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ing It to the Polls: A Study in Online Social Networking and Political Behavior

水火計畫讀書會書目摘要單

書名(以學術體例詳填資料,網路來源提供超連結及檢索日):

Bode, L.(2012). Facebooking It to the Polls: A Study in Online Social Networking and Political Behavior. Journal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 Politics, 9:352–369.

導讀者:盧安邦                 

原作摘要:

這篇研究想要探索FB上的特定行為是否能夠因為提供資訊、創造社群連結、累積社會資本,而影響人們在2008年總統選舉的政治參與行為。

重點整理:

2010年,facebook已達84億5千萬註冊人數,從創立開始,以平均每日三萬人的步調增加,成員佈及全球。在這背景下,越來越多人開始了FB的相關研究,焦點大致放在臉書隱私(boyd & Hargittai, 2010; Dwyer, Hiltz, & Passerini, 2007; Gross & Acquisti, 2005)和臉書自我呈現(Stutzman, 2006)兩類。

 

同時,也有一些研究開始重視臉書的網絡,談論臉書的網絡如何能夠幫助使用者之間的連結與互動(Donath & Boyd, 2004; Subrahmanyam & Greenfield, 2008);或者是因為創造了一種虛擬的回聲室(virtual echo chamber)而對使用者產生傷害(Sunstein, 2007);在其中,作者認為最有價值的則是臉書與社會資本之間的關係 (Ellison, Steinfield, & Lampe, 2007; Valenzuela, Park, & Kee, 2009)。然而,作者認為,其中討論FB使用與政治行為的研究則相對數量稀少。

 

在談論FB與政治行為的文章中,大多採取由上而下的視野,討論政治人物如何透過FB來動員、如何利用臉書資料作為其擬定競選策略的指標等等(Williams & Gulati, 2008a, 2008b)。其中,也有人開始研究人們如何根據他們的政治意識形態在FB上創造社團(Gaines & Mondak, 2009)、探索不同類型社會網絡與公民參與之間的關係(Pasek, more, & Romer, 2009)。然而,另外值得被關注的,則是常民FB日常使用對其政治行為的影響。

 

本研究關注facebook的日常使用對於人們政治生活的影響,由於facebook使用者大多是剛剛獲得投票權的大學生,政治參與經驗較少,因此作者把焦點放在FB使用對使用者政治參與習慣的影響(而非相反)。作者立場認為線上社群的功能與傳統面對面社群相似,因此能夠協助傳遞資訊與規範、增加社圈成員間的親近與信任、累積社會資本,因此預期FB使用能對政治參與行為帶來正面效果。

 

本研究試圖探索大學生FB使用的特定行為如何轉變成為線上、線下的政治參與行為。因為上述研究目的,本研究採用Verba, Schlozman, and Brady (1995:40)的定義,將政治參與行為定義為:「具影響政府行動的意圖或具實際效果之行為,無論是直接影響政策制定與施行,或是較為間接,影響決策者的選舉過程。」

 

傳統社會網絡(Traditional Social Networks)

    要理解本文的問題,作者認為,首先要知道面對面的社會網絡互動如何影響其他行為。根據Scott McClurg (2003)的說法,社會互動能夠帶動對話,並且進一步促進資訊交換,而資訊交換具有影響政治偏好以及政治參與行為的潛力。

 

雖然社群同質性一直被提出,但Huckfeldt, Beck, Dalton(1995, p. 1049)認為:「人們對不同資訊來源的可接近性以及不同政治資訊的偏好,在不同的環境裡各有不同,因此相同的資訊偏好在不同的環境裡也會產生出不同的結果。」因此,理解新的、不同的環境對政治參與行為的影響也就成為重要任務,其中也包括了虛擬社會網絡。

 

一開始,關於社群與政治參與行為的研究專注在地緣性上(Weatherford, 1982),然而,Eulau & Rothenberg(1986, p. 152)的研究則發現,在其中,真正對政治參與行為發生影響的,是與特定幾位鄰居之間所組成的人際情境(interpersonal context),因此,Eulau & Rothenberg認為是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在影響人們的政治參與行為,而非地緣關係。 

 

那麼,如果地理在社會網絡對政治參與行為的影響力上並非重要角色,那麼甚麼才是?作者認為其一為網絡成員間的親近程度,因為「如果我對你抱有較強的敬重(無論你是我的朋友還是知識提供者),那麼我便更會傾向於信任你的意見和提供的資訊。」 (Huckfeldt et al., 1995, p. 1027; see also Huckfeldt, 2001).

 

此外,作者也指出,能夠影響政治行為的,並非僅僅是社會網絡的連結關係,而是人們在此網絡中所養成的能力。在此研究中,尤其是能夠在虛擬社群中養成的組織能力(organization skills)。

 

另一項值得注意的是志願性(voluntarism),研究發現,在志願性社群(如NGO)中展現出的能力,與較低志願性社群(如工作社群)相較,對個人的政治參與行為發揮了較大的影響力。因此,作者認為,人們在FB上的志願性使用,更能夠影響不同的政治行為。

 

社會資本(Social Capital)

    社會資本一直與人際網路、公民參與以及政治參與相關,Ellison et al. (2007)透過問卷調查,發現FB使用同時為使用者累積了bonding和bridging的社會資本,並且創造了一種他稱之為「高中社會資本」(high school social capital)的新型態社會資本,這是一種鬆散的社會資本,能夠幫助舊的網絡持續保持鬆散的連結。

 

    本研究藉由控制一些容易帶來混亂的變項(如使用者本來的社交狀況),試圖建立一個更為清楚的圖像,檢視是甚麼樣的FB使用行為導致了某些政治參與行為(藉此確認變項之間的因果關係)。此外,在Ellison et al. (2007) 和Valenzuela et al. (2009) 確認了FB使用能夠增加社會資本之後,本研究期望探索這些機制是否能夠進一步促成政治參與。

 

Possibilities for Online Social Networks and Facebook

    當很多人認為FB只是大學生殺時間的工具的時候,值得我們注意的一點是,許多並非明顯政治的場域可能對與人們的政治行為有很大的影響。Peter Dahlgren (2005)將這些場域稱之為「前政治」(prepolitical)或「類政治」(parapolitical)場域。Norton則認為,若說政治被理解為「關心人民的生活」(concerning the people),那麼人們的日常生活便值得研究,而當網路和社群媒體逐漸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人們的網路使用也就成為政治領域值得研究的主題。

 

    另一個被認為能為使用者帶來正面影響的例子是部落格,部落格被認為具有建立社群感的能力;此外,部落格還有把議題「帶回家」的特性,使用者透過闡述公共議題與一般人民日常生活之間的關係,能夠讓更多人與之相關,並且開始重視此議題。而這兩件事情,FB都能夠做到。

 

    雖然網路使得資訊流動的成本降低,但同時因為過多資訊,使得在資訊可信度與價值的評估和選擇上的成本提高了,社群網站則成為資訊的過濾口,降低了資訊交換的成本。然而,作者也清楚降低資訊交換成本並不代表能夠帶來政治參與行為。

 

研究假設:

假設一:FB使用強度(與FB社群的互動強度)與政治參與行為正相關。

 

假設二:使用者感受與FB社群的親近性越高,能夠創造社會資本,並促進可信資訊的交流,因此提升政治參與行為。

 

假設三:若使用FB的主要動機為與朋友保持聯繫,能夠幫助累積社會資本,進一步提升政治參與行為。

 

METHODS AND DATA

 

2008年春天,由教授發e-mail給大學內修政治科學課的學生,由於大學生幾乎都有使用FB,因此重點是他們如何使用,而非他們是否使用。回應者共542人,90% 是白人、58%女性、27%共和黨、平均年齡20歲。

 

Interest Variables

l   FB使用強度(使用者多常瀏覽FB頁面、多常更新訊息、多少FB朋友、參加了多少社團)

l   對FB社群的感受親近性

l   主要FB使用動機

 

Control Variables

l   FB使用時間

l   政治興趣Political interest

l   政治知識Political knowledge

l   政治談論傾向(是否願意和別人討論政治議題)

l   新聞使用news use

l   社群強度Community Ties (因為使用FB也有可能僅僅是因為想要跟某社群互動,若如此,則FB此媒體便不再是重點。)

l   社交性Sociability(因為可能只是因為使用者喜歡與人社交,與FB使用無關)

l   FB政治資訊暴露程度Political Facebook Exposure

 

Outcome Variables

l   2008年總統大選是否投票

l   線上政治參與行為 (包括與政治人物通信;捐錢支持政治人物、事件或團體;轉發政治相關資訊;線上簽署請願書;瀏覽政治人物或活動的網站;針對政治相關資訊或報導發表評論) 

l   線下政治參與行為

 

ANALYSIS AND DISCUSSION

 

一、投票行為

    FB使用強度與投票行為呈現正相關,而使用FB時間則呈現負相關。假設一成立, 且此正相關與政治資訊的暴露程度無關。

 

    以認識新朋友為FB使用主要動機與投票行為負相關,作者推論是因為認識新朋友的時間取代了與社群互動的時間,因此阻礙能夠帶動政治參與行為的社會資本累積。而在投票行為上,H2與H3皆不成立。

 

二、線上政治參與行為

    FB使用強度仍然與線上政治參與行為正相關,而以認識新朋友為FB使用主要動機仍與線上政治參與呈現負相關。值得注意的是花在FB上的時間與線上政治參與行為正相關,作者認為,因為使用時間長,自然有更多機會在線上參與政治。

 

    在線下政治參與行為方面,則只剩下FB使用強度與之呈現正相關。

 

結論

l   第一個假設成立,並且在三種政治參與行動上都扮演關鍵角色。

 

l   第二個假設不成立,作者認為這是因為在FB上人們通常分享類似程度的資訊給所有的朋友,但是在面對面的互動中則不是這樣,而這點可能導致了親近性在其中扮演角色的差異。

 

l   第三個假設也不成立,但證據顯示,以認識新朋友為FB使用主要動機與政治參與行為呈現負相關,作者認為,這是因為以認識新朋友為目的,較難在人際社群中建立較深的關係(engagement),同時,這也可能反映了某些以商務網絡經營為FB使用主要目的的人,在使用的過程中沒能夠感受人際網絡之間的親密性所導致。

 

    作者最後指出,相關性不代表因果關係,本研究可能是FB使用行為帶動政治參與行為,但也可能反過來,是人們的政治參與行為帶動其FB使用行為。但作者進一步認為,根據數十年來線下人際網絡的研究與理論來看,FB使用行為帶動政治參與行為是較為可信的解釋。

 

與本研究問題意識相關的概念與延伸對話:

1.     作者讓我們看到了FB使用與特定行為之間關係的複雜性。譬如說,從本文的發現中,FB使用動機與使用強度對線上、線下政治行為皆有影響,因此若說使用強度高,但主要動機是認識新朋友,那麼或許仍不會對政治行為有正面影響。

2.  此外,看來以線下社群的既有研究為基礎的假設,應用至線上社群的互動時仍有其限制,這麼一來在書寫上則要特別小心。

3.   

延伸閱讀:(請用學術體例將參考文獻中值得延伸閱讀之文章、書籍或網址列於此處)

Sunstein, C. (2007). Republic.com 2.0.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Pasek, J., more, e., & Romer, D. (2009). Realizing the social Internet? Online social networking meets offline civic engagement.Journal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 Politics,6(3–4), 197–215.

Dahlgren, P. (2005). The Internet, public spheres, and political communication: Dispersion and deliberation. Political Communication, 22, 147–162.

與危機傳播相關之關鍵字及其概念內涵:

□ __________: 

□ __________:

□ __________:

□ __________:

 

資料狀況:

□ 電子檔(摘要/全文):           

□ 紙本(摘要/全文):           

□ 其他狀況:           

如有重要相關圖表及附件請附在本頁後面,並在「其他狀況」項目內註明,如:附圖二張。

 

安邦導讀Facebooking It to the Polls A Study in Online Social Networking and Political Behavior 水火導讀摘要.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