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w journalists verify user-generated content during terrorist crises. Analyzing Twitter communication during the Brussels attacks.

水火計畫讀書會書目摘要單 

書名(以學術體例詳填資料,網路來源提供超連結及檢索日):

Rauchfleisch, A., Artho, X., Metag, J., Post, S., & Schäfer, M. S. (2017). How journalists verify user-generated content during terrorist crises. Analyzing Twitter communication during the Brussels attacks. Social Media+ Society, 3(3), 2056305117717888.

導讀者:卓菁莪                              

原作摘要:

以Twitter為例的幾個社群媒體,現今已成為記者重要的資訊來源,而用戶生成內容(User-generated content,UGC)則可以為記者提供他們無法訪問到的現場資訊和資料,但記者如何獲得和查證UGC卻尚未得到系統性的分析。

本研究分析了2016年3月布魯塞爾攻擊案期間,在Twitter上的來源取得和查證實踐。基於量化的內容分析,我們辨認(1)記者和新聞機構在攻擊期間獲取資訊、(2)分類不同形式的資訊取得和查證請求、(3)分析來源UGC。結果發現,在Twitter上獲取資訊已成為全球現象。在攻擊的最初幾個小時內,記者依靠UGC,其來源取得和查證實踐差異很大,往往缺乏基本的查證程序,衍伸了對資訊取得實踐的倫理影響之討論。

重點整理:

一、背景介紹

2016年3月22日上午8點多,兩枚炸彈在布魯塞爾國家機場爆炸,幾分鐘後,第一張來自機場的照片開始在Twitter上轉傳,而記者Anna Ahronheim的相關推文也被高度關注。隨後,Anna Ahronheim收到許多記者取材的請求,在相關視頻被撥出後,Anna Ahronheim再次推文澄清影片是WhatsApp群組所分享,而非他自己錄製,但此澄清推文仍無獲得關注,依舊在許多新聞媒體上被錯誤標示。

此例顯示在危機報導中,記者被要求快速,卻也導致報導內容的品質下降。在過去的研究中,已有針對新聞機構在Twitter上UGC資訊取得和查證請求的相關分析,但尚未有研究以系統性和全球尺度,來分析記者在危機事件中在Twitter上的資訊取得和查證,而此研究欲達到下述目標:

1.觀察媒體組織和記者如何利用Twitter取得全球資訊。

2.分析了大量記者樣本,進而描述Twitter上的資訊取得和查證。

3.調查來源內容並解釋哪些內容收到更多的關注。

 

二、文獻回顧

(一)變化的新聞業

1.Twitter作為記者為獲取訊息及日常工作提供資訊的平台。

2.記者對社群媒體使用的態度因國家與機構不同而有差異(Ex. CNN對UGC的內容更為開放)。

3.UGC已成為新聞內容的重要組成來源;UGC對記者而言是雙面刃,一方面提供新聞報導視角的多樣化,另一方面卻考驗記者新聞查證的核心功能。

4.許多新聞機構與記者對於UGC制定許多相關使用策略(Ex.查證圖像來源並獲得許可),也開始出現專門進行UGC查證的新聞機構(Ex. Storyful、Fresco)

5.因為強調即時性,記者先發文再查證(甚至不查證)的現象提高。

 

(二)Twitter在危機新聞中的角色

Twitter等社群媒體已成為在危機事件中的重要消息來源,公民記者提供的目擊者影像,也成為危機新聞的主要部分。

 

(三)研究問題

第一枚炸彈:2016年3月22日早上7點58分引爆在布魯塞爾機場大廳

第二枚炸彈:2016年3月22日早上9點11分引爆在Maalbeek地鐵站

 

RQ1:哪些媒體組織和記者在布魯塞爾攻擊期間,積極使用Twitter進行資料檢索和內容查證?

RQ2:在布魯塞爾攻擊期間,記者如何在Twitter上查證和獲取用戶生成內容?

RQ3:在布魯塞爾攻擊期間內,透過Twitter獲得哪些內容和訊息?

 

三、資料與方法

(一)數據蒐集:

1.透過Twitter API蒐集從2016年3月22日起下載包含「布魯塞爾」作為單詞的所有推文(n = 4,068,904推文),確定兩次攻擊中,轉發數最高且皆在攻擊後的30分鐘內發布的推文,且包含UGC;此外,也蒐集到第一次攻擊後30分鐘內發布且包含最被廣泛使用的照片之推文。

2.下載這5條推文的所有回應並過濾非新聞報導的評論,並從蒐集的推文中下載用戶資訊,作為RQ1的數據集;在115名用戶中,有105名是記者或媒體組織。

3.下載2016年3月22日上述新聞報導的所有回覆,並將其作為RQ2的數據集(相關回覆n = 617份)。

4.最後下載617條相關回覆,蒐集到包含潛在UGC的243則獨立推文,作為RQ3的數據集。

 

(二)方法:內容分析法

RQ1:記者                                   

編碼Twitter帳戶類型,包括性別、人員位置(帳戶中的首位)、媒體類型、媒體組織的國籍、工作職位(如果在說明中提到)以及職責範圍。

 

RQ2:回覆

過濾不相關的回覆(與布魯塞爾攻擊無關)後,首先編寫了記者要求的內容:(1)視頻、(2)圖片、(3)文本或(4)資訊要求

對於記者回覆的內容分析,本文使用了BBC推薦的UGC查證步驟:(1)建立圖像或影像的來源(所有者)、(2)確認拍攝影像的位置和時間、(3)確認圖像的內容、(4)獲得使用圖像或影像的許可和使用權。另外,本文亦編碼了請求的禮貌性:區分(1)正常、(2)禮貌。如果一名記者也詢問用戶的安全狀況,我們將推文分類為禮貌。

記者在事件發生前與用戶沒有直接的追蹤關係,必須依賴答覆作為第一個溝通管道。Twitter的字符限制使其難以用於較長的對話,因此本文還編碼了其他直接聯繫資訊(1)電子郵件地址、(2)直接訊息/後面回覆、(3)電話號碼中添加的內容,表示願意與他們聯繫來源研究和查證。

 

RQ3:來源

此部分的內容分析,運用了之前一些關於恐怖攻擊事件的變項,將重點放在推文的文本,圖片和視頻,並以二進制變項(0 =未提及/描述,1 =提及/描述)進行編碼。

第一個變項是推文者是否在現場,後續編碼包含受害者死亡或受傷,在圖片和視頻中,亦編碼了受害者是否可以辨識。接下來的編碼則分析了是否提及/描述炸彈、是否提及/描述了襲擊的指標(Ex.火災、煙霧、殘骸、受害者),以及圖片或視頻顯示的混亂情況(Ex.恐慌、破壞)。文本中則編碼是否使用情感性語言(Ex.“Horrible scenery”)。最終,編寫了是否提及/描繪了救災人員和安全人員:非職業救災人員(平民)、專業救援人員、安全部隊(警察)和軍隊。

 

四、結果

RQ1:記者在Twitter上使用UGC

105個Twitter,其中14個是新聞組織帳號(例如BBC),另外89個是個人記者帳號(其中兩個歸類為其他)。在個人記者中,54%是女性,47%是男性。

上述帳號主要為北半球以及英語系的國家,多數的資訊請求來自英國媒體機構(40%),又多集中於倫敦(97%)。接下來依序為美國(17%)、法國(12%)、愛爾蘭(6%)。

多數記者在電視台工作(44%)、其次是平面媒體(22%),通訊社與線上媒體大致相同(12%)。多數記者(66%)稱自己為一般記者,當中有14%專門從事於影像新聞業,13%從事於圖像新聞。

 

 

 

RQ2:採集與查證

617條相關推文中,555條(90%)推文被記者提出資訊或內容的要求,並有62條(10%)推文,記者在被同意使用後感謝用戶。

大部分的新聞採集與查證發生在攻擊後的前3個小時內,80%的回覆是在上午11點前寫的;70%的Twitter內容請求,介於兩次攻擊之間。

 

 

受最多請求的類別為圖片(44%),接著是視頻(26%);本文將查證分為三類,高達63%的推文,記者要求使用圖片或視頻的權利,7%的推文中附加超連結法律資訊,25%的回覆中,記者試圖查證內容的來源“Hi I work for @NBCNews. Did you take this? Does NBCU have permission to use for all partners + platforms?”,有些新聞組織更嘗試購買UGC“Hi! Journalist at Ruptly News Agency. Do you own the rights of the video? We’ve [sic!] interested in purchasing

your video.”;相較之下,只有9%進行位置查證“Are you outside the metro station? I am a producer with @CNBCi. Can we talk?”,只有1%的回覆進行內容查證“is this your video, is it the Maalbeek metro station?” “can you confirm that this picture is from today?”。

而在聯繫部分,很少有聯繫資訊被添加到圖片(10%)或視頻(10%)的請求中;總體而言,只有少數記者(36人)添加了聯繫信息:18位獨立記者至少添加了一次他們的電話號碼,其中4人包含他們的電子郵件地址,另外18人則要求直接私訊。

接著使用多重對應分析,x軸呈現記者提出不同類型的請求,沒有使用權要求以及一般資訊偏向正向,要求使用權以及內容為圖片及視頻,而直接連絡與不接觸也對此維度有所貢獻;y軸則涉及回覆的禮貌度,正向為禮貌,負向為正常,是否驗證來源位置也是y軸很大的變項。

下圖的右側回覆大部分為廣播組織的新聞記者所撰寫,左側則全為對內容的請求。下半部分的回覆多為印刷或線上新聞所寫,沒有任何額外的禮貌用語,而上半部分的禮貌回覆大多是新聞機構。

 

RQ3:來源推文

此部分分析推文的內容,照片和視頻多來自實際目擊者的視角,且受害者與救援隊的影像居多,有三分之一的人在視頻中可被辨識;在文字推文中,用戶多提及攻擊發生當下與攻擊後的狀況,提到的人多為警察。

 

接著分析最受歡迎之貼文的狀況,可以看出記者回覆(n = 46)和轉發次數(n = 17,365)的累積百分比。在8點23分一位用戶分享了一段視頻,該視頻顯示機場建築物外面的人們。第一名記者在8點26分(3分鐘後)與用戶聯繫。到目前為止,推文已被轉發39次。早上8點39分,在原推特發布15分鐘後,已有一半的記者回覆發布。當時,推文已被轉推2,687次。收到回覆的大多數推文都是由與媒體(35%)相關帳號或專業人士(34%)所撰寫,他們在描述中明確提到了他們的工作職位。只有22%的推文來自普通用戶,與媒體行業沒有任何關係。

五、討論

(一)蒐集與查證

1.從Twitter上蒐集消息已成為全球現象,同時,亦於研究中顯示記者multiskilling的特性。

2.本研究歸類兩種UGC的請求:

(1)對消息取得的要求,但多數記者僅要求使用該內容的權利,卻並未詢問該用戶是否真正擁有該內容

(2)廣播公司要求用戶作為其現場直播的來源(Ex.電話訪談)

3.來源位置與內容本身幾乎未進行查證,但在此研究的案例中,位置可透過打卡點顯示,來源用戶多以實名使用Twitter,可能是造成記者較少進行查證的原因。

 

(二)倫理影響

1.危機新聞迫使記者必須快速蒐集資訊,但也必須確保消息是正確的。Twitter雖提供了一個蒐集資訊的有效平台,但研究顯示,多數記者不會查證圖像或消息的正確性。

2.由本研究可得知,多數記者與新聞編輯室對UGC的取用與驗證之策略不夠完善。

3.新聞報導的倫理問題,包含受害者的肖像權,或是可能會將警方位置透漏給肇事者。

 

(三)結果與未來研究

1.仍有些記者未包含在所選的推文之內。

2.本研究雖可應用至其他類似危機事件之新聞,但可能會出現不同的道德問題(Ex.保護消息來源)。

3.未來的研究應可擴展到其他平台,如Periscope、Instagram或Snapchat。

 

摘要_How journalists verify usergenerated content during terrorist crises.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