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lf-mocking crisis strategy on social media: Focusing on Alibaba chairman 

水火計畫讀書會書目摘要單

書名(以學術體例詳填資料,網路來源提供超連結及檢索日):

書名(以學術體例詳填資料,網路來源提供超連結及檢索日):

Sora Kim, Xiaochen Angela Zhang, Borui Warren Zhang. (2016). Self-mocking crisis strategy on social media: Focusing on Alibaba chairman Jack Ma in China. Public Relations Review, 42(5), 903-912.

(社交媒體上自嘲的危機策略:聚焦於中國阿里巴巴董事長馬雲)

導讀者:張硯筑

原作摘要:

本研究考察了中國最大的電子商務公司阿里巴巴,以及它如何管理在網絡社交媒體環境下出現的類危機 (paracrisis)。本研究採用定性和定量的內容分析方法,對企業的危機處理和消費者對危機的反應進行了詳細的研究。研究表明,在類危機的早期階段,阿里巴巴以幽默自嘲的危機應對策略,成功地避免社交媒體上的聲譽危機,還說明了在危機應對中,阿里巴巴運用CEO馬雲的個性和親社會關係,選擇適合社交媒體的溝通方式,以及分析現有的消費者對社交媒體危機溝通的重要性。

相關理論整理:

對公共關係專業人員而言,管理社交媒體上的聲譽危機已經成為一項越來越重要,但卻越來越困難的任務(Aula,2010; Ott&Theunissen,2015)。隨著消費者能輕易看到對組織的威脅和指責,類危機在社交媒體上出現的頻率愈高(Coombs&Holladay,2012b)。雖然類危機不被認為是管理團隊需要處理的危機,但如果處理不當,很可能會升級為危機(Veil,Petrun,&Roberts,2012)。負面的消費者情緒會在幾秒鐘內快速傳散,且在短期內不太可能會消失(Ott&Theunissen,2015; Veil等,2012)。研究表明,企業通常傾向以傳統的危機溝通策略來處理(Coombs&Holladay,2012a; Ott&Theunissen,2015)。然而,企業應如何在社交媒體上應對類似事件,以成功避免全面的聲譽危機的研究相對較少(Veil等,2012)。因此,本研究提出,在社交媒體中的潛在反應策略可能包括自我嘲弄,並強調在社會文化語境中幽默回應和培養社會關係的重要性。

 

案例背景介紹:

天貓在中國「雙十一購物節」期間的線上銷售額創世界紀錄,其銷售額約為300億人民幣。在活動當天,該公司在其官方微博頁面上發佈了一篇宣傳文章,聲稱在一小時內出售了200萬件內褲,還聲稱如果把這些內褲一個接一個地擺放,那麼這些內褲的長度將達3000公里。當地警察在其官方微博帳號(@ Police Online)上宣稱天貓的說法誇大其詞,並指出除非該公司向客戶出售超過一米長的內褲,否則該數據必定是假的。這項指控針對阿里巴巴集團首席執行官馬雲。儘管馬雲在中國聞名遐邇,但他卻以謙遜的態度和「經常拿數學不及格開笑話」而聞名。阿里巴巴集團副總裁冉濤在受到指控後不到一小時,就做出了最初的兩次危機回應。但冉濤的帖子非但沒有解決這一事件,反而加劇了危機,引發消費者對天貓誠信的質疑。然而,隨著天貓官方帳號上的四條以馬雲個性和語氣地回覆,使輿論的風向開始轉變。天貓將馬雲的個性、自嘲和幽默融入危機應對中,將類危機變成了一個公關機會。

 

研究問題: 

RQ1:天貓在微博上運用了哪些危機溝通策略? 

RQ2:阿里巴巴集團副總裁冉濤與天貓(以馬雲的語氣回覆)的回應對消費者情緒(即消費者態度、責備和滿意度)是否有任何差異? 

RQ3:天貓的危機傳播策略對消費者情緒是否有任何差異? 

 

研究方法:

本研究採用定量和定性的內容分析方法,針對最初的宣傳文章和六篇企業危機處理的應對文章進行分析,並採用定性分析識別和解釋在帖子中使用的內容、結構、比喻、交流方式和表情符號等。這項研究共蒐集了1050條消費者反應評論,這些評論是基於分層隨機抽樣選取的,確保每個帖子有150條消費者評論。在定量內容分析的編碼表中,編碼員記錄了天貓的六篇企業危機應對帖子,其編碼如下:

l   危機傳播來源:

1 = 阿里巴巴集團副總裁冉濤的回應

2 = 天貓與馬雲(阿里巴巴集團董事長)作為溝通渠道的回應

l   危機傳播策略:

1 = 傳統的危機策略

2 = 自我嘲諷策略

3 = 嘲諷原告策略

 

研究結果:

1.  天貓的危機溝通策略

冉濤採用傳統的危機溝通策略,因為他試圖與消費者建立連結,在他的第一反應中表達了對消費者的同情(如:我是你的同鄉、這個微博帖子也有點讓我擔心),它可以被歸類為調整訊息響應(即幫助利益相關者在心理上應對危機)。然後,他試圖解釋錯誤和糾正錯誤,採取藉口和矯正行動策略。在第二次回應中,冉濤試圖取悅和讚美原告和消費者(如:謝謝你糾正我們語言中的錯誤)。馬雲則採用幽默感和自我嘲諷策略,將自我嘲諷歸因於自身的數學能力薄弱,還揭示了馬雲和他的社交媒體經理之間的假設對話。

 

2.  危機應對的溝通來源是否存在消費者情緒差異

消費者對冉濤和馬雲的評論的卡方檢定證實,當採用馬雲作為來源時,顯著降低歸因於對公司的責任歸屬,從24.7%降至7.7%( 2(df = 1)= 50.02,p <0.001)並且增加消費者滿意度(從11%到49.5%,(2(df = 1)= 127.66,p <0.001)此外,消費者評論中顯示的正向的消費者態度從11%增加到33%。

 

3.  危機應對的溝通策略是否存在消費者情緒差異

三種策略之間存在顯著差異:責備( 2(df = 1)= 2)= 55.58,p <0.001)、消費者滿意度(2(df = 1)= 2)= 144.94,p <0.001)和消費者態度(2 (df = 4)= 167.26,p <0.001)。歸咎於傳統戰略受到更多指責 (n = 74,24.7%,z = 7.07,p <0.001)比自我嘲諷(n = 43,9.6%,z = -3.33,p <0.001)和嘲諷原告(n = 3,2%),z = -4.47,p <0.001)。


結論:

研究結果發現傳統的危機應對與社交媒體類危機的兼容性較低,或是冉濤的企業性格比馬雲弱。在此情況下,傳統的危機應對策略可能不會奏效,因為消費者可能會認為它過於嚴肅而產生反感,缺乏對幽默、表情符號和比喻性語言的運用。考量到社會文化語境(中國文化和微博文化),使用表情符號和比喻性語言,能為交流內容增添樂趣和情感,也有助於增加消費者對企業的好感。尤其,當訊息是出自以幽默感著稱的人之口時,它就會變得更有說服力,且以嘲諷的語氣和幽默感有助於說服消費者接受危機訊息,減少消費者反駁的動機。

研究建議:透過實驗檢視這些策略該如何執行,為從業者提供更好的指導,進一步增強對社交媒體危機管理的理論理解。

研究侷限:(1)仍局限於特定的案例;(2)不能排除馬雲取代冉濤使用傳統危機應對方法的有效性。

 

與本研究問題意識相關的概念與延伸對話:

延伸閱讀:(請用學術體例將參考文獻中值得延伸閱讀之文章、書籍或網址列於此處) 無

關鍵字:

資料狀況:

■ 電子檔(摘要/全文):           

□ 紙本(摘要/全文):           

□ 其他狀況:           

如有重要相關圖表及附件請附在本頁後面,並在「其他狀況」項目內註明,如:附表四張。


Self-mocking crisis strategy on social media Focusing on Alibaba chairman Jack Ma in China_張硯筑.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