特色方面:

6. 更多接觸政治新聞的人更傾向於認為他們在Twitter上的討論對記者有影響。

7. 線下政治參與更多的人傾向於認為他們的討論會影響追蹤者和整體Twitter用戶。

8. 線上政治參與更多的人除了認為他們的討論會影響追蹤者和整體Twitter用戶外,還認為他們的討論對記者有影響。

9. 政治興趣和效能與認為討論有助於投票決定呈顯著負相關。(???)

10. 政治興趣與對整體Twitter用戶的影響呈顯著負相關。(???)

Twitter能供性方面:

11. 在社群媒體上接觸資訊後開始看電視辯論的行為與1)獲得資訊有助於進行投票決策顯著正相關;2)對Twitter用戶、記者和政客有影響顯著正相關。

12. 追蹤辯論Hashtag的人更傾向於認為他們對Twitter用戶和政客有影響力。

13. 追蹤Hashtag,以及在個人時間線上看與辯論相關貼文的人更認為雙重熒幕對於投票決策有幫助。

14. 在社群媒體上對辯論發表評論的人、以及透過@或直接訊息獲取辯論推文的人會更傾向於認為他們對追蹤者及整體Twitter用戶有影響。


研究問題3:雙重熒幕與辯論後政治參與

辯論後政治參與活動之測量:與辯論相關的連署請願,捐錢、與辯論相關的線上投票、報名聚會志工……等8項(計分型,M=1.38,SD=1.45)。

 


1. 哪些人更活躍地參與辯論後政治活動?

有政黨認同的人,更多參與線上和線下政治活動的人。認為雙重熒幕有助於投票抉擇的人,對其他人產生了影響的人。有趣的是,透過雙重熒幕獲得資訊的動機與辯論後的政治參與顯著正相關,但是分享內容和影響他人的動機沒有顯著相關。

2. 主動的Twitter使用行為,如在社群媒體上對辯論發表評論、追蹤Hashtag和利用Twitter搜索功能搜尋資訊與辯論後政治參與呈顯著正相關。

即便是較為被動的媒體行為,如在社群媒體上閱讀辯論資訊、透過@和直接訊息接收辯論資訊也與辯論後政治參與呈顯著正相關。


研究問題4:雙重熒幕與長期政治參與

是否密切追蹤競選:第一波59%,第二波70%。

是否獲得了足夠多知識以進行知情決策:第一波72%,第二波81%。

1. 透過社群媒體進行評論的人會更注意競選,並認為他們獲得了足夠多的知識來進行知情決策。


研究討論:

1. 作為公民儀式(civic ritual)的雙重熒幕:

雙重熒幕是實現人們公民職責的一個機會,填補了慣常競選新聞留下的資訊間隙。那些覺得沒有從競選中獲得足夠資訊的人和對自我政治效能感覺薄弱的人會更熱衷於透過雙重熒幕來獲取資訊。即便是密切關注競選、更多接觸政治新聞的人也仍然想要透過雙重熒幕來獲取和分享資訊(富者更富)。對於政治狂熱份子而言,雙重熒幕有擴散資訊、影響他人的重要作用。

2. 能動性的性別落差(gender agency divide)。

3. 影響力範圍群的分割:

一方面,高度活躍地去發揮個人影響力,成為能對Twitter追蹤者以及媒體、政客都有影響力的意見領袖,這翻轉了傳統意見領導權的模式:不再只是簡單地再傳輸精英信息,而是反作用於精英。

另一方面,傳統的模式仍存在,知識分享資訊和意見,影響範圍不會擴及媒體和政客。

4. 新聞消費在雙重熒幕的環境下仍然是一股公民驅動力。

5. 較少政治效能和對政治較少興趣的人在雙重熒幕辯論中獲得相對較多的認知和影響力益處(研究問題2第9點&第10點)。(*樣本整體傾向於對政治有興趣)

6. 賦權:施展意見領導權

偶然機會接觸政論的人獲得了極大的認知和影響力回饋。Hashtag也起了很重要的作用,跳出日常信息消費層,也獲得了認知和影響力回饋。

7. 雙重熒幕有機地融入了已有的線上和線下政治參與的劇目和黨派認同。對於辯論後政治參與而言,不僅是影響力尋求這,連弱能動者(比如資訊尋求者)也能激發更高的參與度。

8. 透過雙重熒幕進行政論評論有助於增強長期的競選認知參與。


結論:

增強了公民能動性、賦權和政治參與:

1. 未來可討論,當框架已劃定時,政黨如何結構公民對他們的支持。

2. 電視與社群媒體的混合對民主參與有正向的結果,不僅僅是強者的武器。

3. 社群媒體的能供性很好地解釋了雙重熒幕為何可以對政論節目進行改造。


附加發現:

1. 動機和影響力落差:

將個人影響力複雜化的意見領袖 vs. 傳統的自上而下的意見領袖

2. 能動性的性別落差:

雙重熒幕行為中的女性更像是資訊搜尋者並認為雙重熒幕有助於她們的投票決策;男性更像是影響力尋求者,並認為他們對其他人施展了影響力。

Bode對美國線上政治參與的研究發現性別差異較小,但在參與行為的可見度上有差異:男性更喜歡直接針對政治發貼文,女性更喜歡評論或者因政治原因與人友盡。


最後,呼喚更多的續集研究。未完待續,且聽下回分解。


與本研究問題意識相關的概念與延伸對話:


1. 社群媒體的政治參與能供性體現在哪些方面?雙重熒幕如何結合了電視和社群媒體的能供性?

2. 雙重熒幕or多重熒幕?不同社群媒體在政治參與中扮演的不同角色?傳統+新,新+新?

3. 不同議題下的能動性性別落差?


延伸閱讀:(請用學術體例將參考文獻中值得延伸閱讀之文章、書籍或網址列於此處)


Bode, L. (2016). Closing the gap: Gender parity in political engagement on social media.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and Society. 


Chadwick, A. (2013) The hybrid media system: Politics and power.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Shah, D. V., Hanna, A., Bucy, E. P., Wells, C. & Quevedo, V. (2015). The power of television images in a social media age: Linking biobehavioral and computational approaches via the second screen. Annals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Political and Social Sciences 659(1), 225- 244. 


相關之關鍵字及其概念內涵:

□ __________: 

□ __________:

□ __________:

□ __________:


資料狀況:

□ 電子檔(摘要/全文):           

□ 紙本(摘要/全文):           

□ 其他狀況:           

如有重要相關圖表及附件請附在本頁後面,並在「其他狀況」項目內註明,如:附圖二張。



why people dual screen political debates_導讀單.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