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 vs conspiracy: Collective narratives in the age of misinformation

書名(以學術體例詳填資料,網路來源提供超連結及檢索日):

Bessi, A., Coletto, M., Davidescu, G. A., Scala, A., Caldarelli, G., & Quattrociocchi, W. (2015). Science vs conspiracy: Collective narratives in the age of misinformation. PloS one, 10(2), e0118093.

導讀者: 王劭文

原作摘要:

社群網站使用者提供的內容促進人們因共同的信仰、興趣、世界觀和敘事而聚集,儘管在線上社群網站中對於謠言或是陰謀論(conspiracy)有普遍有所謂「集體智慧」(collective intelligence)的觀點。本研究中,我們研究了120萬個使用者的樣本,討論主流科學新聞與陰謀論這兩種截然不同的訊息如何影響、形塑使用者社群。研究結果表發現,極化社群圍繞不同類型的內容出現,通常陰謀論的支持者更加集中且獨立。為了測試用戶持續暴露於謠言內容引起的潛在偏差,本研究測量用戶如何面對4,709個諷刺、模仿陰謀論的貼文,發現77.92%的讚和80.86%的評論來自於時常與陰謀論互動的使用者。


前言

本研究處理兩種不同性質內容的觀看使用者,分別是主流科學新聞以及陰謀論。

  科學新聞:散播科學實證知識,消息來源可以輕易的查詢,或是致力揭穿陰謀論的。

 陰謀論(conspiracy):散步被主流媒體忽視的消息,不論訊息的價值,而是內容的可驗證性,例如:化學凝結尾(chemtrail)、蜥蜴人、外星人。該類資訊通常會傾向減少複雜的事實內容,轉而強調社會或政治層面中有權力的組織或個人的陰謀計畫。例如:AIDS是美國政府為了控制非裔美國人人口數而發明的、化學凝結尾是生化武器。

  錯誤的傳聞通常很難被終止會矯正,因為社會增強(Social reforcement)讓人們傾向相信自己的信仰一致的訊息。而知識的成長和科學的進步讓社會處於更複雜的程度,變得難以解釋事實或某些現象,生產和接收內容的典範轉移,讓人們可以接收到愈來愈多異質性的聲音,讓人們可以變成各種不同的興趣、價值觀和敘事。

  陰謀論可以創造一個氛圍是脫離主流社會與官方說法的,有人認為這是集體智慧的一種展現(Web2.0實現了互動性,因而用戶可以發布自己的內容。集體智慧憑藉這一點來提高現有知識的社會共享,引自wiki),但他對於社會意見造成的影響還是未知的,但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認為大量的數位謠言是現代社會的風險之一。另外,本研究關注的是塑造不同資訊的社群,以及他們的論述互動和偏好,而非說明陰謀論不好。


方法

(1)資料:以Graph API蒐集公開資料,時間是2010年至2014年,共271296個貼文,73個粉絲專頁。根據傳遞的資訊性質和粉絲頁自述分成陰謀論(39個)與科學新聞(34個),另有兩個以諷刺、模仿陰謀論為主的粉絲專頁未被納入。資料內容包含喜歡、分享和評論等。

(2)標記:分析重點是資訊的接收模式和粉絲頁經常使用者的社群結構,用在各類按讚的比例將使用者分群,算法是使用者在單邊like貼文的數量/所有like貼文的數量,設定門檻,標記出兩方的使用者,95%以上的人可以被分類。在此本研究提出了有界信心模型(bounded confidence model, BCM)概念,該理論指出當兩個人意見夠接近時,可以互相影響,進行意見的交流。但如果使用者觀看不同或相反的資訊,會演變成獨立群體,造成極化。


結果與討論

1.分析使用者在兩類內容的接收模式

主要探討使用者如何跟兩類粉絲專頁互動,分析使用者的讚好、分享與留言,因為都是重尾分佈,所以取log後觀察互補累計分布函數(complementary cumulative distribution function、CCDF,對連續函數,所有大於a的值,其出現機率的和,取自wiki)。這樣是在測量使用者對資訊內容的注意力。 

X軸是貼文的生命週期(lifetime),分別是兩類粉專中每則po文中第一則留言和最後一則留言的距離,發現即使是不同的內容,內容的生命週期也是相似的。

為了處理不同內容的接收模式,本研究關注於使用者和貼文的互動的相關性連結,本研究中,使用者的互動行為內涵概念如下:

 讚好:對貼文的正向回饋

 分享:表達希望增加資訊的能見度

 評論:圍繞著推廣貼文的集體辯論,有正負之分,但無法分辨留言動機,所以無法區辨反諷留言

對上述行為進行Pearson的相關檢定,發現陰謀論的使用者的行為都有較高的相關係數,其中讚好和分享的正相關較高,代表他們會去推廣自己喜歡、相信的內容。這樣的結果與陰謀論的支持者有認知閉合(cognitive closure)需求的推論一致(認知閉合: 個人對於一個不甚了解、充滿疑惑的主題,會生尋求任何與主題相關資訊及答案的需求,取自wiki)。另外,進一步觀察兩類粉專的使用者行為,發現陰謀論使用者比起科學新聞使用者會更高程度的分享和讚好,呈現他們對陰謀論新聞的責任感,所以傾向散佈相關的貼文。這樣的結過也指出社群網站中的使用者可能一定程度上對於沒有證實的傳言的有著興趣。

2.資訊基礎的社群

想了解兩方社群的連結模式是不是各有特色,分析兩方的使用者與專頁的連結,如果一個使用者讚好某兩個粉專,就會產生連結。下面三個圖,第一個是依照研究者的分類,另外兩個則是用不同種類的modularity分群法,第二個是multi level modularity optimization algorithm(用local,greedy的方式,達到最佳的modularity),第三個則是依maximum modularity score(觀察網絡中所有可能的結構,用整體的方式分群)。根據這個方法可以看出兩類粉專的連接模式,發現陰謀論的使用者在相關粉絲專頁中有比較高的移動力。

3.極化使用者與他們的互動模式

在此要觀察內容間的涉入度,根據本研究對使用者的分類,有95%以上的人可以歸類在科學新聞或陰謀論兩端,科學新聞派255225位(佔所有與科學新聞粉專互動的使用者的76.79%);陰謀論派則是有790899位 (佔比91.53%)。表示使用者與其互動的粉專內容是非常兩極化的。從有界信心模型(BCM)的觀點來看,使用者喜歡接觸不同或相反性質的內容就會造成兩極化。

另外,當我們觀察使用者在社群內外的活動,會發現陰謀論派比較喜歡社群內互動(99.08%),科學新聞派則是會到各處活動(90.29%)。用極化使用者的讚好和評論來觀察CCDF(下圖),發現除了內容不一樣外,整個接收模式(consume partten)還是相同,表示即便是高射入使用者,對自己喜歡的資訊的接收模式還是相近的。

進一步討論,本研究挑出極化使用者在兩派粉絲團內留言的貼文,有產生兩派辯論的有7751則貼文,主要討論的場域都在陰謀論那一端,共有5760則,反之科學新聞端僅有1991則。另外,科學新聞派在陰謀論端有13603則(9.71%)留言,陰謀論派僅有5954則(0.92%)留言在科學新聞端,兩者相差10倍。

4.對錯誤資訊的回應

在社群網站中可以透過分享大量觸及使用者,目前我們的分析顯現使用者會聚集在偏好的內容並形塑成社群,有相似的資訊接收模式,我們假設暴露於沒有根據的傳聞之下會增強使用者去與錯誤資訊進行互動的態度,此我們想測驗極化的使用者如何暴露於其他不同的敘事。

我們蒐集了一組釣餌貼文,內容是模仿陰謀論的資訊來源,這類貼文是一樣沒有證實的宣稱,但旨在諷刺陰謀論的新聞,包含匿名新聞指出找到無限的能源、輻射元素做成的燈、化學凝結尾含有威爾剛,並分析兩派的使用者如何和貼文互動,發現陰謀論端比較會對這類的貼文讚好或評論,科學新聞端不太會去糾正。


結論

先前研究發現,沒有經過證實的訊息容易得到迴響,通常陰謀論支持者比較喜歡與之互動,網路則成為陰謀論散佈、聚集的中介。在本研究中,討論臉書使用者對兩種相反的敘事的互動,發現內容性質可以明顯區分不同社群,另外,研究發現陰謀論派比較關注社群內的貼文,並會致力於傳散消息、傾向在同性質粉專內留言,可能是因為想傳散非主流消息;科學新聞派較沒有忠誠於傳散消息,並請更傾向在陰謀論方留言,推論是想防止錯誤擴散;最後,陰謀論派比較容易跟錯誤、嘲諷陰謀論的資訊互動。

這接結果指出陰謀論理論與認知閉合需求的關係,支持陰謀論者會用更探索式的方式去衡量和他們信仰系統一致的證據,來形塑他們的觀點。而反陰謀論的人不單只是拒絕陰謀論的論述,也會尋找揭穿陰謀論的證據。另外,本研究也呈現了未證實的傳言是普遍的、錯誤的傳言容易激增的現象。

Science vs conspiracy: Collective narratives in the age of misinformation.docx