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rnet news media and issue development: a case study on the roles of independent online news services as agenda- builders for anti-US protests in South Korea

書名(以學術體例詳填資料,網路來源提供超連結及檢索日):

Song, Yonghoi. 2007. Internet news media and issue development: a case study on the roles of independent online news services as agenda- builders for anti-US protests in South Korea. New media & Society, Vol.9 (1): 71-92. 

導讀者:                              

原作摘要:

此研究是在2002年駐韓的美國裝甲車壓死兩位女高中生引發的反美事件中,比較了激進的(progressive)網路新聞與主流媒體所扮演的角色。主要差異在於他們報導數量不等、引用不同消息來源、和解釋事件的框架。在兩女高中喪命事件中,網路新聞的報導擴展成為反美的情緒,同時討論另類媒體的議題建構,和議題發展過程中的關係。


重點整理:

     事件背景簡介,在2002/6/13 兩名女高中生被駐韓的美軍武裝車輛壓死,因為簽訂「駐韓美國軍事協定」(SOFA),美國擁有美軍的審判權,在2002/11月審判結果為美軍被無罪釋放,成為掀起的反美情緒關鍵點,社會抗爭者認為這是韓國與美國在長期緊張關係下所致,參與反美抗爭方式在網路上很多種、參與者也有很多元,其中Ohmynews的瀏覽量,以及有許多跟上司法審查的訊息流通,儼然成為一個主導議題發展的另類媒體。

     在符號場域中各種議題是彼此競爭的,以往的研究議題發展過程中,新聞所扮演的是「提高議題報導的數量」與「合理化議題的框架」。當新聞通過議題設定來主導公共的議題,誰先開始設定議題的?一是來自于同業新聞工作者,二來自于媒體之間(inter-media)由另類媒體關心邊緣化的議題,造成議題的溢散效果。

    因此韓國爆發反美情緒時,值得研究媒體之間界限,除了主流媒體之外,網路的另類媒體作為一種inter-media的議題設定的資訊來源。

研究問題一:主流報紙和網路新聞報導數量和報導時機有差異嗎?


    議題設定是將議題的某一面向變得顯著,McCombs and Ghanem(2001)認為第一階段的議題設定是(傳播者端)事物本身的顯著性,第二階段的議題設定是(接受者端)個人屬性的顯著,個人屬性包含了認知與情感上。但有學者(Maher,2001)認為第二種議題設定不是框架研究,因為框架研究重視的是“傳播者”框架從何而來與為什麼會選擇某一種框架,而不是去討論” 接收者”的個人屬性。此研究所採用的是“傳播者傾向”的框架,能捕捉傳播文本中豐富的意義。

    當提到敏感的意識形態議題時,主流媒體通常被視為是社會控制角色,將一些挑戰主流價值的因素與社會運動邊緣化,例如強調「法律與秩序」將社會運動歸為暴力的。另一方面,另類媒體作為社會運動或其他發聲管道,例如McLeod and Hertog(1999)在另類媒體上卻是呈現同情框架“we are not alone”、“ unjust prosecution”,但在主流媒體將運動框架成負面的、俱有敵意的,Gitlin (1980)研究新左派社運時,主流媒體是呈現極化,記者還會用「權威性消息來源」貶低社會運動的合理性。 

    在韓國的網路新聞作為一種另類媒體,作為提供政治資訊來源,擁有大量讀者,做為主流媒體在議題上競爭者,因此從框架的比較兩者的不同,研究問題二:主流報紙和網路新聞使用哪些框架報導?

 

研究方法

    研究樣本:三個主流報紙_朝鮮日報(Chosun)、南韓中央日報(JoongAng)屬於保守派,民族日報(Hankyoreh)屬於激進派,和兩個網路新聞_Ohmynews公民新聞網被稱為最有影響力的網路新聞 ,PRESSian則是由全職的記者和專家協助,都屬於激進派。利用KINDS資料庫,輸入相關關鍵字(駐韓美軍、兩個高中女生、反美情緒、或高中生本名),找到1063篇新聞,其中網路新聞510篇。

 

    編碼過程包含了新聞種類、消息來源和框架。新聞種類分成「描述」客觀的事件背景,和「評論式」的專欄、意見、特稿或新聞分析。消息來源分成「官方」美國或韓國政府官員,「非官方」美國或韓國非官方人員。框架分類方式是由Glaser and Strauss(1967)所謂的「持續比較法」(constant comparison)質化分析方式,框架必須是互斥的。

     從新聞數量上來看,事件發展分成三階段:兩女學生被壓死、沈寂數周後、美國陪審團判定美軍無罪引發眾怒。


研究結果

    在事件發展的第一階段,網路媒體報導量很多,到了第三階段,保守派報紙稍微增加,網路媒體和激進報紙呈現評論式新聞更是暴增(Table1),企圖將意外事件推向政治議題。

    在消息來源,兩家保守派報紙官方與非官方的消息來源呈現平衡,網路媒體有將近七成是非官方消息來源。

    在新聞框架主要分成六個主題框架(抗爭、韓政府、美國、SOFA、意外調查、反美情緒),Table4有六個框架的排序,可以看到網路媒體和激進的報紙,其「抗爭」框架是第一名,反對美方的審判結果,社會抗爭視為一種“人民的力量”。保守派報紙第一名是「反美情緒」、第二名分別是美國、SOFA的主題框架,保守派報紙明顯將「抗爭」議題邊緣化。

    再以細分 「反美情緒」框架,網路媒體的「反美情緒」視為一種自然大眾會支持、較為正面的,但是保守派報紙上「反美情緒」是負面情緒性的,危害了國家經濟、國家利益。

 

    總結而言,第一點Ohmynews扮演了重要角色將兩高中女生喪命事件擴大成為重要的政治性議題。第二點,網路媒體和傳統主流媒體在報導數量和框架都有明顯的差異,但如果只是看一定時間內報導數量增減,會過度簡化媒體之間的議題設定,也要重視「誰在為議題發聲」。第三點,此研究證實Chaffee(1975)新聞不該被看作一種集體龐大的實體(monolithic entity),個人化新聞組織在議題上會有許多不同觀點,依照著編輯者有不同傾向,尤其當碰觸敏感的意識形態議題時,激進的網路媒體,扮演批判性角色,平衡了被保守派佔據的“公眾資訊的市場”。


導讀_2007_Internet news media and issue development- a case study on the roles of independent online news services as agenda- builders for anti-US protests in South Korea. .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