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ffordances, movement dynamics, and a centralized digital communication platform in a networked movement.

書名(以學術體例詳填資料,網路來源提供超連結及檢索日):

Lee, F. L., Liang, H., Cheng, E. W., Tang, G. K., & Yuen, S. (2021). Affordances, movement dynamics, and a centralized digital communication platform in a networked movement.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 Society, 1-18.

全文連結:

https://www.tandfonline.com/doi/full/10.1080/1369118X.2021.1877772

導讀者:江曉琳

原作摘要:

現今的社會運動參與者能夠使用數位媒體作傳播媒介,以商討運動目標和策略、分享資訊和引起討論。本文以「連登討論區」(下稱連登)在香港反送中運動的角色為例,分析參與者使用連登和運動態度之間的關係,並且強調平台能供性(affordances)和運動動態(movement dynamics)使連登成為社會動員的中心。

關鍵字:

digital media; protest; affordances; movement dynamics; radicalism; Hong Kong; Anti-ELAB Movement

重點整理:

一、研究背景:

始於 2019 年 6 月 9 日,反送中是一場無領袖、去中心化的網絡社會運動,除了一些由民間人權陣線組織的遊行外,大部分抗爭行動皆由無組織經驗的普通人提倡及策劃。數位媒體促進了運動內的資訊傳播與行動組織,當中最受矚目的是創辦於 2016 年的連登討論區,根據蘋果日報在七一遊行的調查,55%受訪者認同連登是運動中最具影響力的媒介,參與者透過連登分享行動資訊和討論目標及策略。作者主張平台特定能供性和運動的動態造就連登成為反送中的主要傳播中心。能供性指科技的物質和設計特點請求、需要、容許、鼓勵、阻礙或拒絕某些特定的行為,在連登的例子中,平台擁有 41 個涉及眾多主題的頻道(關於反送中的討論多數在「時事台」),形成一個大型虛擬社區空間;雖然用戶能夠追蹤其他用戶,但兩者間沒有互相交流的個別空間,且用戶不能公開顯示其受歡迎程度,使意見領袖難以出現和維持,亦有利於建立共同情感和討論、防止群體碎片化。運動動態主要涉及以下三點:反送中強調「和理非」和「勇武」參與者之間的團結、抗爭手法的急速演變使指引方向的需求變得迫切、無領袖的理念需要參與者由下而上的自發討論。連登擁有的平台能供性能夠配合上述三點,使其在反送中有著突出的地位。

二、研究問題和假設:

本研究旨在分析運動參與者使用連登與其運動態度之間的關係,就運動態度細分為四個假設。

假設 1:參與者使用連登與激進行動的接受程度呈正面相關。

假設 2:參與者使用連登與團結感呈正面相關。

假設 3:參與者使用連登與新興行動討論的同意程度呈正面相關。

假設 4:參與者使用連登與新興抗爭策略的同意程度呈正面相關。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分別從三個來源收集數據。

(1) 研究使用程式自動抓取連登在 2019 年 6 月 1 日至 2019 年 12 月 31日的所有貼文,並記錄發文時間、用戶等基本資料。

(2) 使用內容分析法,隨機抽樣 2019 年 6 月 1 日至 2019 年 12 月 31 日的連登貼文,每天抽出 30 篇,共 6180 篇,由兩位助理根據貼文主題和內容進行編碼。

(3) 在 10 個大型示威現場發放問卷,以示威者的空間分佈作抽樣框架,並指派訪問員至遊行隊伍的不同位置,根據指示進行系統性訪問,受訪者可手寫或網上完成問卷。然而由於部分示威被官方視為非法,為了法律及安全考慮須放棄抽樣代表性,訪問員於現場派發問卷連結的傳單,問卷不涉及個人資料。問卷題項包括:

a. 反送中相關資料的來源使用程度(5 點量表):傳統媒體、網上媒體、Facebook、Instagram、WhatsApp、Telegram、連登。

b. 激進行動支持程度(5 點量表):「激進示威可迫使政府聆聽民意」、「結合和平集會與對抗行動可最大化運動的結果」、「如果使政府不願聆聽民意,示威者使用更激進的手段是可理

解的」。

c. 團結感(針對和平示威者)(5 點量表):「我認為勇武派為我們發聲」、「我認為我和勇武派坐在同一條船上」、「我感覺到自己是勇武派的一分子」。

d. 新興行動討論「攬炒」的同意程度(問題用字隨運動發展修改)(5 點量表):「香港的情況已經太壞,即使政府使用極端手段也不用害怕」、「如果香港出現極端局面,北京的損失將會大於香港」。

e. 新興抗爭策略「私了」(vigilantism)的同意程度(5 點量表):「接受對政府支持者使用肢體暴力」、「當警方沒有公平行使法律,私了是最後出路」、「私了能夠保護和平示威者」。

研究使用多元迴歸分析獨立分析每份問卷,因為不同問卷的操作性定義會有差別,且每份問卷的樣本(受訪者)也不同,獨立使用迴歸分析有助確保關係的穩健性。

四、研究結果:

在 2019 年 6 月 1 日至 8 日,連登每日平均有 565 篇新主題發文及 12,000 回覆;6 月 9 日直至 6 月底,每日平均新主題發文和回覆大幅上升至 2218 70,000;7 月和 8 月的數據進一步上升至 2800 和 110,000;雖 9 月至 11 月的數據稍有回落,但仍和 6 月相若。

七一的問卷顯示網上媒體和 Facebook 是最常使用的運動相關資訊來源;到了7 月 27 日,連登的平均分數上升至 4.18;在 8 月下旬,分數升到約 4.3,顯示連登越來越受運動參與者使用以獲得資訊。

內容分析的結果顯示,11.5%貼文批評香港政府、中共、建制派和警方,34.9%提議示威者或公共人物應採取的行動,2.3%明確強調行動的團結性,5.2%討論行動策略或辯解行動的正當性。

假設 1:在 8 個問卷的分析中,使用連登皆和對激進行動的態度有顯著正面關係;使用網上媒體則在 4 份問卷結果中顯著相關。

假設 2:在 4 個問卷的分析中,使用連登和團結感有顯著正面關係;另外兩個造成團結感的因素是反送中參與程度(4 份問卷中顯著正面)及使用網上媒體(5 份問卷中顯著正面)。

假設 3:在 3 個問卷的分析中,使用連登與支持「攬炒」行動討論呈顯著的正面關係,是所有自變項中與新興行動支持度的相關性最連貫的。

假設 4:使用連登是唯一一個媒體自變項與「私了」抗爭策略支持度有顯著正面相關。

五、研究結論與討論:

4 個假設普遍得到證實,連登凝聚了反送中運動的支持者,使運動變得具影響力和得以延續。研究的四點限制(1)連登不能有效地說服未參與的人去支持反送中,只能視作運動內的傳播平台;(2)連登未必適合審議民主派設想的批判性討論,透過圈內審議可助動員,但未必能夠得出最理性的結論;(3)未能訪問到示威現場以外的運動參與者,缺乏探討媒體使用和參與模式之間的關係;(4)由於前線行動和連登討論的規範有差異,加上懷疑反運動勢力滲透連登,造成參與者之間不信任,因此連登上的傳播活動自 2019 年12 月底下降,其地位也隨之而下降。

與本研究問題意識相關的概念與延伸對話:無

延伸閱讀:(請用學術體例將參考文獻中值得延伸閱讀之文章、書籍或網址列

Affordances, movement dynamics, and a centralized digital communication platform in a networked movement_江曉琳摘要.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