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tter under crisis: Can we trust what we RT? The 1st Workshop on Social Media Analytics

書名(以學術體例詳填資料,網路來源提供超連結及檢索日):

Mendoza, M., B. Pobletey C. Castillo (2010). Twitter under crisis: Can we trust what weRT? The 1st Workshop on Social Media Analytics (SOMA ’10), July 25, 2010,Washington, DC, USA. 取自:ACM Digital Library

導讀者:陳百齡


原作摘要

本文旨在描述Twitter 極端不確定狀態下如何成為資訊來源。本文有兩個重點;

一、研究人員分析2010年智利地震後,Twitter社群的活動,研究發現和先前文獻大致相符。二、研究人員觀察本文災後流言如何透過Twitter社群而傳散。結果發現,Twitter社群在傳布新聞和流言時,未盡相同。作者認為,未來透過Twitter社群的整體分析(Aggregate Analysis) 可以偵測流言如何傳布。


重點整理:

本文主要分析目的有二:(1)震災中的Twitter送訊者/收訊者關係如何傳佈新聞/流言;(2)Twitter形成的社會網絡如何區辨新聞和流言。

1. 事後分析:本文分析為震災後所做的靜態分析,

2. 關連資料(Relational Data):以時區(Sandiago時區)、關鍵字(hash-tag #terremotochile)和地名(西班牙文)構成擷取。共獲取4,727,524筆訊息,其中19.8% 和其他訊息相關連。

3. 收多推少:50%以上使用者只送出一則訊息,僅11.47 % 使用者送出十則以上訊息。權威使用者(Authority Users): 633 使用者擁有十萬以上跟隨者,多為傳播大眾傳播媒體(如CNN, N.Y. Times等)。如下圖所示:

4. 瞬間鉅量:含有「地震」詞彙的訊息形成兩個使用高峰,其中一個在地震後立即產生另一則在下午一時。

5. 轉型:音樂討論在瞬間轉換為地震的訊息討論。

6. 訊息隨時間而傳佈:Twitter 展現六度分隔和時間的關係。下圖顯示在一個小時內達到六個使用者。

7. 新聞和流言的操作定義:所謂新聞是指「經過證實的訊息」;流言是指「在過程中被查證屬錯誤的訊息」。

8. 流言分析:手動選擇七則新聞和七則流言,以比較其擴散過程。個案選擇判準:(1)資料包含足夠訊息量(訊息量必須超過1000則以上);(2)內容足以判斷對錯。針對每則訊息進行內容分析(確認、否認、質疑、無關)

9. 比較兩組數字:作者發現,新聞組甚少受到否認和質疑(不到0.3%)。但流言組則受到較多的否認和質疑(超過50%)。


與本研究問題意識相關的概念與延伸對話:

1. 這個研究聚焦於Twitter 社群發訊者/收訊者之間的網絡分析,分析係奠基於靜態資料。部分資料因斷訊之故並未納入,因此也是不完整資料的分析。

2. 流言分析部分較為粗糙(例如傳播來源和內容關係並未分析),傳統傳播研究的理論和取向,應可加入對話。


延伸閱讀:(請用學術體例將參考文獻中值得延伸閱讀之文章、書籍或網址列於此處)

Kwak,H., C. Lee, H. Park, and S. Moon. What is twitter, a social network or a news media? In World Wide Web Conference. ACM Press, 2010. (關於動態分析?)

摘要_Mendoza_2010_Twitter_under_crisis.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