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w the news media activate public expression and influence national agenda

水火計畫讀書會書目摘要單

書名(以學術體例詳填資料,網路來源提供超連結及檢索日):

King G., Schneer B., White A. (2017). How the news media activate public expression and influence national agendas. Science, 358, 776-780.

導讀者:楊鎵民

原作摘要:

本研究論證「暴露於(網路)新聞媒體,使美國人更多地表達自己在特定議題的政治立場,參與國家政策對話,以及公開地(在社群網站)表達出來。」而這些變化都涉及了民主政治的重要元素。本研究招募48個小型媒體組織,並選擇部分媒體組織在隨機抽樣的日期中,撰寫並刊登(經研究者設計的)特定主題的相關文章。以及通過近端測量(proximal measure)(特定主題文章的「網站點閱率」及「推特討論量」)、遠端測量(distal measure)(針對廣泛的政策領域的全國性推特討論量)來測試上述因果關係。在研究發現,比較控制組與實驗組,實驗組的每個政策領域都增加了62.7%的推特貼文量,總計在一個星期內共13,166篇貼文,且在不同群體中都有相似的效果。

相關理論整理:

政治傳播與審議式民主

研究新聞媒體如何促進公共表達,影響民眾去討論政策議題,進一步形成全國性對話,而有助於民主政治的發展。政治參與不僅是企圖影響政策,還包括企圖激勵更多人參與其中、表達意見(Carpenter & Moore, 2014);而民眾的集體表達往往具有力量以左右政府的政策走向(Marin, 1997)。

過去,在研究全國性對話侷限於「熱門話題」(water-cooler events),獲得自走廊與餐桌前的家常話、閱讀報紙社論與政治宣傳單,以及收聽名嘴節目。現在則可以透過社群媒體貼文收集輿情資料(Baum, 2003)。

另一方面,新聞媒體的效果研究問題包括了嚴重的「內因性」(endogeneity),由於商業考量,報導內容往往投合讀者的興趣;再者,大規模新聞抽樣耗費甚鉅且難以整合內容邏輯;而任何媒體組織對報導內容的干預也會影響結果,進而造成偏差。

本研究企圖解決上述問題,包括招募規模龐大的新聞媒體數量(48家)。

以及透過「誘因相容」(incentive-compatible)的研究設計,一方面讓研究者能夠充分掌握樣本抽樣的實驗控制,達到實證科學研究目的;一方面讓記者擁有充分的編輯權力,以符合其組織與操作的慣習。

 

操作化過程:

首先,在48家新聞媒體中,17家參與前測,33家參與正式實驗。(有2家重複參與了前測與正式實驗。)在正式實驗中,不同公司的記者之間具有競爭關係,但是他們與研究者之間則隨時分享「專業」訊息,並允許研究者的參與。

實驗過程共有五個步驟:

Step 1. 本研究從11個涵蓋全國性的重要議題(包括媒體也有興趣)中挑選廣泛的政策領域:種族、移民、工作、墮胎、氣候、食物政策、水資源、教育政策、難民、國內能源生產、生育權。

 

Step 2. 本研究設計誘發「集體新聞」(pack journalism)的情境。透過「專案經理」(project manager)模式,使3-5個新聞媒體組織一組,並同意同時報導一個特定的議題,在這個議題架構下,媒體保有內容編輯權。

 

Step 3. 呈上,當新聞媒體組織選擇了特定的議題,則必須要求旗下的記者撰寫符合該議題的報導。例如若選擇了「科技政策領域」,則報導內容應是如Uber駕駛者嘗試引進自動駕駛功能。不過報導形式,如選擇大規模調查報導、訪談報導、評論報導等等,則由媒體自行決定。

 

Step 4. 設計「配對」、「隨機」實驗。

首先實驗時間為一個星期,而所有新聞媒體報導時間皆為星期二。(避免外溢效果與模型依賴推論)第二,隨機抽樣一星期為「實驗組」,一星期為「控制組」。新聞媒體可以透過任何媒介,包括網站、印刷、影像、音頻等報導新聞。

 

Step 5. 研究者避免介入任何新聞媒體的操作中,包括記者撰稿規則與慣例、撰寫風格,以及避免讓讀者察覺。

 

研究結果:

當「實驗組」的網頁瀏覽量多於「控制組」,則因果效應呈現「正向」發展。因為瀏覽量影響了社群媒體使用者對廣泛政策議題的表達,以及社群媒體貼文與廣泛政策議題的相關性。

在「集體新聞」設計情境,平均一個特定新聞有3.1家媒體,報導了2.94則新聞。

觀察社群媒體網站推特的貼文次數與百分比,發現實驗組新聞媒體報導第一天比控制組增加了19.4%的貼文次數(第一天共4,442則貼文);而一星期總共增加62.7%的貼文次數(一星期共13,166則貼文)。

比較不同群體的推特貼文量(政黨傾向、性別、地區、推特使用率),發現「群體屬性」對推特貼文量的關係並不顯著。

分析貼文者人數,發現有更多的人參與政策對話,並非由同一個人重複貼文。報導第一天增加了23.9%人數(第一天共3,287人)。

 

結論:

過去媒體效果的正向作用受到質疑,然而該研究透過大規模的實驗設計驗證前者觀點的正確。本研究結果不只證明新聞媒體對民眾表達公正政策積極性的影響,透過比較「群體屬性」,進一步證明上述因果關係是全國性(普遍性)的,新聞媒體效果能促成廣泛政策的全國性對話。

與本研究問題意識相關的概念與延伸對話:

延伸閱讀:(請用學術體例將參考文獻中值得延伸閱讀之文章、書籍或網址列於此處) 無

關鍵字:

資料狀況:

■ 電子檔(摘要/全文):           

□ 紙本(摘要/全文):           

□ 其他狀況:           

如有重要相關圖表及附件請附在本頁後面,並在「其他狀況」項目內註明,如:附圖二張。

 

How the news media activate public expression and influence national agendas_楊鎵民.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