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Avoidance during the Covid-19 Crisis: Understanding Information Overload.

書名(以學術體例詳填資料,網路來源提供超連結及檢索日):

de Bruin, K. et al. (2021). News Avoidance during the Covid-19 Crisis: Understanding Information Overload. Digital Journalism, 9(9), 1286-1302.  

https://doi.org/10.1080/21670811.2021.1957967

導讀者:郭凡傑

原作摘要:

本研究探究荷蘭人民在 COVID-19 大流行的前幾個月,發展出怎樣程度的新聞趨避(news avoidance)。藉由執行 2020 年 4 月 6 月的兩回固定連續樣本研究(panel study),本研究顯示增多的新聞趨避行為,受到「新聞可能導致心情不佳」的印象驅動。此外,新聞趨避確實提升心理健康。這些成果指向新聞消費者的動態平衡(acting balance)策略──在疫情大流行期間,人們需要攝取新聞,但有時為了維繫心理健康,對新聞的趨避成了必要之舉。

重點整理:

一、研究背景

全球肆虐的 COVID-19 不僅造成疾病大流行(pandemic),還因過量的資訊產出,導致資訊大流行(infodemic)。在 COVID-19 疫情爆發的首四個月,人們是否在新聞過量(news abundance)的環境中,發展出新聞趨避(news avoidance)行為?新聞趨避與心理健康(mental well-being)又有怎樣的關連?是本研究的核心問題意識。

二、研究問題

有兩種與新聞趨避相反的理論。不確定性降低理論(uncertainty reduction theory)認為,在危機中,人們為了降低自己的不確定性,會尋求更多資訊;媒體依賴理論(media dependency theory)認為,在一個愈複雜的社會,人們在尋求資訊時,愈依賴大眾媒體而非人際關係。本研究想驗證:

RQ1:疾病大流行當下,公眾有怎樣的新聞攝取和趨避行為?過往研究論證,新聞趨避行為受到年齡、性別、政治意識形態等因素影響,趨避動機則來自心情和欠缺時間。本研究於是提出:

RQ2:誰在 COVID-19 大流行趨避新聞?

RQ3:為什麼人們在 COVID-19 大流行趨避新聞?

最後,研究發現在九一一事件後的新聞攝取,與心理壓力有正相關(主要機制為無力感(powerlessness)),但還沒確認因果關係:刻意趨避新聞,會對心裡建設有正向影響嗎?人們會在心裡狀態穩定後,回頭攝取新聞嗎?本研究追問:

RQ4:疾病大流行下,新聞趨避和心理健康的關係為何?

三、研究方法

在荷蘭執行兩回固定連續樣本研究(小組研究,縱貫性研究,panel study),第一回旨在回應新聞趨避(RQ1-3),第二回旨在回應與心理健康的關係(RQ4)。選擇荷蘭的理論意義,是荷蘭的新聞信任度相對高,2020 年達到 61%,相當程度排除因「不信任新聞」而「減少攝取」的猜想。

研究一在疫情爆發首四個月,執行三波線上固定連續樣本研究。第一波選在2020/4/6,為封城的三週後;第二波在 2020/5/6,此時學校重新開放;第三波6/16/2020,餐廳重開的兩週後。填答者利用七點量表(a 7-point Likert scale)自我評估新聞攝取(四題)和新聞層面心理健康(六題)分數,並回答基本人口資料。初步發現新聞層面心理健康隨時間些微上升。

研究二同樣執行三波線上固定連續樣本研究,填答者利用七點量表(a 7-point Likert scale)自我評估新聞趨避(三題)和整體心裡健康(四題),並回答基本人口資料。初步發現新聞趨避隨時間明確上升,整體心裡健康隨時間些微上升。

四、研究結果

RQ1 的結果顯示,疫情初期,新聞攝取量上升,人們攝取的新聞來源更廣泛,但隨之而來的是新聞趨避。

RQ2 執行多元線性迴歸,發現年齡、性別、政治意識形態對新聞趨避有顯著影響,但整體模型的解釋度(R-squared)僅 2%,顯示人口特性的重要度不大。

RQ3 確認方向,是新聞相關的心理健康影響新聞趨避,而非新聞趨避影響心理健康。也就是,當人們有「看新聞會影響心情」的負面印象時,傾向迴避新聞。

執行多元線性模型,影響新聞趨避的要素包括情緒壓力(emotionally charged)、媒體信任度、對新聞的無視和資訊過載(overloaded)。加入這些,整體模型的解釋度(R-squared)達 52%。

RQ4 確認方向,是新聞趨避影響整體的心理健康。當人們趨避新聞,會微幅提升整體的心理健康。

五、結論與討論

本研究的理論貢獻,是證實新聞趨避對心理健康有正面影響。實務貢獻,是官方可鼓勵人民於漫長的公共衛生危機當中,只在特定時段攝取新聞,以免影響心理健康。

此外,本研究更擴展學界對新聞趨避的認識。不確定性減少理論可能適用九一一時期,但在 COVID-19 的當下,危機以一種更持久的形式出現,且民眾能接觸的大眾媒體變得即時且多元,這或許解釋了人們為何發展出新聞趨避──危機一直都會在,新聞也是。

本研究有兩點限制,包括時間和空間的侷限,前者指疫情尚在發展,後者指單一國家個案未必代表全體人類狀況。這些缺憾有待更多研究。

與本研究問題意識相關的概念與延伸對話:無

延伸閱讀:(請用學術體例將參考文獻中值得延伸閱讀之文章、書籍或網址列於此處)

News Avoidance during the Covid-19 Crisis Understanding Information Overload_郭凡傑摘要.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