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MGs! Offline-based movement organizations, online-based movement organizations and network mobilization: a case study of political bloggers in Singapore

書名(以學術體例詳填資料,網路來源提供超連結及檢索日):

Soon, C. and Cho, H. 2014. OMGs! Offline-based movement organizations, online-based movement organizations and network mobilization: a case study of political bloggers in Singapore.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 Society, Vol. 17(5), 537–559.

導讀者: 鄭雅云                             

原作摘要:

 

網路科技的擴大為邊緣社群與個人鋪設了可以提倡多元的政治和社會議題的道路,一方面社運學者會認為網路科技是社會抗爭劇碼中的因素,另一方面網路學者會使社運組織和正式網絡進化。(本文企圖結合前二者不同說法,背景是面臨政治結構機會的新加坡)在資源動員理論與社會網絡架構下,著重于參與線上或線下社運組織的政治部落客,研究發現在線下組織的行動者更受到彼此的社會影響和集體性,然而線上社群的政治部落客則是在活動結束後分享了連帶關係與持續進行溝通。

 

 

 

重點整理:

Collective action, movement network and organizations

從1950年代起,傳統集體行動的觀點會認為,社會抗爭出現是自發性,對於政府不滿而引發的集體行為,「是社會系統的壓力所致異常的徵兆」 (Hannigan, 1985, p. 437),普遍認為集體行動是不理性的人們、缺乏組織的,但是也有學者看到社會運動變得比較有集中的力量、有組織的意識,例如勞工運動、學生運動。Although collective action can be broadly categorized into four main types – alternative, redemptive, reformative and revolutionary (Locher, 2002) – it constitutes the convergence of individuals wh5結合個人資源去影響政治、經濟與社會改變。

後來出現「資訊動員理論」RM theory,指出過去集體行動中所被忽略的動態能量(McCarthy & Zald, 1973, 1977; Tilly, 1978),運動參與者如何增加被招募的人、被動員的過程,形成一個比較有組織結構的抗議政治。

透過正式組織動員與資源考量,這些rational actors engaged in instrumental action理性的人所進行工具性行動。Della Porta and Diani (2006)將社運團體做分類,一種是專業型社運組織,由領導者全職帶領規劃組織活動,大部分是外部資源作為他們的動員資源,主要是為他們的受益者做考量。另一種,參與者社運組織,例如草根性組織,依照成員們的參與意願做決定,屬於自由放任、不干涉的做法。

社運組織最主要提供的是,他們如何作為一個“認同的資源”來成為運動的擁護地位,包含確保反抗與支持的政治性,行動維持認同和行動。社會連帶(Social ties)會影響成員決定投入運動與否參與度,提高參與度是既有連帶與道德感。例如參與相同團體組織的成員關係,這樣的正式連帶(formal ties)會利用其社會影響性,成員之間產生忠誠度,對議題敏感度,都會增加參與社會運動。

然而當網路科技進入到組織時,組織規模擴大成全球,想看科技的使用如何創造出新政治機會,透過來自不同背景的個人增加他們的政治與社會代理人。

 Technology use and shifting political opportunities

根據Tilly (2004)社會運動是源自于資源、組織機會的變化,與集體行動的管道所成社會現象。更進一步Tarrow (1998)提出政治機會結構,增加決策者和官方的管道、政治轉型的契機、分眾化的精英、出現有影響力的聯盟等,影響參與者對於運動的期待,也增加他們想參與其中。當規模改變、網路科技提供政治機會轉型的變化,組織與個人能挑戰由上對下的權力控制和參與倡議議題(civil society)。

傳統線下做法(示威抗議行動)與線上運動行動(暴量電子郵件、虛擬靜坐),網路相對來說提供了更多參與的機會,也將地參與者、潛在參與者的成本,包含了在discussion forums, bulletin boards, and organizational websites, blogs and social media such as Facebook and Twitter作為社會運動的劇碼。在作者們2011研究新加坡政治部落格中,發現高網絡密度和互動性,對傳統媒體與政治論述形成壓力。 

網路科技也改變了社運組織(內部、外部)的網絡,組織變得模糊、定義不明確,例如全球化運動會有一個特殊議題,但鬆散的組織結構、靠著弱連結來擴散。為了讓人們在網路上更容易流傳,會以分享一個普遍性意象(share common grievances)所以網路可以快速形成一以共享同樣目標與認同導向的集體群眾。

特別針對正式組織和線上組織中與他者互動與加強運動招募動員過程。我們將社運組織看做是動員的能動者,組織如何塑造參與,想知道不同社運如何影響政治部落客參與集體行動。 

.    1  Do social networks influence bloggers’ activism participation? 

.    2  What roles do offline-based organizations play in recruiting and mobilizing activism par- ticipation among political bloggers? 

.    3  What roles do online-based organizations play in recruiting and mobilizing activism par- ticipation among political bloggers? 

什麼是政治部落客?在美國情境中,Gil de Zuniga, Veenstra, Vraga, and Shah (2010) 定義political blogs as ‘those that have mostly political content’本研究定義是“主要討論新加坡政府的議題”。線下組織是正式組織具備有政府規定的團體,線上社群則沒有官方規定。

 

Changing political opportunity structures in Singapore

新加坡的經濟快速成長(亞洲排名前茅),即使人們使用資訊科技普及,但網路的政治意見表達(民主化工具)還是受限制,國家政策限制網路使用者有高度的自我審查,然而:2008總理開啓改變新媒體的政策聲音、政黨擁有部落格宣傳理念、選舉期間可以播放政治影片,和政府改變管制政策,例如Impact of New Media on Society (AIMS)專家學者們都希望可以開放網路使用自由化。因此這些政府的政策改變提供了異議團體們的政治機會。2011年The Online Citizen (TOC)新加坡的公民新聞,廢除死刑組織加入公民新聞去支持線下組織。

 

Method

目標是新加坡政治的部落客,Google Yahoo!上搜尋關鍵字Keywords searches (‘Singapore bloggers’ and ‘Singapore political blogs’)排除個人或社交部落格,期間2010/1-2月作為種子部落格;為了流量水平,到新加坡的兩大部落格總站blog aggregators (Singapore Daily and SingaporeSurf)找出樣本;最後選定樣本、滾雪球方式選出224 political blogs,利用他們自述‘About’ or ‘About the writer’動機作為分類,最後有76有效問卷,其中深度訪問有 41 受訪者。問卷包含受訪者曾參與的組織關係、過去三年所參加的運動,與列舉出14參與方式(Tindall’s (2002) scale of 14 items: donating money, writing a letter to the media, signing a petition, attending a rally or protest demonstration, and giving a talk or lecture.)部落格上有無反對標語。

半結構問卷的開放式問題,部落格寫作經驗(為什麼寫)、參與社運經驗、屬於哪些參與者的類型(成員或領袖),與其他行動者的關係。41受訪者中26名有參與過至少一場行動,而15位沒有參與行動。

這些部落客主要以年輕男性居多(88%),受過教育(67.1%),有參與行動(40.8%)和沒有參與實際行動者的區別非常清楚。根據Locher (2002)對社會運動的定義,有一些屬於alternative另類團體,為邊緣團體發聲,為社會提出另一種看法,例如同志、邊緣勞工;另一種屬於改革主義團體如政黨利益團體,為了推動某項政策或改變社會制度,如反對黨。新加坡部落客所參與運動在時間也有不同,從長期的選舉到暫時性的議題的運動組織。

這些沒有參加的人實際上也沒有加入自願組織或NGO,他們只有在部落格上發表意見,主要原因是害怕衝突和被貼上特殊原因的關聯,在他們認識的人之中也沒有參與者,容易對於各種行動有負面聯想。

Table2.總結了兩種不同的動員組織

這些行動者部落客是Van Laer and Van Aelst’s (2010)認為“高度網路支持”的集體行動,為針對特殊的政治議題有組織化參與、具改變意願的行動主義,有些行動者是線下組織的成員,像是反對黨、人權組織,或傳統媒體組織,線下組織時必須大量與人面對面。

早期研究是認為正式連帶有正面影響集體行動的參與,在本研究中正式連帶會牽制線下行動(offline-based activists)而產生有社會影響壓力和選擇性動機,例如有些人追隨著新加坡政治老將一同加入反對黨,有些部落客也會受到他們的鼓舞和互動,而選擇一些議題成為形成反對地聲浪。而在線下行動者之中有些人屬於市民社會中領導地位,因為這樣的經驗而會受到行動者們的重視,備受期待也成為了其他行動者的想跟隨的對象。

此外研究還發現,對於同一線下組織來說,要維持參與度 “行動者的連帶”扮演重要角色。有參與線下組織活動的部落客,每週固定開會產生了強連帶關係,激勵他們繼續參與行動(即使是高成本行動)。

參與線下行動者,所參與集體行動,或有連帶經驗,大部分來自他們所屬於的組織。各組織的使命宣言中都有其規範,與可以/不可接受的行為,成員們所表現的認同與感受到組織間連帶,例行的組織活動是維持了成員間感情(感覺像朋友、彼此信任)。

線上社群最大不同點是缺乏正式的成員關係,透過網絡傳遞訊息汗組織活動,受訪者中形容自己是「資訊行動主義」:在大量資訊中找出不同見解,也同時傳遞出相關議題資訊給他人。

他們認為網路科技提供可以連結同樣相同興趣的人,也為線上團體提供一個平台結交他人,也讓部落客容易參與線上社團因為減少了參與成本。避免掉真實世界加諸于個人專業或道德的壓力,或是克服時間上限制,可以在各種線上團體的提供資源了解特殊議題。

線上社群行動者的認同是個人主義,宣稱他們團體的合作有著不同的旨趣和方式,雖然同樣是在網路上自由地表達意見(可能他們都想改變社會,但用的方式不同),政治部落客們仍有著不同意識形態和策略。

線上社群不需要控制成員們形成同樣的網絡,他們宣稱自己的獨立性,與其他行動者的連結,也不能對他們造成社會壓力而參與行動。線上社群是透過主動參與線上活動去培養長期連帶,例如暫時做研究,結束後仍定期更新政策近況。

Discussion

過去研究提供Blog如何成為公民賦權,轉變成改變的能動者,但仍有社運團體研究和網路研究的互動的鴻溝,透過政治部落客作為潛在社會行動者,本研究討論線下團體與線上社群的社運角色,他們在動員與維持運動參與中如何配合彼此。在新加坡政治結構機會底下,有65.8%實際參與行動,40.8%為組織成員。

過去研究是提出在同一組織的“連帶”會影響參加集體行動,研究發現“正式連帶”會影響行動部落客,經驗線下社團中擁有較強社會連帶。線下社團的人會受到政治老手的激勵,線下社團的領頭羊也會被大家期待投入參與(信任)。

線上社群提供募集動員的重要角色,因為電腦中介的網絡有助於增加弱連結,比方說連結共同興趣的人、不同團體。因為例急性、方便可以快速形成領導,Della Porta and Diani’s (2006) ‘participatory movement organizations’參與式運動組織,Sunstein (2009) termed as ‘enclave deliberation’審議場欲,實行參與溝通可以擴大行動者網絡(特別是未有經驗的行動者)。

線上社群強調有自主性與彈性參與行動,線上社群扮演一個維持溝通的角色,即使是起因于臨時議題,但會繼續維繫為未來鋪路,雖然線上不比線下社團組織有集體性與連帶,以轉換短暫的行動去創造他們弱連結與培養長久連帶。

Conclusion

Tilly(2004)認為媒體的角色是擴大了運動行動者的觀眾,與再現了行動者的回聲角色,質疑21世紀社會運動組織的新組織形式與戰術。本研究是回應結構轉型下行動者之間社會連帶的效果,也因不同組織類型的連帶強度、社會影響、社會選擇動機有其差異。

不受限於時空性質,線上社群組織能有全球化倡議和普世原則(如平等人權、自由民主)也包裹著不同議題。這些團體在活動結束後仍持續的協作和夥伴關係、創造連結,在科技促成的集體行動時代中,延續資源動員理論,於另類組織與運動的制度化,了解他們動員招募與維繫的影響。

 

與本研究問題意識相關的概念與延伸對話:

 

延伸閱讀:(請用學術體例將參考文獻中值得延伸閱讀之文章、書籍或網址列於此處)

 

 

資料狀況:

□ 電子檔(摘要/全文):           

□ 紙本(摘要/全文):           

□ 其他狀況:           

如有重要相關圖表及附件請附在本頁後面,並在「其他狀況」項目內註明,如:附圖二張。 

摘要OMGs! Offline-based movement organizations, online-based movement organizations and network mobilization- a case study of political bloggers in Singapore.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