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luntweetwes”: Self- Organizing by Digital Volunteers in Times of Crisis

水火計畫讀書會書目摘要單

書名(以學術體例詳填資料,網路來源提供超連結及檢索日):

Starbird, Kate.& Palen, Leysia.(2011) “Voluntweetwes”: Self- Organizing by Digital Volunteers in Times of Crisis. In Proceedings of the 2011 annual conference on Human factors in computing systems, pp. 1071-1080.

導讀者:邱楷恩                       

原作摘要:

Introduction 架構

群眾外包新的解讀切面→以災難情境中既存的自我組織(self-organizing)架構來分析新的數位志工行為


Tweak the Tweet: innovation and deployment

l   Twitter的慣用語言:addressed tweet, retweet, hashtag

l   緊急狀態的微網誌語法

→Tweak the Tweet (TtT) syntax:hashtag協助電腦過濾和分類資訊,例如報導、地點、聯繫

→TtT proposal:由正式機構所傳布的範例tweet,用來教大家如何使用這種語法

l   實驗

情境:海地大地震,和Crisiscommon這個協作平台合作

時間:2010/1/14~1/24

步驟:開通twitter帳戶並定時散佈訊息→成員們開始從不同來源tweet→把TtT語法教學放上網路

結果:Haiti當地使用Twitter的人數並不多,但卻有一批來自世界各地的志工從事翻譯的工作,將訊息統整並加上TtT語法(synthetic information activity)

 

Method

多步驟的資料收集

Twitter APIs撈資料→內容分析→email訪問地震期間的數位志工(此指TtT translators)以了解動機

l   收集與分析

條件:包含hashtag跟至少一個TtT hashtag (#need, #offer, #loc)

共有292,928 則tweets (符合TtT語法的有2911則)

l   質化分析與編碼

以情境脈絡研究tweet內容

TtT 翻譯和retweet無法用電腦辨別,因為有些表達不恰當,有些則是加了標籤後再retweet

編碼方式:translated (tag-added), original, retweets (of TtT tweets), unknown

 

Findings

l   動機

個人聯繫(尋人)

聯繫海地區域的當地/外地人

想幫忙

l   TtT語法使用情形

(1)起始:大多數人都是從某一則(往往是研究團隊所發出的)tweet上看到這種用法,並開始模仿 (認為那是經過驗證的「正確語法」)

(2)動機:標準化格式帶有權威象徵、將其視為一種自我篩選資訊的方法、確保資訊性、將這種語法教給更多人

(3)來源:他人的tweet、Ushahidi平台

l   兩種翻譯者

(1)   單純版:把訊息加上TtT語法

(2)   遠程操作Remote operators:驗證和轉發訊息,甚至會搜尋特定的hashtag並上傳更新版訊息到Ushahidi上

l   網絡化的運作

(1)   TtT translators是個高度內部連結的群體,破除follower-following的關係,直接跟彼此對話(每人平均跟7.7位translator接觸)

(2)   大部分的translator在這之前都沒接觸過其他人 (“We all came together by circumstance.”)

(3)   缺乏事前訓練,但會充分利用手邊的傳播工具(email, skype, twitter…)

l   志工角色認同

(1)   深度參與之後,crisis tweeting就成為志工們在twitter上的人物特質,而行為和形象交互作用後則促使他們繼續投入其中

(2)   助人心態是災後回復最重要的關鍵

(3)   也有一部分的志工在參與期間受到很大的情緒衝擊而退出

(4)   未來希望NGO可以和社群媒體志工進行更有效的協調以增進效能

 

Discussion

Dynes浮現型組織(emergent organization)

四種機制會以不同順序逐步體現:場域(D, domain)、活動(A, activities)、資源(R, resources)、任務(T, task)

l   資源(resources)

個人能力和協力技術(科技使用能力)

Hashtag:用來辨別有用的社會連結

TtT語法:為tweet增添結構性,也提醒人們納入必要資訊,使之更精準

l   活動(activities)

個人和社會單位的連體行動(如利用twitter上的社會連結來募集物資)。當訊息已被初步揭露並運用後,就會開始進行協調活動

l   任務(task)

分工的集體代表,而一些規範(norm)也在此時漸漸形成

l   場域(domain)

彼此連結的個體和其組成原由之體現

成員會流動,但還是出現了相關的數位志工組織(Humanity Road)

思考:什麼是一個好的crisis tweeter?

 

重點整理:

1.      Tweak the Tweet syntax

2.      志工動機與認同

3.      網絡化運作

4.      浮現型組織的四種機制

與本研究問題意識相關的概念與延伸對話:

此研究可視為是一種災難傳播訊息素養的學習過程,建立規則並將之傳佈,使訊息的流動更具效率;而這些具有科技使用能力和素養的志工,更是浮現型頻道當中不可或缺的支柱和溝通橋樑。有趣的是,這邊的志工將自己視為一種informal的組織(相較於NGO),於是原本「政府-NGO」的概念就擴充為「政府-NGO-志工」。這之間的協調也很有趣。

延伸閱讀:(請用學術體例將參考文獻中值得延伸閱讀之文章、書籍或網址列於此處)

Okolloh O. (2009) Ushahidi, or ‘testimony’: Web 2.0 tools for crowdsourcing crisis information. Participatory Learning and Action, 59, 65-70

摘要_voluntweeters.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