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tworked Gatekeeping and Networked Framing on #Egypt

書名(以學術體例詳填資料,網路來源提供超連結及檢索日):

Meraz, S., & Papacharissi, Z. (2013). Networked Gatekeeping and Networked Framing on #Egypt,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ess/Politics, 18(2), p138-166.

導讀者:陳泓勳                            

原作摘要:

    本文以埃及革命期間Twitter上的資訊傳布為案例,來研究網路上的框架與守門如何產生?與傳統有什麼不同?研究者對埃及革命期間,一個月內#egypt的Twitter文章進行隨機抽樣,並以質、量並行的方法,來進行網絡、內容、論述分析。

 

    研究發現,網路上的框架與守門是透過群眾協力而形成,突出(prominent)的框架是透過菁英與非菁英不斷反覆地協商、修正而出現。而網路平台也支持了溝通的可能,進而使框架與守門的過程結合。研究結果指出了新聞學新的方向。

 

重點整理:

    Twitter成為政治革命中重要的平台,而協力產製的新聞成為主流媒體以外的選擇,在地的聲音與另類論述得以傳布。先前研究已建立網路如何運作的理論基礎,本研究聚焦在埃及革命中,菁英與非菁英透過網絡、群眾協力,來重新定義守門的過程,以及框架理論。

 

    文獻回顧與研究問題

    研究者利用Twitter上的markers:RT、via、mention來追蹤守門如何實踐,並檢驗通過重要守門人的資訊流,進而了解網路環境中框架形塑的過程。

1.        Networked Gatekeeping:Twitter上菁英與群眾的影響力

學界引援傳統的守門理論來解釋網路上觀眾守門的情況,並以新的詞彙來標註其新的改變,像是networked gatekeeping, gatewatching, crowdsourcing,而Meraz也提出社會性(sociality)作為新的網路守門的變項,認為不同的行動者如何參與對話實踐、進而過濾內容。先前研究認為網路環境使一般使用者也可以透過對話實踐,產生影響力。

社會網絡科學理論(social network science theory)提出了一種普遍的權力法則,即強者越強(rich-get-richer),只有少數人受到多數注意變得重要(prominent),而影響力增加後,也能夠產出更多的資訊。理論也有待延伸的是:這些重要人士、菁英是誰?如何影響資訊傳布?

而次團體的如何傳布資訊,對於了解他們如何傳播意識形態很重要。先前研究提到同質性(homophily)在Twitter上也有類似情況出現,在議題的討論上,記者、新聞組織、個人提供了一個彈性而具有社會意識的系統,互相競爭下,也產生內容產製的權力法則。

RQ1:誰是#egypt上的重要使用者?是如何經過不同對話的marker協商而產生?

先前研究認為研究markers凸顯群眾協力的功能,以及討論人或議題如何被凸顯,而Twitter上同質性的運作情況,可以看出次團體形成、以及與其他團體之間的關係,因此透過研究菁英與非菁英之間的關係程度來看同質性。

RQ2:不同的重要使用者在不同的marker裡面,如何彼此連結?程度如何?

 

2.        Networked Framing: Frame Negotiation and Rearticulation between Elites and Crowds

    框架是選擇某些觀點來看reality,使他們在文本中更加突出,進而宣傳某特定問題、詮釋、道德標準或是對於事物的批判。框架影響了世界各國的人如何看待埃及革命。而hashtag的競逐可以被視作一種動態而持續的群眾分類系統,由下而上的組織議題的發展。

    除了hashtag,透過markers也可以框架。結合社會網絡科技理論,重要的守門人將有更大的權勢來建議如何框架。因此了解誰是重要的行動者可以幫助釐清哪些是重要的框架。

    RQ3:在埃及抗議中,hashtag的使用如何反映出框架的組織性?

    最後關注在溝通手勢(gesture)上,使用者如何做守門人?透過量化方法來看markers使用的情況,以及與行動者之間的連結。並用質化方法確切了解他們的推文內容。藉此了解,對話形式如何與網路守門、框架連結。

    RQ4:當某些行動者變得重要(prominent)、且框架出現時,有什麼溝通手勢與實踐變得重要?

 

研究方法

    研究時間從2011/1/24到2/24,以twapperkeeper撈取#egypt上一百五十多萬則推文,並上傳SQL,進行質、量分析。

1.        內容、語意與頻率分析

    計算各個marker裡,最常出現的使用者,並且進行比較(RQ1)。將前一百個tweeters分類:大眾傳媒組織、大眾傳媒記者、部落客、行動者、digerati、公民記者、new media、名人、bot、組織、政治人物、研究者。再用脈絡分析並視覺化,來看連結的緊密程度跟性質(RQ2)。分析hashtags的頻率,來確認框架如何透過選擇後被提出(RQ3)。

2.        論述分析

    以質化研究來看溝通實踐(與網路守門、網路框架連結),透過論述分析來聚焦於行動者在Twitter上的參與(RQ4)。行動者的網絡互動,支持了框架的產生,而這過程中,Twitter的情感(affect)以及氛圍(ambient)的特性,也使不同的對話激增,被視為是一種always-on or ambient框架過程。情感與氛圍影響了新聞產製,並進一步加強了框架宣傳以及守門的過程。

    本研究將論述視為文本,所有語言與文字都是社會實踐。試圖瞭解文本、論述實踐、社會文化實踐之間的系統連結。以量化方法算出三個markers中的重要行動者,比較清單、並追蹤其對話過程,注意他們之間對話的異同,尋找其中的重複的趨勢,來看行動者以何種溝通實踐來框架報導、或是增加影響力。

    同時為檢驗情感與氛圍的媒介特性的影響,研究者尋找行動者的新聞蒐集、策展、敘事中,其社會文化實踐和儀式。

 

研究結果

    圖表顯示,總統穆巴拉克投降期間,推文達到巔峰,而markers的使用也同樣達到高峰,顯示使用者的高度參與,而個人偏好使用的markers依序為:RT>mention=via。

    RQ1是討論誰是重要使用者、以及他們在三種marker中的差異。資料顯示(圖1),其中有明顯的權力法則,前10%被RT的名字,共31545次,3145人,佔了84%的RT;前10%的mention,共24321次,2432人使用,佔了73%的mention;前10%的via,共2707次,271人使用,佔了70%的via文。

    由表格1, 2可以看到,不同行動者透過不同的markers增強影響力,而只有少數人是可以同時跨越三種markers。

    表2顯示許多興起的行動者擁有高度的同質性,包括地理因素等,大部分是中東地區的記者。市民組織同時也增加了其影響力,代表了非菁英的力量。然而證據顯示,大眾傳媒組織在影響力方面,並沒有比小眾媒體來得高,顯示革命是由大眾傳媒、大眾傳媒記者、公民記者、部落客、行動者多方面,共享影響力。

    RQ2討論重要的個體之間關係的特性以及程度,要了解行動者網絡是與同質性高的其他行動者連結,還是Twitter上長尾的使用者。主要要驗證行動者增加影響力,是透過群眾還是其他菁英?

    圖2顯示,重要行動者是前10%的marker使用者(研究者認定),研究者挑選前100個重要行動者的互連程度進行視覺化,發現重要使用者傾向將人群導引至其他使用者、而非自己(包括RT, Mention, Via都是),同時他們較容易與其他重要者連結(比其他較不重要者來說)。

   

    圖3呈現這個核心團體中,各點之間的互連程度是較低的,顯見核心團體中大多數的行動者是得力於較低等級的使用者的連結,也就是twitter中的長尾,也就是說,群眾過濾了誰是在#egypt上的重要影響者。特別的是,菁英主流媒體的行動者,較少與他人連結,如Bloomberg News,CNN也少有連結。顯示在地新聞來源的連結度遠高於美國的媒體。

    RQ3, 4討論受歡迎的hashtag如何反應埃及抗議的框架。只有少數的tag是用了兩次以上,總共41172個tag中只有6000個左右,資料顯示,社群主要聚焦的大多數tag,是描述與埃及領土、領袖、抗議相關的內容框架。研究者以10個tag做追蹤,發現與新聞主流是相對應的,而最受歡迎的10個tag則是群眾聚焦在框架事件,透過提及內容為主的框架,例如地點、日期。

    從重要的趨勢中,以論述分析來看網絡守門的對話型態,且進而以不同的敘事手勢與禮儀形塑資訊流。對話手勢與介紹並協商的框架實踐相關,是被情感以及平台氛圍所影響的。研究者所檢視的marker都是富含了情感,顯示新聞往往是包含意見、情緒,而框架透過markers不斷的重複進一步加強,但也被限制朝向某特定方向發展。因此twitter上框架協商是由群眾協力地將某個框架形塑突出的,這樣的實踐是混和了對話與廣播兩種實踐。

    表達附載量(expressive affordance)是形塑守門與框架實踐的中心。濃縮的內容很容易形塑框架的語言策略,情感與氛圍設定了表達的形式,而透過不同行動者不斷的使用平台敘事,互相推文,重整資訊,最後形成資訊流動的網絡。不同腳色以主觀而多元的敘事,透過不同策略,構成新的新聞主流,而其中也關係到權力與位置的問題。較常受到mention的人,通常採取不同的敘事策略,他們經常直接對話、問問題、尋求資訊等,參與較深入,也容易獲得更多資訊。

    在twitter中記者與行動者的界線逐漸模糊,因為記者容易參與其中互動,但twitter的氛圍支持這樣的趨勢,讓記者個人有更多的對話空間。研究者也認為記者應作為策展人,使用個人的tag來提供大眾整個事件的面貌,像是@Mona。

    相對的@ghonim則是較為主動的,不論是線上或線下都參與行動,而他的文較少但非常有傳染性,一發文就被大量RT,還起認同,使其他人對於行動有所連結,表達自身傾向。

    由於twitter自己的科技-社會特性,使行動者、記者、使用者可以同時承認並排除主流媒體,來與大眾直接對話。Twitter形成了一個結合體,結合了各種腳色以及守門、框架的過程,個人可以觀察、參與,形成群眾協力多元串聯,twitter提供了一個切身(ambient)的新聞環境

 

討論

    本研究回顧了傳統的守門與框架理論,針對埃及革命的twitter空間,透過質量並行的方法,描繪出twitter上網路守門的動態過程,研究發現可以修正新聞產製的實踐,綜合的結果有助於新聞敘事新的網絡過程之發展。

    研究發現,twitter的特性使群眾容易透過RT、mention來幫忙宣傳、傳布菁英的影響力,網絡守門得以讓群眾來過濾、協作、分享資訊,有助於進一步闡釋互為主體的對話,使資訊蒐集實踐更加合理與可信。網絡框架與守門是併行的,維持了資訊流,並且不斷的重組新聞實踐,而框架過程是由不同的人不斷協商、對話和參與。框架的過程也聚集了特別禮儀(manner)的群眾,我們發現持續的、根深柢固的、具傳染性的高等級內容框架主要透過hashtag,而他組織地運作,框架了抗議的發生、發展與傳布,最後影響阿拉伯革命。透過群眾與菁英互動、特別而突發的框架(framing),使既存而突出的框架(frame)增加影響力。

    情感與氛圍是此網路環境的重要因素,使人們可以即時且隨時的行動,而上面同質性的人們有空間可以對話與群眾協力框架,以及守門過濾。情感驅動了感染力,使尚未參與的人們可以被召喚進而支持;氛圍提供隨時的空間,使尚未形成的革命,在網路上被善待、進而成為革命。情感與氛圍,協助並驅動整個群眾的想像與行動,最後成功。

    #egypt是由少數個人、一些行動者、一些新聞人、和一些非菁英媒體,以多元地使用markers,藉由群眾變得顯著而突出。網路環境使守門與框架的運作改變,包括權力架構、關係、階層。突發的網絡關係中,群眾的水平傳播使新聞與訊息能夠以不同方式來創造或策展。菁英的框架權力仰賴非菁英的行動,形成新的社會形式,且由情感的與氛圍的環境結構所支撐。

 

與本研究問題意識相關的概念與延伸對話:

Twitter的特性(hashtag、RT、mantion等)影響對於革命於網路上的串聯甚大,那Facebook的特性與Twitter差異甚大,對於類似的社會事件串聯,有沒有可參照之處?或是網路的情感與氛圍對於革命的支持,是否在Facebook也有類似的情況產生?相較之下,FB的文字量更大,亦有圖片、連結種種可能,對於菁英的影響力是否有所影響?或許平民的影響在FB更為顯著?

 

 

延伸閱讀:(請用學術體例將參考文獻中值得延伸閱讀之文章、書籍或網址列於此處)

1.        Aral, Sinan, Lev Muchnik, and Arun Sundararajan. 2009. “Distinguishing Influence-Based Contagion from Homophily-Driven Diffusion in Dynamic Networks.”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http://www.pnas.org (accessed December 28, 2012).

2.        Barzilai-Nahon, Karine. 2008. “Toward a Theory of Network Gatekeeping: A Framework for Exploring Information Control.”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59 (9): 1493–512.

3.        Hamdy, Naila, and Ehab H. Gomaa. 2012. “Framing the Egyptian Uprising in Arabic Language Newspapers and Social Media.”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62 (2): 195–211.

4.        Kouloumpis, Efthymios, Theresa Wilson, and Johanna Moore. 2011. “Twitter Sentiment Analy­sis: The Good, the Bad, and the OMG!” Proceedings of the 5th International AAAI Confer­ence on Weblogs and Social Media, Barcelona, Spain.

5.        Meraz, Sharon. 2012. “The Sociality of News Sociology: Examining User Participation and News Selection Practices in Social Media News Sites.” In News with a View: Essays on the Eclipse of Objectivity in Modern Journalism, ed. Burton Saint John III and Kirsten Johnson, 78–96. Jefferson, NC: Mcfarland.

 

 

 

與危機傳播相關之關鍵字及其概念內涵:

□ networked framing:

□ networked gatekeeping:

□ __________:

□ __________:

 

資料狀況:

■ 電子檔(摘要/全文):  全文         

□ 紙本(摘要/全文):           

□ 其他狀況:           

如有重要相關圖表及附件請附在本頁後面,並在「其他狀況」項目內註明,如:附圖二張。

摘要Networked Gatekeeping and Networked Framing on Eygpt.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